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环氧氯丙烷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改性制备可生物降解材料。探讨了材料形成过程中蛋白分子表面巯基含量和蛋白分子表面疏水性与材料的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材料形成过程中的抗拉强度与分子表面巯基基团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抗水性与蛋白分子表面疏水性基本上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材料的水溶性则和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功能性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氮气和谷氨酰胺转胺酶(MTG)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复合改性.复合改性SPI的吸水性、保水性和吸油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1%、222%和150%;溶解性比对照降低了36%.经MTG改性后SPI可在分子间生成共价键,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复合改性可在MTG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SPI分子间的交联程度.  相似文献   

3.
谷氨酰胺转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改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 (MTG)对大豆分离蛋白 (SPI)进行改性 ,结果表明 :SPI浓度、MTG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SPI改性具有显著影响。改性SPI的凝胶性为11 6kcp ,比对照提高了 1833%。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 ,经MTG改性 ,SPI可在分子间生成共价键 ,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 ,从而增加了SPI的凝胶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TG)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改性,结果表明:SPI浓度、MTG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SPI改性具有显著影响。改性SPI的凝胶性为11.6kcp,比对照提高了1833%。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经MTG改性,SPI可在分子间生成共价键,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从而增加了SPI的凝胶性。  相似文献   

5.
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岩  陈复生  刘东亮 《食品科学》2004,25(Z1):54-58
本文研究了改性条件和制备条件与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特性关系,即反应助剂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成型温度、成型压力和成型时间等因素对所制备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材料的性能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自制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原料,与阿拉伯胶混合制备接枝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并对其乳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阿拉伯胶与SPI质量比1:2,反应时间16h的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接枝物的乳化性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利用电泳、紫外吸收、氨基酸分析、扫描电镜对接枝物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接枝改性的SPI亚基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消失,其中7S以及11S的酸性亚基更容易参与反应;紫外吸收光谱在265nm附近出现一个新的特征吸收峰;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降低;接枝物形成分散均一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乳化性,采用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酰化改性。系统研究了SPI质量分数、琥珀酸酐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建立以上3因素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出大豆分离蛋白琥珀酰化的适宜条件:SPI质量分数6.5%、反应温度49℃、琥珀酸酐添加量11.5%。该条件下制备的琥珀酰化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98倍和4.86倍。  相似文献   

8.
传统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改性,只可改善一个或几个功能性;而通过现代复合改性技术能明显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和营养性,为扩大大豆分离蛋白应用领域开辟一条新的思路。该文介绍大豆分离蛋白复合改性技术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豆蛋白胶黏剂制备过程中的黏度变化及其黏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Brabender黏度仪研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PI)胶黏剂制备过程中的黏度变化,并对它们的黏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改性SPI胶黏剂制备过程中的黏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制备过程中,改性SPI胶黏剂的起始黏度随NaOH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90BU增加到550 BU,而尿素、三聚磷酸钠、Na3PO4对其影响较小;0.7%(WNaOH/WSPI)NaOH改性SPI胶黏剂的黏合性较好,其T剥离强度为140.8 g/cm,比未改性SPI胶黏剂增加了61.8%.  相似文献   

10.
双酶复合改性增强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改性,一般只可改善一个或几个功能性,而SPI溶解性和分子量不能兼得。利用中性蛋白酶和谷氨酰胺转胺酶(TG)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中性蛋白酶酶解最佳工艺条件:温度60℃,时间0.5小时,pH7.0,酶用量4000u/g,SPI溶解性可达97.9%;再经TG改性,所得聚合物虽有很大分子量,但还可改善SPI溶解性,并且乳化性、发泡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环氧氯丙烷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制取可降解材料,探讨各种影响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可降解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酐对催化环氧氯丙烷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制取可降解材料的抗水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豆分离蛋白可降解材料抗水性的红外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氧氯丙烷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制取可降解材料,借助红外光谱测试技术探讨大豆分离蛋白可降解材料内部基团的变化与其抗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酐对催化环氧氯丙烷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制取可降解材料的抗水性能有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化学封端改性的方法和工艺,改性后不用加入增塑剂就可以加工成型,它的吸水率在28%~35%。实验结果证明,化学封端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可降解材料的吸水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大豆分离蛋白热压过程中,研究环氧氯丙烷添加量对塑料吸水率、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的影响,研究环氧氯丙烷增塑大豆分离蛋白塑料的特性,分析环氧氯丙烷作为大豆分离蛋白增塑剂的优缺点,得出结论:环氧氯丙烷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后,能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塑料。  相似文献   

15.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分离蛋白因其高蛋白营养功能和不同的功能特性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为了探讨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综述了近年来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改性后功能特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提出几点展望,不同方式的改性可产生合适的功能特性,拓宽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大豆分离蛋白性能优化关键技术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华欲飞 《中国油脂》2001,26(6):79-81
大豆分离蛋白的性能包括相容性和功能性,相容性决定了大豆蛋白的应用范围,功能性则最终反映大豆蛋白用户的收益大小,通过醇洗法脱除异味,选择性分离分级,控制蛋白质变性,蛋白质改性,以及干燥后处理可以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相容性和功能性,并对它们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Box-Behnken模型优化大豆分离蛋白共价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提高产品凝胶强度为目的,利用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原料,通过添加葡萄糖进行共价改性处理。单因素实验初步得到优化共价改性的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对大豆分离蛋白共价改性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并分析了改性复合物在各个条件下的凝胶强度。结果表明:适宜反应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1.0%,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50min,此条件下凝胶强度可以达到1865.02g,较未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提高20%。试验证明优化工艺能有效且显著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强度。  相似文献   

18.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是大豆蛋白最为精制形式,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在不同产品中表现出不同功能。该文综述近年来有关大豆分离蛋白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改性研究,并对生物工程改性作一简单介绍;大豆分离蛋白经改性后能拓展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及达到人们所希望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19.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和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是大豆蛋白中最为精制的形式,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在不同的产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性。大豆分离蛋白可以用物理、化学、酶法和生物工程方法进行改性。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经过改性后能拓宽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达到人们所希望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朱晓烨  迟玉杰  许岩  刘红玉 《食品科学》2010,31(19):422-425
大豆分离蛋白因其蛋白质含量高,具有凝胶性等多种功能特性,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大豆分离蛋白在贮藏过程中,其凝胶的稳定性往往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国内外研究发现,在贮藏过程中蛋白组成成分、蛋白浓度、温度、pH 值和离子强度等的变化对凝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各种改性方法可以提高大豆蛋白的凝胶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