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容保 《发酵科技通讯》2002,31(2):29-29,11
琥珀酸二钠,又名干贝素,是干贝中的主要鲜味成份,含量达0.37%,是琥珀酸的钠盐。琥珀酸一钠即具有鲜味,又有酸味,呈味的阈值为0.015%,琥珀酸二钠呈味的阈值为0.03%,对比呈鲜味的L-天门冬氨酸钠仅为0.16%,L-谷氨酸钠为0.03%,5′-肌苷酸二钠为0.025%,5′鸟苷酸二钠为0.0125%,可见其鲜味强烈,做为食品中的强力鲜味剂,普遍存在于传统发酵产品清酒、……  相似文献   

2.
<正> 增味剂(Flavor Enhancers)是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也称鲜味剂,它能使食品更加可口。 鲜味剂主要有2种不同的化学性质类别,其一是氨基酸类——L-谷氨酸及其钠盐,亦称味精;另一种是核苷酸类——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5-核苷酸的鲜味比味精更强,尤其是当5-鸟苷酸、5-肌苷酸与味精合用时,更有显著的增效协同作用,大大提高鲜味强度,一般约增加  相似文献   

3.
生物鲜味剂     
肉类、鱼类、贝类、酱类、香菇等都具有特殊的鲜美滋味,这是由于这些食品都含有一定的鲜味物质,例如肉类、鱼类、发酵调味品中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肌苷酸、鸟苷酸;贝类中的琥珀酸等。 为了提高食品的鲜味,常在加工食品中添加这些鲜味物质,在食品添加剂分类上称为鲜味剂。最常用的鲜味剂有L-谷氨酸钠、5′-肌苷酸钠和5′-鸟苷酸钠。其次是天门冬氨酸和琥珀酸,这些鲜味剂都可以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但由于成本较高,因此,都采用生物技  相似文献   

4.
鲜味剂的结构特征与呈味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阐述了以L-谷氨酸一钠和5′-肌苷酸二钠为代表的鲜味剂的结构特征、呈味机理及其性质,探讨了鲜味应是独立于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之外的另一种基本味觉,为开发新型鲜味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药用水生动物甲壳的醋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阐述了以L-谷氨酸一钠和5′-肌苷酸二钠为代表的鲜味剂的结构特征、呈味机理及其性质.探讨了鲜味应是独立于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之外的另一种基本味觉.为开发新型鲜味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海沙蟹特征滋味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沙蟹中的非挥发性滋味物质,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沙蟹的游离氨基酸、5’-呈味核苷酸、有机酸以及无机离子等呈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确定其中主要的呈味物质及贡献,最后通过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分析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之间的协同作用,并对其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精氨酸、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5’-单磷酸肌苷二钠、5’-单磷酸鸟苷二钠和Na+的TAV大于1,是沙蟹滋味的主要贡献者。EUC值以谷氨酸钠质量计,结果表明沙蟹样品的EUC值为6.4?g/100?g,说明沙蟹具有强烈的鲜味特点。  相似文献   

7.
食品中呈鲜味物质,主要有氨基酸类的谷氨酸钠(MSG)和核苷酸类的5’—乌苷酸(GMP)及5’—肌苷酸(IMP)。谷氨酸钠是第一代鲜味添加剂。六十年代初,日本开始将GMP 和IMP 作为调味佐料行销市场。随后又以2.5%左右的核苷酸掺入味精,其鲜味效果提高6—8倍,在味感上还能延长鲜味时间,抑制酸味和苦味,使菜肴滋味更加鲜美可口,独具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酵母抽提物中的滋味成分,通过计算滋味活度值评价不同滋味成分对酵母抽提物滋味的贡献程度,计算味精当量证明不同种类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鲜作用。进一步设计了减除实验和添加实验确定对酵母抽提物滋味有主要贡献的成分。最后,以酵母抽提物、食盐和蔗糖为配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增鲜去腥调味料的最佳配比,并结合电子舌分析了调理前后鲢鱼滋味的变化。结果显示:谷氨酸钠、丙氨酸、5’-鸟苷酸(5’-GMP)和5’-肌苷酸(5’-IMP)对酵母抽提物的滋味贡献最大,除上述滋味成分外,天冬氨酸钠、精氨酸、酪氨酸和5’-腺苷酸(5’-AMP)也是酵母抽提物滋味的主要贡献成分;该酵母抽提物的味精当量达到184.48 g/g,表明鲜味氨基酸(谷氨酸钠和天冬氨酸钠)与鲜味核苷酸(5’-GMP、5’-IMP和5’-AMP)的协同增鲜效果显著。增鲜去腥调味料的最佳配比为酵母抽提物1%、食盐1.5%、蔗糖0.5%;经过调味料调理以后,清蒸鲢鱼鲜味显著增强,腥味减弱。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研究小龙虾的非挥发性滋味活性物质,利用1H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龙虾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可溶性糖和生物碱等滋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其味觉活性成分,以及通过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评价鲜味。结果表明,使用1HNMR共检测到小龙虾中33种滋味化合物,其中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5’-单磷酸腺苷二钠、5’-单磷酸肌苷二钠、琥珀酸和乳酸的TAV大于1,它们对小龙虾的滋味有重要影响。EUC值以谷氨酸钠质量计,发现小龙虾样品的EUC值为9.1 g/100 g,说明小龙虾具有非常强烈的鲜味。  相似文献   

