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G业务的广泛开展,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和融合到社会、生活和产业的各个环节,其用户与业务规模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截止到今年9月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92亿,较2008年底增长62.7%。有预测显示,未来三年内,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电脑上网用户,五年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规模将超过传统的互联网业务规模。那么未来移动互联网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相似文献   

2.
《电信快报》2011,(8):1-2
日前举办的“2011易观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的报告预测,2013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突破7亿,市场营收将达到6000亿左右。这些数据预示着2011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效应.据业内人士透露.2011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与互联网用户重叠率将超过70%。到2012年将完成互联网用户向移动互联网的迁徙。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宽带上网用户数,官方数据显示60%的互联网用户是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将会逐步被管道化、边缘化;另一方面,随着移动话音业务日益饱和、行业竞争不断激化,移动互联网和数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业务中,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技术使得公网增值服务提供商(SP)无法获取用户标识及其基础信息、业务使用信息,因此无法实现业务使用计费及用户管理,极大地限制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标识解决方案,运营商通过对用户转换前、后标识信息的匹配及对用户的统一管理,形成用户访问信息的完整记录,实现公网SP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的识别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预测,到2001年,全球范围内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用户人数将超过通过PC上网的人数。而且NTT DoCoMoi-mode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力地证明了移动互联网的无穷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程子阳 《移动通信》2012,36(5):30-35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现状与特征;然后阐述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包括八点:手机中心化,信息化、娱乐化、商业化与行业化,SNS与LBS将成为业务融合的基础平台,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技术将会影响业务的设计与性能,愈发关注用户的互动与体验,移动互联网业务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业务国际化和服务本地化;最后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作了展望,指出:终端操作系统是各方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移动Web运行环境有可能取代操作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竞争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7.
高弋坤 《通信世界》2011,(40):15-15
这是一个需求稀缺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过载的信息和繁琐的软件所困扰。因此,激发用户需求并从业务创新角度去突破,是运营商平台最有价值的开放。近日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2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1%,且未来3年内这一市场将保持平均每年50%左右的增长速度,预计2012年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互联网舞台,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  相似文献   

8.
陈森  陈超  张小勇  王磊  孙鹏 《电信科学》2015,31(4):154-161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逐渐演进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层出不穷,竞争非常激烈,而让用户获得良好的业务感知成为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移动互联网用户感知评估系统针对移动互联网各项主流业务搭建了一套用户感知评估体系,为每项主要业务设计了一套KQI(key quality indicator)以及具体的识别、提取、计算方法.利用用户感知评估系统对海量数据分组的大数据分析还原复现了用户的业务行为,并从各个维度计算获得了各项KQI的得分,实现了全面、及时、准确地评估移动互联网业务用户感知,从而为网络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公司提供高附加值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我国3G用户数已经超过3.2亿户。随着2014年4655作的正式启动,预测2015年3G/4G用户总量将超过4.5亿户、2020年达到12亿户。伴随3G/4G用户的规模发展,移动互联网特别是高带宽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智能终端(包括PAD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标准配置,安装在智能终端上的众多应用(APP)无不例外地部署在“云端”。本文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介绍,重点对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技术进行阐述,旨在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引入虚拟化技术并支撑相关的技术/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我国3G牌照发放以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截止2012年移动通信用户已达到11亿多户,其中3G用户超过2.34亿户,3G用户渗透率已经超过了20%,2013年3G业务快速增长与移动通信刚性需求等因素推动我国3G用户发展加速,预计2013年中国3G用户将增长1.5-1.8亿户,用户规模突破3亿户,用户渗透率超过30%。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引发信息通信产业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了十亿,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正面临着井喷式增长,互联网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通信、娱乐、媒体、互联网等众多产业融合的焦点,宽带无线通信、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获得了极大的应用。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趋势中,呈现出了技术多样化趋势。研究开放平台下移动互联网终端设计方案,对我国加强移动互联网终端研发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及标准化服务,推动移动通信进步,提高移动互联网业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信世界》2010,(26):7-7
近日,爱立信预测2015年全球移动宽带用户将超过34亿,在2009年这一数字仅为3.8亿,在不久的将来,80%的互联网用户将使用移动设备上网。  相似文献   

13.
柳明 《移动通信》2009,33(13):40-41
移动互联网作为国内各大运营商普遍看好的新的移动业务增长点,三家运营商无不投入巨大资源开发移动互联网业务,如手机阅读、视频下载等。从国外业务运营经验来看,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也确实有巨大的需求。但是计费模式和资费高低始终是用户享受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一道不可避开的门槛。  相似文献   

14.
鲁义轩 《通信世界》2009,(47):I0024-I0024
无论是固定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首先要满足用户上网的要求,用户在固定互联网上的用户体验已经非常好,转到移动互联网上将面临屏幕等方面的限制,如何保证移动互联网的体验也能让用户满意?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行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异常激烈的竞争,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生存能力建设已成为业内企业的首要任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特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并剖析了与之相适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内生能力要求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广东通信技术》2009,29(11):79-79
1 移动互联网用户逼近2亿,用户价值高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11月初透露,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92亿,较去年增长62.7%;2008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117亿元,增长速度达545%,估计2009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3G的推广和应用,移动互联网在2009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有60%以上的网民通过各种不同的认知渠道接触到移动互联网;在最近半年内,  相似文献   

17.
陈琛 《通信世界》2009,(46):16-17
手机浏览器是用户感知移动互联网服务的“第一人口”。近日,随着各手机浏览器厂商深挖本土用户需求,并将更多的业务和应用集成到下一代手机浏览器功能中,未来手机浏览器将承载更多用户满意度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中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产业基础。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终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系统、芯片、软件等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超过1.1亿户,超过2010年一年的总量。同时,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成熟,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2年7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0.62亿,其中3G用户达到1.84亿用户,消费者已形成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上网的习惯,手机超过其他终端成为第一大上网方式。j  相似文献   

19.
《新潮电子》2010,(5):87-109
随着全球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我们将跨入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2010年,整个通讯及其相关产业必将以“移动互联网”的业务重心,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新的媒体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20.
霍志军 《电信技术》2007,(10):57-60
在语音业务时代,移动通信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并且基本完成了移动语音业务的广域覆盖.如今,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将有50亿互联网用户,移动通信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互联网接入手段,移动数据业务拓展的空间十分广阔.打造无处不在的宽带无线网络,为广大客户提供更经济、更丰富的信息通信业务,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个移动运营商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