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伟林  崔旱云  吴培康  孙和风 《石油学报》2017,38(10):1099-1109
2006年以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已成为全球油气储量的主要增长区。通过统计分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勘探趋势,系统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质进展,阐述了主要盆地的油气分布基本特征和勘探潜力,并提出了下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呈现出由浅水盐上走向深水盐下、由构造走向地层-岩性、由大西洋向印度洋拓展、由常规带走向极地、天然气储量比重日趋增大等5方面趋势,在深水盆地、深水沉积、盐下储层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是取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原因。大西洋沿岸、印度洋西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律性的共轭关系,但其油气富集程度、分布和类型有很大差异,以共轭关系为主线对寻找新的勘探领域提供了新勘探思路。对于未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应重点评价近期获得突破的深水区盆地,并坚持对含盐盆地盐下裂谷期层系进行持续勘探,同时要加强超深水盆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7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为434亿美元,三维地震采集达31.3×10~4km~2,全球共钻探井评价井1445口,同比2016年均有明显回升。全球新发现常规油气田256个,新增常规油气2P可采储量14.5×10~8t油当量,与2016年相比略有增加。在低油价形势下,油气勘探不断向成熟盆地转移,维持了较高的勘探成功率和较低的勘探发现成本。油气新发现储量主要位于被动陆缘、前陆和裂谷3类盆地,集中分布在13大领域。同时,深水—超深水等前沿领域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油公司的持续投入取得丰厚回报。建议中国油公司适度加大勘探投入,多途径广泛摄取不同领域勘探区块,加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近期重点关注深水—超深水与天然气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利用标普全球、睿咨得等商业数据及各油公司的公开信息,对全球深水油气勘探趋势、深水油气发现特点、七大国际油公司深水油气勘探业务布局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深水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发现最重要的领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大发现油气田个数及储量均最多,深水油气大发现对海域新发现油气总储量的贡献最大。岩性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多,且油气发现主要分布于中—新生界;七大国际油公司广泛活跃在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各个环节,并发挥着全球引领作用。结合多年对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形成的理论认识,提出未来有利的深水勘探领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两岸、印度洋周缘、北冰洋周缘等3大领域。提出了开拓海外深水油气勘探业务的6点建议:拓宽多用户地震资料获取渠道,提高深水勘探科学选区水平;加大重点领域深水勘探项目获取力度;灵活进退勘探区块;以大权益获取区块,采用“双勘探模式”经营;加强与深水技术领先国际油公司的合作;提升商务运作能力,逐步实现“非作业者”向“作业者”转变。  相似文献   

4.
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以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突破,成为常规油气发现最重要的接替领域。其中新盆地群的突破和已突破油气盆地群的新发现是两大重要方向。2010年以来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包括:中美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圭亚那盆地,东非大陆边缘深水区的鲁伍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特提斯盆地群的地中海东段,加拿大东部大陆边缘深水区。2011-2016年,全球深水区已证实有油气田的9个盆地群的重大新发现包括:西非陆缘深水区中段北段、巴西大坎波斯盆地、墨西哥湾盆地深水区、挪威西部陆缘深水区、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中国南海深水区、东南亚深水区、孟加拉湾深水区和环北极深水盆地群。这些新发现证实富油气盆地都具有形成有机质丰度高的世界级优质烃源岩的古环境,存在物性好、产能高的优质储层。新盆地突破的成功在于勇于向新区、禁区探索;成熟盆地取得持续发现的经验在于向新层系突破,特别是向盐下突破。由此可见,全球深水油气依然是未来世界常规油气勘探的主体领域。  相似文献   

5.
国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目前,全球约有60多个国家在深水区开展油气勘探,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300×108t。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等4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也是近几年大型油气田发现的重要领域。2000—2007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300 m)共发现33个大型油气田,占全球同期发现的大型油气田的42%。在分析近年墨西哥湾深水区、巴西大坎普斯盆地、西非近海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油气重大发现和探讨其含油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地质特征,并讨论分析了国外被动陆缘深水勘探领域的大型油气田发现对我国南海油气勘探的启示意义及下一步勘探对策。未来几年,我国应将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勘探投入,开展重、磁、电、震联合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建立适应南海地区特点的深水大型油气盆地勘查及综合评价技术系统,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全面展开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加强深水区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际原油价格近年震荡上升,全球油气勘探投资占比、钻井数量均呈上升趋势,油气勘探新发现的领域不断拓展,持续推动近期储量增长。总体判断,勘探投资总体仍在低位徘徊,占上游总投资的比例略有增长;勘探工作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但钻井数量明显增加;全球常规油气勘探新发现有所减少,海域新发现占绝对主体。近年世界石油行业温和复苏,提振了国际油公司的勘探信心,全球油气勘探触底反弹,未来发展更加值得期待。建议中国石油企业加强自主勘探,积极进入海域,坚定信心布局前沿勘探领域。近期海上招标区块主要位于大西洋两岸、东地中海、东非、北极和东南亚等海域,且深水—超深水面积超过80%,是国际油公司角逐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7.
