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腔体压力对纳米碳管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镍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纳米碳管,分析了不同腔体压:匀对所合成的碳材料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腔体压力增大时,基片温度上升,有利于纳米碳管管状结构的形成,提高纳米碳管的石墨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在镍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纳米碳管,分析了不同腔体压力对所合成的碳材料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腔体压力增大时,基片温度上升,有利于纳米碳管管状结构的形成,提高纳米碳管的石墨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择合适的分散设备,通过磁力搅拌分散、超声波分散、球磨分散等方式分别对质量分数为0.05%的纳米炭黑在乙二醇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分散均在室温下进行,时间为30 m in;球磨分散的转速为300 r/m in,球磨时间是4 h;以质量分数为0.1%的阿拉伯树胶作分散剂.结果表明:经过一个星期的静置后,利用磁力搅拌分散的纳米炭黑悬浮液分层很明显,而利用超声波和球磨分散后的纳米炭黑悬浮液则具有稳定的悬浮性能.考虑到球磨分散会发生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以及带来新的杂质,所以超声波分散才是目前最适用的一种分散手段.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发现纳米碳管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还具有比钢硬100倍的材料强度,同时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导热材料。  据介绍,纳米碳管依靠超声波传递热能,其传递速度可达每秒1万米。即使将纳米管捆在一起,热量也不会从一个纳米管传到另一个纳米管,这说明纳米碳管只能在一维方向传递热能。纳米碳管优异的导热性能,将使用成为今后计算机芯片的导热板,也可用于发动机、火箭等各种高温部件的防护材料。纳米碳管新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ANSYS平台构建直线型和弯曲型的实心和空心纳米碳管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三维特征体积单元模型.利用双尺度渐近均质化理论计算复合材料的有效力学性能,分析纳米碳管的几何形状和力学特性对复合材料有效刚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度和直径的变化,实心纳米碳管与空心纳米碳管增强复合材料的有效力学性能效果差异较大,两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纳米碳管的各向异性明显导致有效刚度降低,忽略纳米碳管的各向异性会高估复合材料的有效力学性能.此外,纳米碳管的弯曲程度对横向有效弹性模量和有效剪切模量有较显著的影响.正确构建纳米碳管模型,合理选择纳米碳管的形状和尺寸对准确评估纳米碳管增强复合材料的有效力学性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甲醇为碳源,在负载于CaO上的Co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低温合成了较高纯度的纳米碳管.经分析认为,等离子体中因甲醇裂解产生的氧离子及含氧基团对无定形碳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刻蚀能力,为低温合成纳米碳管时提高其纯度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Landauer-Büttiker公式对金属导线/单臂纳米碳管/金属导线结构的热电传输进行理论计算.在有限温度梯度下,利用迭代法计算非线性热电势和热电导,研究表明,热电势和热电导与系统电子的传输行为密切相关,热电势随系统化学势的变化而振荡,且可为正也可为负值,这种行为完全依赖于电子电导的变化.研究结果对分子器件热传输的实际应用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纯度纳米碳管的低温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甲醇为碳源,在负载于CaO上的Co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低温合成了较高纯度的纳米碳管。经分析认为,等离子体中因甲醇裂解产生的氧离子及含氧基团对无定形碳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刻蚀能力,为低温合成纳米碳管时提高其纯度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纳米碳管的表面化学镀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将丙酮(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的任意两种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作为有机助溶剂,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己内酯二元醇(PCL)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反应原料,通过预聚体法制备了系列水性聚氨酯分散液.并研究了混合溶剂对分散液粒径、胶膜机械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又将聚氨酯分散液用作纸张表面施胶剂,分析了其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67%DMF和33%AC混合溶剂所制备的分散液平均粒径最小;以100%AC所制胶膜的拉伸强度最大,50%AC和50%NMP混合溶剂所制胶膜的断裂伸长率最大;由100%NMP所制胶膜的吸水率最低;由50%NMP和50%DMF所制PU1施胶纸的湿强度最大;由50%AC和50%DMF所制PU2施胶纸的环压指数最高;由100%NMP所制PU11施胶纸的耐折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纳米碳管的性质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纳米碳管的分子结构、性质以及潜在的应用 ,对这种新型纳米材料作了简要描述 ;对纳米碳管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及纳米碳管在半导体、场电子发射器、复合材料增强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纳米碳管的特殊物理结构和电化学特性,利用多壁纳米碳管(MWCN)修饰酶电极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分析传感器性能的改变并探索酶和电子中间体在纳米碳管表面的作用机制。在碳糊电极表面纳米碳管修饰能够加快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的氧化还原速度,提高响应电流水平,但没有发现纳米碳管有直接电子传递作用;同时纳米碳管提高了葡萄糖氧化酶(GOD)分子在反应过程中的相对活性。经纳米碳管修饰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和分辨率,检测灵敏度、检测范围、检测速度有所提高;尤其在人体血糖浓度范围内,响应电流幅度提高了50%,分辨率提高了两倍。  相似文献   