10.
梁钜谋 《食品科学》1991,12(1):43-46
<正>味精是食品的重要鲜味剂。通常使用的鲜味剂中;谷氨酸钠(味精)、天门冬氨酸钠、肌苷酸钠及鸟苷酸钠等。味精在鲜味剂应用中  相似文献   

11.
以细点圆趾蟹蟹肉为材料,研究电子束辐照对蟹肉营养和滋味成分的影响,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7 kGy及以上剂量组蟹肉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比较明显;辐照没有改变蟹肉的第1和第2限制性氨基酸种类,各组蟹肉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之比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均分别超过40%和60%,为质量较好的蛋白质;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电子束辐照对蟹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蟹肉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但呈鲜、甜鲜味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说明适当的辐照剂量对蟹肉氨基酸的呈味有改善作用;蟹肉中的主要呈味核苷酸是5’-肌苷酸二钠,辐照后蟹肉5’-腺苷酸和5’-肌苷酸二钠含量有所上升,而5’-鸟苷酸二钠含量有所下降,辐照对蟹肉鲜味有提升作用;结合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的鲜味协同效应,各辐照组味精当量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 kGy组蟹肉的味精当量值最高,达到17.92%。综合蟹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和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1~9 kGy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蟹肉营养和滋味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用于对蟹肉进行前处理。  相似文献   

12.
酵母自溶物     
《中国食品工业》1996,(10):18-19
<正> 酵母自溶物是鲜味改良剂,从市售的标准酵母自溶物的平均分析结果来看(表1),很明显,这一种物质不仅是鲜味改良剂,而且也是一种鲜味增强剂,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是一种鲜味剂。 酵母自溶物的鲜味改良作用主要是基于对鲜味有影响的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物质是与5’-核糖核苷酸结合的增鲜味氨基酸、肽以及其鲜味反应产物。 5’-核糖核苷酸的化学结构对增鲜能力是很关键的,只有5’-肌苷酸和  相似文献   

13.
烹饪解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特鲜味精?据研究,天然界中呈鲜味物质存在于40多种食物中,其中最主要的呈鲜味物质有L—谷氨酸钠;L—天门冬氨酸钠;琥珀酸(丁二酸);5’—肌苷酸钠;5’—鸟苷酸钠等。谷氨酸在谷蛋白质中含量较多,天门冬氨酸存在于竹笋、酱油和酱等调味品中;琥珀酸在酿造酒及贝类中含量较丰富;5’—肌苷酸钠存在于禽、畜、鱼类中;5’—鸟苷酸钠存在于香菇等植物性食品中。根据味的相乘原理,即两种相同味感的呈味物共同使用时,味感比原有提高几十倍,若将5’—肌苷酸钠或5’—鸟苷酸钠与谷氨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使鲜味感出现相乘现象,成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这种协同作用在传统的中国菜肴中早已得到应用。如香菇烤鸡;北京菜肴中的菇蒸鸡;山东菜肴中的鲜菇烩鸡片;东北菜肴中的小鸡炖蘑菇,其味  相似文献   

14.
《上海调味品》2011,(6):11-11
蘑菇除具有营养保健价值外,还是吊鲜珍品。何以使然?鲜味科学告诉我们,鲜昧的秘密是MSG(谷氨酸钠)。IMP(5’——肌苷酸钠)或GMP(5’--鸟苷酸钠),而鲜度的高低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根据“谷氨酸钠与呈味核苷酸混合后鲜昧相乘效应”原理,蘑菇中MSG和GMP的含量极高。  相似文献   

