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20钢在铸铁浴中经不同温度及时间渗碳的渗层组织。结果表明,试样在1270℃的铸铁浴中保留30秒,距表面130-150μm处,其渗层组织为渗碳体+珠光体+铁素体;试样在1300℃的铸铁浴中保留30秒,距表面0-120μm处,其渗层组织为渗碳体+珠光体,且在基体上形成棒条状的碳化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20Cr钢试样在铸铁浴中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渗碳。用金相法测定层深,根据公式:ρ~2=K_0τ·e~(-Q/RT)对碳的激治能(Q)进行了计算,实验结果表明,与气体渗碳法相比激活能下降了50%。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20钢试样在铸铁浴中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渗碳,用金相法测定层深,根据公式:ρ2=koτ·e-Q/RY对碳的激活能(Q)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试样在1270℃的铸铁液中保留30秒,渗碳层达0.25mm;在1300℃的铸铁液中保留30秒,渗碳层达O.27mm。且与气体渗碳法相比激活能下降近41%。  相似文献   

4.
5.
6.
7.
与18Cr2Ni4 WA、18CrNi3MoA等含Ni 优质合金渗碳钢相比,BZ18Q 准贝氏体渗碳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渗碳性能及耐磨性,并且热处理工艺简单和价格低廉。可替代这些昂贵的含Ni 优质合金渗碳钢制造一些承受大载荷、性能要求高的重要零件,为企业带来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9.
10.
渗碳钢中的铬对渗碳层中碳化物形成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准贝氏体钢的渗碳特性及渗碳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比研究了Si-Mn-Mo系准贝氏体钢和18Cr2Ni4WA钢的渗碳特性和渗碳工艺,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具有较好的渗碳特性,尤其是优越性的空冷淬硬性,并确定了准贝氏体钢的渗碳工艺。  相似文献   

12.
对20CrMnMo钢制动密封轴渗碳后开裂原因进行了失效分析,指出了造成开裂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开裂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高浓度渗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铬钼钢的高浓度渗碳试验。结果证明,渗碳层的含碳量远超过常规渗碳的含碳量,在渗碳层中分布着较多的颗粒状碳化物,比常规渗碳工艺具有更高的硬度、较好的回火稳定性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4.
稀土在20CrMnTi钢渗碳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稀土在20CrMnTi钢渗碳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稀土能降低渗碳的激活能,有利于提高其渗碳速度。  相似文献   

15.
应用呋喃树脂砂制备超低碳钢试验件,采用直读光谱成分分析、电子探针扫描、显微金相和力学性能测量等实验方法分析研究低碳钢试验件表层增碳规律和增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呋喃树脂砂型(芯)表面的树脂粘结剂在高温金属液的作用下,树脂分解直接生成碳原子和燃烧生成CO2、CO、CH4等气体,气体在界面解离生成碳原子,这些碳原子直接溶解进入钢液,随着凝固的进行向钢液内部扩散,造成试验件表面出现严重增碳现象,表层含碳量达到本体含碳量的2~7倍,增碳层深度达到8~12 mm。表层硬度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表层显微组织中会出现针状马氏体组织;随着试验件壁厚的增加,表面含碳量和增碳层深度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用无缺口和有缺口试样研究了几种渗碳钢的静弯特性和冲击特性,结果表明,渗碳层由表及里成分和组织的变化使缺口深度性能的影响规律复杂化,塑性和韧性越差的钢其缺口脆化作用越小,从而使缺口性能上的差异比无缺口时性能上的差异变小,从静弯强度,挠度,弹塑性功,裂纹扩展功以及缺口冲击韧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20Cr2Ni4A和17CrNi2Mo钢的性能优异,20CrMnTi钢较差,性能最差的是20CrMnMo钢,  相似文献   

17.
用大剂量复合催渗固体渗碳剂对35CrMo钢进行碳化物弥散渗碳,其结果是:渗层表层碳浓度高达2.7%,浓度分希曲线平缓;渗层内粒状碳化物颗粒细小,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8.
Yin  R.C.  Allam  I.M.  Al-Farayedhi  A. 《Oxidation of Metals》2003,60(3-4):315-333
The carburization behavior of 310 stainless steel has been studied after cyclic exposures to carburizing gas mixtur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for 500hr exposures. A thermodynam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1000°C was an approximate critical temperature, below which the environment should result in mixed oxidizing/carburizing behavior while above this temperature, reducing-carburizing behavior should occu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t 800°C in 2% CH4/H2 for 310SS which suffers both external oxidation, carburization, and internal carburization. At 1100°C in 10% CH4/H2 external carburization occurs and internal carburization becomes less pronounced. Schematics are illustrated to show corrosion mechanisms in various exposur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