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密闭取心资料提高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差油层水淹层解释影响因素很多,目前测井系列不能客观地响应薄差层水淹后的变化程度。测井解释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解释人员要更新观念,二是要丰富专家经验,三是要用密闭取心井资料不断修订和增补水淹层解释操作技术标准,并要与自动化解释软件同时修订。开展密闭取心检查井岩电对比、邻井对比、更新井对比等工作,使水淹层解释精度得到了提高,客观解释油层水淹程度,为射孔方案的编制及制定调整措施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2.
河南油田稠油开发主要采用注蒸汽吞吐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资源的采收率,采用加密井方案。通过钻井取芯、测井、投产表明,稠油加密井部分已被蒸汽水水淹。正确评价稠油加密井水淹层位和强度是提高稠油加密井开采效果的关键。通过研究,提出了一套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稠油加密井水淹层的方法,经生产实践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盘河断块区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结合试油、试采、岩心分析资料,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水淹层地质与地球物理变化特征研究,计算出相应的储层参数,建立了适合于本区的水淹层解释模型,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水淹层评价的目的,为下步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对水淹岩石岩电特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利用自然电位求取地层混和液电阻率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较为准确可靠的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为定量解释水淹层打下基础。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的地层混和液电阻率是准确的,能够反应地下的实际情况,满足水淹层解释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油田注水驱油效果以及水淹程度评价中,都需要研究储层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状况。为此,探讨了一种应用孔隙度与泥质含量等参数估算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对准确求取驱油效率以及定量评价油层水淹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评价薄差层、非均质层水淹状况用测井资料难以令人满意的现状,该文从寻找一种提高油层水淹状况解释准确度的新途径出发,在系统总结密闭取心样品的气相色谱谱图的规律基础上,探讨了应用气相色谱资料对油层水淹级别定性评价的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展示了该项技术在综合判断油层水淹程度、提高老油田调整挖潜效率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水淹层测井综合解释及水淹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吐哈油田水淹层测井综合解释以水洗检查井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针对油田注水开发后地层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在双对数坐标中为非线性关系,对阿尔奇公式进行修正或用派生公式利用地层电阻率求解地层含水饱和度.在对水淹层进行定性解释、细分层定量解释基础之上,结合油田静态、动态地质资料,综合研究油层的四性特性和水淹特性,油层水淹特性以均匀水淹型、底部水淹型和顶部水淹型为主,从而有效地为指导油田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服务.  相似文献   

8.
马岭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岭油田南二区、中一区49口井的沉积环境、沉积微旋回和水淹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油层的非均质性理论,采用新,老井叠合对比法,瑛清了水淹后油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块状砂岩状砂岩各自的水淹机理和水淹特征。  相似文献   

9.
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聚合物驱油成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矿场实践表明,油层聚合物水淹后的测井响应特征发生了变化,给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提出了新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剩余油分布研究.胜利油田聚合物配注方式主要有两种:清水配制母液清水注入和清水配制母液污水注入.通过注聚合物前后新、老井的测井曲线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不同的配注方式下的电阻率、自然电位及微电极等测井曲线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定性判别聚合物水淹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实验,从机理上初步研究认为聚合物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混合地层水的矿化度变化,而不是聚合物本身.研究成果为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测井资料识别水淹层是水淹层测井解释的基本任务。研究了轮南油田油层水淹后测井曲线的变化规律,发现油层水淹后自然电位幅度差增大,电阻率下降。套管井中子寿命测井提供的自然伽马值和热中子俘获截面值增大。利用这些特征可有效地识别轮南油田水淹层位。  相似文献   

11.
朝阳沟油田水淹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属低渗透岩性、岩性-构造油藏,由于受岩性、沉积微相、微构造及断层等因素的控制,油水关系较为复杂,注水开发后层内水淹机理及水洗状况更加复杂,水淹层解释较为困难.根据朝阳沟油田密闭取心井分析资料及已投产井井壁取心分析资料,建立了该地区低渗透油层水淹层的解释评价方法,主要通过井壁取心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等录井新技术,建立了图版法、谱图法、图像法等评价方法,在朝阳沟油田应用47口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83.1%,为射孔层位拟定和加密区综合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模糊综合判别定性划分水淹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与数理统计理论以某油田H断块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其测井,地质,测试,试油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该地区水淹层变化特征,结合具体情况。对8口井的资料进行处理,符合率达85%。  相似文献   

