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岩石、生物地层角度介绍塔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晚三叠世地层。上三叠统仅分布在乌恰-库斯拉甫断陷中,它与塔西南前陆盆地分属两个原型盆地,这对于塔西南坳陷构造演化史分析和油气评价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晚三叠世是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物探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该期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构造层序TS1始于印支运动第Ⅰ幕,川西地区处于浅海及海陆过渡环境,对应的地层是马鞍堂组和小塘子组。构造层序TS2包含须家河组二段—三段,此期龙门山地区开始形成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的造山带雏形,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期,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构造层序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期,发育的地层为须家河组四段—五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研究区为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ǰ½��ص��γ����ݻ�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45  
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形成是由于岩石圈深部调整作用引起扬子板块自南东往北西持续俯冲,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覆的结果。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被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②构造反转阶段;③前陆盆地早期补偿不足阶段;④前陆盆地中期补偿阶段;⑤前陆盆地晚期补偿过足阶段。前陆盆地能为该区石油,天然气,铅锌矿等矿藏的形成提供必  相似文献   

4.
伊川盆地基底上三叠统发育良好,含大套暗色泥岩,处于晚三叠世洛阳盆地南部沉积中心地带。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是伊川地区上三叠统主导构造,逆冲前陆区上三叠统保存较好。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有机质在早第三纪末—晚第三纪末处于生油高峰期,逆冲前陆区与逆断层有关的早第三纪初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对上三叠统油气有效。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具有一定的油气前景,可作为外围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基于60多条地表露头考察及300多口重点探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原理,对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盆地构造属性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等几个构造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具有三分性:主体为克拉通坳陷盆地,南(西南)缘具前陆盆地性质,西北缘具裂陷盆地性质,这一格局与鄂尔多斯盆地特殊的地质边界条件以及晚三叠世特殊的受力方式有关;(2)晚三叠世原型盆地主要经历了4期多种方式的后期改造作用,造成盆地面积与改造前相比缩小了约30×104km2;(3)依据残存烃源岩分布,指出除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及西缘冲断带下盘外,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相邻的六盘山盆地以及南缘渭河盆地也是今后值得探索的勘探新区域。   相似文献   

6.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川盆地基底上三叠统发育良好,含大套暗色泥岩,处于晚三叠世洛阳盆地南部沉积中心地带。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是伊川地区上三叠统主导构造,逆冲前陆区上三叠统保存较好。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有机质在早第三纪末一晚第三纪末处于生油高峰期,逆冲前陆区与逆断层有关的早第三纪初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对上三叠统油气有效。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具有一定的油气前景,可作为外围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时期沉积构造格局及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沉积一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分析了加里东运动末期、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等不同时期盆地基底一盖层、前陆盆地变形的动力学演化,提出了盆地构造的变形响应及其组合样式;褶皱基底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前陆冲断带一前陆凹陷一前缘隆起带一中央隆起带构成了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变形格局;晚三叠一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基底一盖层经历了东西向挤压一盆地剪切拉分一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晚侏罗世西北缘推覆构造为南北向挤压造成,盆内陆梁隆起以斜冲一走滑构造变形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定型为6个样式不同的构造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及钻测井资料分析,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对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演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其中,中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为陆内裂谷、前陆盆地和陆内拗陷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早期陆内裂谷、晚二叠世构造低幅隆升及中晚三叠世构造沉降控制了博格达山周缘盆地的形态、类型、沉降速率及可容纳空间,进而影响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及演化;中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为深水湖盆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主要以深水沉积作用为主,局部发生重力流沉积;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隆升形成低凸起并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砂体;中晚三叠世博格达低凸起发生沉降,以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的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碎屑岩的物源区类型,认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龙门山、江南逆冲带,具有明显的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碎屑组分变化序列是盆缘造山带三期逆冲活动的沉积响应。