油气勘探是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球勘探储量增长与油气上游行业发展趋势、国际油价、勘探投资等密切相关。2008—2018年全球勘探累计新发现油气田5737个,累计新增油气探明储量约为319×108t油当量。从油气类型看,油气新增探明储量占比相当,石油新增储量占51%,天然气占49%;从海陆类型看,海域成为储量增长重点领域,海域油气新增探明储量占68%,陆上占32%;从储层埋深看,深层—超深层成为主要勘探目标,深层油气藏(4000~6000m)石油新增探明储量占54%、天然气占40%,超深层油气藏(6000m)石油新增探明储量占13%、天然气占21%;从勘探作业公司看,低油价以来国际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投资聚焦油气田开发,独立油公司与其他公司成为勘探主体。国际油公司在风险勘探领域的"双勘探模式"经营模式值得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西非海岸盆地群包括塔尔法亚、塞内加尔、尼日尔三角洲、杜阿拉、里奥姆尼、加蓬、下刚果、宽扎、奥兰治、科特迪瓦、贝宁等11个主要沉积盆地,它们是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大西洋张开和漂移的结果,包括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转换边缘盆地两种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利用IHS数据库资料,在系统总结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基础上,划分其为早期勘探(1953年前)、储量快速增长(1954~1973年)、储量缓慢增长(1974~1994年)和深水勘探(1995年至今)四个油气勘探阶段,认为研究区油气发现主要与盆地勘探程度、油气勘探技术进步、资源国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有关;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等重点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深水区是西非海岸盆地群今后寻找大发现的潜力区,而大陆架和陆上则是重点挖潜地区。  相似文献   

9.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形势分析及对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了解及借鉴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经验,从而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有所启示,对当前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形势、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并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全球深水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已成为当前热门的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油气产量及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全球深水油气产量从1996年的不足2×108bbl油当量增长到2005年的14×108bbl油当量,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占海洋油气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2004年的10%和7%,将增长至2015年的25%和12%。与此同时,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如油藏规模越来越小、油藏流体越来越复杂、作业海域环境越来越恶劣以及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分辨率3D地震技术、4C/4D地震技术、大位移水平井及分支井技术、智能完井技术、各种深水作业平台以及越来越智能化的海底生产系统等,正日益广泛应用于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表明,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虽然面临各种难题与挑战,但因其丰厚的投资回报以及相关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其在世界各深水海域得以迅猛推进,尤其在大西洋两侧的西非沿岸、巴西近海和墨西哥湾深水区,并不断取得重大发现,成为全球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一极。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具有与大西洋两侧盆地群类似的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亦应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最新的荔湾3-1-1井取得的重大发现亦证实了此点。南海南部周边国家在南部深水区已取得的众多油气发现亦表明我国南海南部深水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因此,应加快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深水区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新生代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复杂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及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通过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深水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属性、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类比,系统剖析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与运聚成藏控制因素以及勘探上的关键地质地球物理问题,同时通过类比亦获得了一些有关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深水和非常规油气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油气供给格局。总结和梳理年度油气勘探新发现和分布特征是了解世界油气供给格局特点、研判世界油气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手段之一。2012年海洋新发现油气储量占全年新增储量的90%,东非和南美东部海域成为世界最主要油气储量增长区,南里海和东地中海等油气热点潜力地区勘探不断突破,北极巴伦支海等油气战略接替区勘探进展提速,美洲非常规油气供给带初步形成。发展关键技术、加大深水风险勘探力度、持续拓展非常规油气成为未来世界油气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未来油气勘探将朝着非常规、深水和极地等新领域发展。世界超过2/5的油气资源为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资源。深水油气探明可采储量约有100亿t油当量,北极圈以北地区约有900亿bbl可采石油、1670万亿ft3可采天然气和440亿bbl可采天然气液。但这些新领域的石油地震勘探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强合作是解决这些挑战的重要手段,而新一代地震采集装备与技术、全波反演和全波形成像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地震综合方案以及随钻地震技术则是未来非常规油气地震勘探中需要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布劳斯盆地是澳大利亚西北陆架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演化经历了裂前坳陷、裂谷、过渡-漂移和裂后被动大陆边缘4个发育阶段,主要充填了中生界沉积地层。二叠系-下白垩统发育4套烃源岩,油气主要储集在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区域上,石油分布在Caswell次盆外带,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Caswell次盆内带则富集了大部分的天然气和凝析油。截至2005年,盆地内已发现石油(包括凝析油)可采储量3.45×108bbl,天然气7241×108m3。油气地质综合分析表明,该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勘探程度较低的Caswell次盆西部枢纽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断阶带勘探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地区未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00亿bbl,天然气储量为1669万亿ft^3,天然气液储量为440亿bbl。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后,北极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逐步推进,陆续有新领域开放。饿罗斯什托克曼气田继续取得进展;挪威巴伦支海获重要油气发现;美国海上油气开发延缓,取消了阿拉斯加北坡到加拿大的管道建设;加拿大麦肯齐天然气项目顺利进行,海上项目进入复审;格陵兰岛开始了两轮勘探许可证发放;冰岛将开放第二批租赁权。