13.
催化分解制备纳米碳管的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催化解解法制备纳米碳管的催化剂作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对纳米碳管生物的影响朵理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载体的选择、催化剂的制备温度和反应气体的流量对纳米碳管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而制备的催化剂粒度越小,越有利于纳米碳管的生长;使用硅胶分散剂的催化剂与直接使用纳米金属颗粒催化剂相比,前者生成的纳 纯度较高,后者生成的是纳米碳管与纳米碳纤维的混合体;一定的后处理工艺可以纯化纳米碳管产物。因此,这是一种快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催化热解法制备了多壁纳米碳管,并对其进行酸化、灼烧、掺杂等一系列预处理后,在室温及氢气的压力分别为9,12MPa的条件下研究了多壁纳米碳管的储氢性能。通过对纳米碳管的不同处理可以提高纳米碳管储氢容量,掺杂金属锂后,纳米碳管的储氢量增加最大。  相似文献   

15.
以纳米碳管构筑新型渗透膜实现水脱盐,为了研究对盐、水在管中的受限行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在300K、1.01×105 Pa下,以(6,6)、(8,8)2种扶手椅型纳米碳管构筑膜通道,考察了水和钠离子在2种不同直径碳管中的扩散行为.通过模拟和分析得到了受限体中水和离子的平衡构型,水分子的轴向密度分布以及钠离子在水相及管...  相似文献   

16.
纳米碳管自从1991年被饭岛澄男博士正式发现后,因为其特殊的结构与新奇的特性,已成为新世纪的梦幻材料,并对于人类的文明与生活添加了许多想象力与可能性。近几年,以纳米碳管为基础的纳米混成材料逐渐开始吸引研究人员的兴趣,其目标是利用纳米碳管的特性以开发出不同用途、特性更佳的新应用材料。针对纳米碳管混成材料的主要合成方法以及其新特性,介绍了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纳米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电阻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泥为基体、多壁纳米碳管(MWNTs)为增强组分,采用表面活性剂超声分散方法,混合成型制备了MWNTs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FRCs).探讨了各组FRCs试件体积电阻率(ρv)随MWNTs质量分数(w),含水率(X),荷载(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RCs的ρv随w增加而逐渐降低,当w达2%时,ρv只有1.83kΩ·cm左右;除w为2%的NFC5外,其他组FRCs的X对其ρv影响显著,尤其是水分扩散梯度较大时;除空白NFC0试件外,五组FRCs试件均有一定的压敏效应,但只有w为0.5%的NFC3试件的相对ρv变化(Δρv)随着σ持续增加呈现明显而均匀的变化,且能很好地表征试件内部微裂缝发展特征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使用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不良溶剂的极性对利用液-液界面沉淀(LLIP)法制备的C_(60)微纳米晶须(C_(60) MNWs)的光学各向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所用不良溶剂极性的减小,产物的光学各向异性的持久性和溶剂化结构的稳定性均先增加后减小,尤其是当使用正丁醇时,制备的C_(60) MNWs的该性能可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9.
分析研究了多壁纳米碳管中的AAS效应.通过给出多壁纳米碳管中电子的多圈(通道)分波波函数的量子干涉模型,在AAS理论的框架下推出了多壁纳米碳管磁电阻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还发现由于多壁纳米碳管壁间的相互作用,多壁纳米碳管中电子的输运性质是扩散型的,存在着一个确定的相位相干长度.有限的相位相干长度用在磁电阻公式中可以解释最新的几个多壁纳米碳管中的磁电阻实验,如典型的负磁阻效应、磁电阻随外加磁场的高阶周期震荡等.  相似文献   

20.
用Abaqus建立纳米碳管增强复合材料的平面应变模型,分析了材料的宏观力学特性,研究了在不同碳管添加量、碳管分散性、碳管分布角度以及不同基体情况下,材料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评价了碳管增强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将此方法得到的材料力学性能数据与细观力学模型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