通过分析晚三叠世—侏罗纪碎屑岩组分的构造意义,确定晚三叠世—侏罗纪中上扬子地区盆地性质为发育于碰撞造山、逆冲推覆带之前缘的前陆盆地,并探讨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及其盆山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讨论川西(四川盆地西部)、柴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和准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指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聚集、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认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最重要的两大成藏期,一是燕山期及其之前的油气成藏期,主要是中部周缘前陆盆地和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和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聚集期;二是喜山晚期,主要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油气成藏和中部周缘前陆盆地的油气调整期,其中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中西部前陆盆地主要的烃源岩,而喜山晚期冲断作用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圈闭与前陆发育时巨厚沉积造成的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排烃过程相匹配。此外还讨论了前陆盆地中的古构造(背景)在油气聚集中的重要作用和早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再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在油气相态及成因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流体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具有正常压实和欠压实两种类型。压实过程恢复后的古流体动力场表明早侏罗世末期上三叠统流体主要向两个低势区和川中方向运移,晚侏罗世末期与其具有相似性。川西西北侧江油地区、川中绵竹、孝泉一带及川西南三苏场、苏码头和三大湾地区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论述了吐哈盆地晚石炭世、早三叠世、晚二叠世早-中期、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中晚林罗世和白垩纪-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和物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吐哈盆地的演化特征,认为,从晚石炭世至三叠纪,吐哈盆地和博格达地区由裂谷盆地逐渐演化为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一起成为统一的准平原化坳陷型盆地.到了中晚侏罗世,统一的大盆地开始解体,至第三纪和第四纪,吐哈盆地北部才发展成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4.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盆地中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具有多套储盖组合,是塔里木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研究表明:(1)断层活动与生烃、排烃时期是否匹配是确定断层封闭性的关键,断层活动期,断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断层停止活动,断层对流体有较强的遮挡作用;(2)断层相关褶皱是最有利的构造圈闭;(3)突破断层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4)导油构造缺乏是深部勘探失利的关键.在构造与油气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的北部背斜油气聚集带和拜城阳霞向斜北油气聚集带是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再议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深盆气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军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09-114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简称川西坳陷),在盆地类型、烃源岩性质、源—储组合关系、储层致密等方面具备深盆气成藏条件。但川西坳陷是一个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叠合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大量排烃作用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天然气主要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聚成藏,在成藏机理上与深盆气有本质差异。上三叠统同一套储层在区域上不具气水倒置关系,天然气聚集带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和印支期古隆起控制,气水分布规律与深盆气大面积饱含气不同,其最高单井日水产量可达1000m3以上。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现今气藏类型主要以复合圈闭为主,含气丰度和地层水分布受圈闭内的裂缝及成岩储渗体控制,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须4气藏可能是动态散失破坏的残余气藏,储量损失部分被地层水占据,含水丰度普遍较高。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常规机理成藏,经过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的叠加—调整—改造后,成为具有非常规气水分布特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不属于深盆气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探讨了油气成藏系统的定义,认为油气成藏系统是含油气盆地内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和成藏各要素的总和,是不同于含油气系统的独立概念,其研究重点在于油气藏。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成藏要素和运聚特征的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可以划分为三大油气成藏系统和八个次级油气成藏系统,这些成藏系统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油气空间展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发育了3套盆地原型,即P2—T2-3的后裂谷期充填盆地、T33—J1-2的裂谷后前渊盆地、J3—E的陆内前陆盆地的并列叠加作用;发育了3套主力生油岩系,即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和上三叠统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及下、中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并赋存于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五彩湾凹陷、黄草湖凹陷之中,形成了多个供油中心。生储盖分析表明,该区油气保存条件良好,并具备在不同区块分别勘探油和油气的特点。构造分析表明,博格达推覆构造和2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块构造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表明,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较好,是值得进一步工作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对大量地表和钻井剖面砂岩薄片的系统观察研究,认为本区北部的库车拗陷属前陆盆地;南部的阿瓦提-满加尔拗陷为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在盆地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区油气勘探的成果,对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和油气资源勘探远景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