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应注重枝术创新、技术合作和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油气成藏条件早期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浅水陆架区一样,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区域地质特征,盆地结构与中国东部裂谷断陷盆地类似,属双层或三层结构类型。该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且发育4套烃源岩和3套储盖组合类型,使深水油气运聚成藏有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并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重点对深水油气运聚成藏条件进行了早期预测与综合评价,旨在加快和推进深水油气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全球深水盆地群分布格局与油气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全球深水盆地呈“两横两竖”格局分布。“两竖”是指近南北走向的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前者包括巴西东部陆缘深水区7大盆地、墨西哥湾深水盆地、西非陆缘深水区11个盆地、挪威中部陆架以及北海盆地等;后者主要包括日本海盆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等。“两横”是指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盆地群与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前者包括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4大盆地、孟加拉湾、阿拉伯湾等;后者包括巴伦支海盆地、喀拉海盆地、拉普捷夫海盆地等。深水盆地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俯冲边缘、陆-陆碰撞边缘、弧-陆碰撞边缘、转换边缘、大陆裂谷等威尔逊板块旋回的所有阶段,但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滨大西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盆地群分别受中生代以来地球东西向伸展与南北向聚敛双重因素控制。全球已发现深水油、气呈“一横一竖”分布格局,油主要分布在南北走向的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盆地群,二者分别受“南湖北海南北向断陷群”与“东西向海陆过渡断陷群”影响。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存在4个新领域,包括盐下和超深水区等深层新领域,以及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今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深水盆地发育于非火山型被动陆缘背景,其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与被动陆缘形成过程中岩石圈的变形作用密切相关。文中通过系统的文献资料调研,在总结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详细介绍了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与构造单元的划分,从横向和纵向上描述了其深水盆地沉积特征,并简单探讨深水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对非岩浆型被动陆缘研究进展及其深水盆地发育特征的总结,以期有助于深化对国内被动陆缘深水盆地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深水勘探自1975年至今已发展40余年,其勘探发现历程总体可划分为起步阶段(1975—1984年)、早期阶段(1985—1995年)和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目前深水区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40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大发现主要沿"三竖两横"五大深水盆地群分布:(1)大西洋深水盆地群的石油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南段的巴西、西非和墨西哥湾,天然气主要在北部的挪威西海岸;(2)东非陆缘深水盆地群则在鲁武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等发现一批巨型天然气田;(3)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油气大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海和东南亚海域;(4)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总体富气,天然气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和东地中海;(5)环北极深水盆地群目前仅在巴伦支海获深水油气大发现。全球深水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南段;天然气资源分布相对广泛,主要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北段、东非深水盆地群、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未来全球深水盆地勘探存在"两老四新"六大领域,"两老"领域为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和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富气盆地群,二者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潜力仍然很大;"四新"领域包括盐下和超深水区等深层新领域,以及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新领域将是今后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9.
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包括古南海形成与萎缩及新南海形成与萎缩2个旋回。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盆地分布与性质,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南沙地块区盆地为漂移裂谷盆地,南部为复合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西部为转换大陆边缘剪切拉张盆地,东部为俯冲大陆边缘增生楔盆地,深水区盆地主要分布在陆坡区和南沙地块上。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主力烃源岩发育与类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始新世陆相、渐新世早期海陆过渡相、渐新世晚期海相3套烃源岩;南沙漂移裂谷盆地发育晚白垩世-早渐新世1套陆源海相烃源岩;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3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3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大型储集体的形成,南海北部深水区发育4套储集体以深海扇为主,南沙地块发育2套储集体以三角洲与生物礁为主,南海南部以深水扇和生物礁为主;在大河入海口前缘的区域形成大型水道砂体等碎屑岩储集体,在隆起区形成生物礁滩。边缘海旋回控制深水区储盖组合,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油气成藏组合主要为渐新统-上新统,南沙地块区主要为始新统-渐新统下部,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为渐新统-上新统,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为渐新统-中新统。南海深水区主要油气藏类型与构造圈闭、深水扇及生物礁相关。南海深水区成盆、成烃、成藏特征受控于边缘海构造旋回,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利比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油气发现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比亚发育6个含油气盆地,其中4个为古生代含油气盆地,分别是古达米斯盆地、木祖可盆地、库佛腊盆地和昔兰尼加盆地,已发现储量占全国总储量9%,其余储量主要分布在两个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已有发现油田和盆地勘探历程的研究,总结影响古生代含油气发现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石油地质条件、勘探程度和国际形势及国内政策影响,其中,石油地质条件占主导地位。4个古生代盆地中石油地质条件较好的盆地是古达米斯盆地和木祖可盆地。随着近年该国与美国关系的缓解及有利的国内政策,古生代盆地特别是木祖可盆地勘探投入不断增加,近年不断出现新发现,成为该国近年及未来的一个勘探热点地区,也是中国油公司进入该国值得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