13.
大牛地气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产量、压力持续递减,普遍存在产量、压力无法满足气井携液需求的问题,气井出现积液减产,水淹停产的频次增多。为挖掘水淹井潜力,提高水淹井产量,开展了水淹井复产技术攻关。结合水淹井复产工艺现场应用试验,对水淹井不同复产工艺方法适用条件及工艺参数设计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大牛地气田的水淹井治理技术,为水淹井的复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测井资料的老油区增储挖潜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板南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面临增储上产的难题。针对研究区构造复杂、储层薄而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测井资料的老油田增储挖潜技术,包括斜井校正与等时地层对比技术、老井资料复查技术、两步法真三维构造解释技术、精细速度建模技术、岩性反演技术、圈闭评价技术。在板南油田利用这套技术发现了新的构造岩性油气藏,部署钻探了一口井,获得产气7×104 m3/d、产油17t/d的高产油气流。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识别水淹层、确定储集层的水淹程度,引入数据挖掘技术,结合水淹层评价领域的相关知识,从"领域驱动"的角度建立高效预测储集层水淹程度的模型.结合研究区块沉积相带特征,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和决策树等方法,对水淹层的测井数据及储集层衍生参数进行分沉积微相、分参数组合挖掘,分别获得预测整个研究区块和各小层水淹层的模型;并给出挖掘参数对油层水淹情况敏感程度的大小关系,证实不同沉积微相对水淹情况敏感的参数不同.将所得预测模型程序化之后,对研究区180口老井水淹层进行复查,对10口新井水淹层进行预测,其结果与试油结论对比,准确率为91.03%,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沈84块高凝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辽河沈84块沙三段下部高含水期高凝油藏储层水淹状况和特征,依据灰色系统油田开发分析方法及准则,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分别以其特征性参数对高含水期油藏岩性、物性和水淹状况进行统计,采用正态统计特征值建立测井评价参数标准,以其准确率和分辨率自动组合放大,建立测井评价参数标准的权系数。通过该区沙三下的174口井高凝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参数研究的分析解释,划分出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性剖面,评价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储层以及不同物性的油层、弱水淹层、中水淹层、强水淹层及水层,阐明了沈84块沙三下高凝油藏水淹状况及剩余油纵向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和先进测井、解释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测井资料再评价是发现漏掉的油气层、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的重要工作。该文针对胜利油区复式油气藏的特点,分析了测井资料再评价的对象,阐述了再评价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应用效果。对2080口井的资料进行再评价,提升油层1325层,总厚度3412.0m,已试油235层,符合191层,符合率达81.28%。  相似文献   

18.
依据热解色谱工作原理以及热解色谱判断水淹层的原理,应用热解色谱数据,开发出一种评价水淹层的新技术,并结合测井数据、试油数据以及试采数据,以扶余油田密闭取心井为例,进行水淹程度评价,通过与试采试油成果对比验证,表明此方法能够提高疑难层测井解释精度。热解色谱判断水淹层方法不适用于碳酸盐岩裂缝储集层;热解色谱方法对凝析油、轻质油、中质油进行水淹解释结果较好;对重质油和稠油解释结果与试采结果有偏差;热解色谱进行水淹解释,所用分析样品受时间影响较大;热解色谱结合荧光图像判断水淹程度方法比测井解释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9.
以石油地质学和测井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岩心、岩电实验、测井资料入手,对井楼油田稠油水淹层常规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在稠油水淹层中电阻率呈不对称"U"型、声波时差增大、自然电位有异常(水淹初期异常幅度降低、中后期异常幅度正差异、边水淹异常幅度增大)的测井响应特征,为下一步稠油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和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