15.
王晶  李蓓  王文利  张丹妮  刘源 《食品科学》2018,39(22):15-19
采用成对比较检验,测定0.300?g/100?mL谷氨酸钠和不同质量浓度琥珀酸二钠(0.010、0.020、0.030、0.050?g/100?mL及0.100?g/100?mL)复合溶液的相对谷氨酸钠质量浓度,并采用9?点标度法对其喜好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琥珀酸二钠添加量的提高,复合溶液的整体鲜味强度先大幅增加而后降低,在谷氨酸钠与琥珀酸二钠添加比例为6∶1时达到峰值;同时随着琥珀酸二钠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溶液的喜好度先略有上升后急剧下降,在谷氨酸钠与琥珀酸二钠添加比例为15∶1时达到峰值。综合以上指标,谷氨酸钠与琥珀酸二钠在实际应用中的添加比例不宜超过10∶1。本实验结果表明琥珀酸二钠与谷氨酸钠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琥珀酸二钠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冯玲 《四川烹饪》2003,(6):44-45
鲜味在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菜肴的烹饪离不开增鲜剂。迄今为止,已发现有40余种增鲜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氨基酸类(如谷氨酸钠MSG)2.核苷酸类(如5'-肌苷酸钠IMP,5'-鸟苷酸钠GMP)3.有机酸类(如琥珀酸)4.复合类(如酵母提取物、HAP、HVP等)。但目前市场上的增鲜产品主要是鸡精和味精两大类。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MSG)。它是以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蜜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再经提炼精制而成或水解植物蛋白质加工制得的产品。我国的味精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广东五省,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左右。市售味精…  相似文献   

17.
鲜味作为5 种基本滋味之一,是蛋白质或/和L-氨基酸等含氮营养素摄入的信号,具有调味和生理功能调控双重角色,带给人愉悦的味觉体验和心理享受。鲜味科学的发展已逾百年,民众对鲜味的科学认知如鲜味(肽)味感以及鲜味成分的安全性等方面仍存争议。本文归纳了鲜味与鲜味肽的味感描述、鲜味代表物质谷氨酸钠(味精)的安全性以及鲜味的功能等研究热点,概述了鲜味的广义和狭义定义、鲜味肽的呈味多元性及其影响因素,梳理了鲜味安全性评价与调节食欲等方面的作用,为食品鲜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鲜味的精华     
1920年代,天厨味精的创始人吴蕴初通过研究日本的"味之素",发现其成分就是谷氨酸钠,并找到了工业化生产的方法。他将其命名为"味精",取"鲜味的精华"之意,从此,现代汉语词典里便有了"味精"一词。世界上具有鲜味的东西有很多,其呈鲜物质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氨基酸类,比如本文的主角——谷氨酸钠,即味精;核苷酸类,比如肌苷酸、鸟苷酸;有机酸类,比如琥珀酸二钠。在味精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来增加鲜味呢?《养小录》里记有用干笋和干蘑菇磨成的增鲜粉,《调鼎集》中则记载了几十种"鲜汁",如卤锅老汁、  相似文献   

19.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一钠,由于它符合呈鲜味氨基酸骨架的通式而显示鲜味。因此,在烧菜时添加味精能增加食物的鲜味。但不是味精添加越多越鲜,而是应该有一个最适当的添加值。我们的感官舌头能感受出鲜味的最低值称作感受阈值,武汉工业学院张开诚副教授研究表明,谷氨酸钠的感受阈值为0.03%,当浓度增大时,鲜味增大,浓度达到0.2%~0.8%时有最好的增鲜效果。张教授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用味精提升菜肴鲜味时,还会受到产生其他味感调料的影响。例如,烧鸡汤,食盐的添加量为0.83%、味精的添加量为0.33%时,增鲜效果较好,而如果烧鸡…  相似文献   

20.
刘谡瑶  庞广昌  刘源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23):84-88,110
鲜味受体不仅存在于味蕾组织,也存在于肠黏膜等组织中。本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材料,通过固定化肠黏膜组织制成传感器,对代表性鲜味物质:谷氨酸钠、肌苷酸二钠、鸟苷酸二钠进行了受体传感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鲜味受体与配体呈现出与酶-底物相似的双曲线动力学特征。通过双倒数作图法,求出分别与其受体作用的激活常数K为:Ka=1.136×10-13 mol/L,Kb=1.443×10-13 mol/L,Kc=2.080×10-13 mol/L。说明肠粘膜组织对这三种鲜味物质的传感敏感性排序为:谷氨酸钠、肌苷酸二钠、鸟苷酸二纳。根据这3种鲜味成分的动力学特性,计算出谷氨酸钠、肌苷酸二钠、鸟苷酸二钠平均每个细胞上的受体个数分别为:2.30、2.89、4.16/cell;由此看出K越低,说明激活细胞内的活性越高,则信号越敏感,则达到受体-配体饱和时平均每个细胞上受体数目越少。谷氨酸钠、肌苷酸二难、鸟苷酸二钠信号放大倍数分别为:N1=1.9055×104,N2=1.6642×104,N3=6.0799×103。此结果和所得到的活性常数与平均每个细胞上的受体数量相对应,说明配体与受体作用产生的信号输出的效率越高,则信号放大倍数也越大。综上,该传感器可定量化描述肠粘膜组织中的受体对相应配体的传感作用(激活常数)、效应受体个数和细胞信号级联放大作用,动力学参数可以为评价肠黏膜系统的各种受体对相应配体的传感活性及生理作用提供评价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