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赵固一矿11271运输巷大变形的难题,综合现场调研、地应力测试、钻孔窥视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其变形特征及破坏机理进行了详细剖析,认为高应力、围岩软弱、强采动影响和现有支护参数不合理是11271运输巷围岩产生大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以高预应力与预应力扩散为原则、锚杆锚索协调支护和强帮支护作用机理为指导,对原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现场实测表明,新支护方案下11271运输巷的两帮移近量和底鼓量分别为222 mm和110 mm,较原支护方案分别减少了72.3%和78.0%,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三软"煤层回采巷道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破坏规律,采用巷道表面位移监测、松动圈测试技术和钻孔窥视技术,分析了巷道围岩破坏的表面位移特征,以及巷道破坏的松动圈范围及围岩深部破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采动影响下1305回采工作面回风巷巷道破坏呈整体破坏型,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在500~1000mm之间;两帮移近量在0~400mm范围内;巷道顶板及两帮松动圈范围在2600mm以内;在1.5~2.4m范围内顶板存在离层,在4~10m范围内,孔壁相对光滑完整。分析结果为矿井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煤》2015,(12)
文章结合火铺矿的复杂的地质及煤层赋存条件,对三软煤层回采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原有支护方案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对提出该条件下围岩控制思路,而后筛选适用的支护方案,并最终确定选用U型棚联合支护。根据工业试验及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该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有效地控制了表面及深部围岩的剧烈变形,使围岩破坏范围减小,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回采巷道的掘进速度。  相似文献   

4.
5.
“三软”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沉积岩石学和工程地质力学的观点出发,以显德汪矿的软岩巷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深入研究了岩石物化、水理性质,探讨了地应力对软岩巷道的控制作用,得出了软岩巷道变形破坏力学机制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17,(1):78-80
为了解决任楼矿深井高应力三软煤层巷道围岩变形量大、煤岩皆松软易破碎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FLAC~(3D)数值模拟和现场矿压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应力三软煤层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并提出了新的锚网索支护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测和分析,掌握了石屏矿"三软"煤层21301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破坏机制,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对比的方法,确定了"三软"煤层巷道锚网支护参数,提出21301工作面回采巷道合理的支护方案。研究表明,锚网支护是控制"三软"围岩巷道变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距离“三软”薄煤层群回采巷道围岩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近距离“三软”薄煤层群走向长壁回采巷道的破坏机理,在结合前期现场调查分析、架棚支护研究、室内岩石力学参数测定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四川省南部某煤矿的近距离“三软”薄煤层群回采巷道的破坏原因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近距离“三软”薄煤层群开采时,围岩应力变化特征较复杂,上层煤开采对下层煤产生了多重扰...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5,(7):35-38
近距离三软薄煤层群各煤层回采巷道围岩控制一直是叙永和威鑫两煤矿难题,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诸多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对原有架棚支护破坏的机理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C19、C20、C24煤回采巷道提出了不同的支护方案。通过工业性试验表明,各煤层采用不同的联合支护,能较好地控制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C24煤较其他煤层更易于支护,C20煤联合支护中,锚网与棚子间的耦合性还应增强。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深部三软煤层巷道围岩强度低、表面及深部变形破坏严重、支护构件失效等工程难题,以新元煤矿9号煤9104高抽巷为工程背景,通过钻孔窥视、位移监测、锚杆轴力监测等手段,总结了深部三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基于"先控-后固-再抗"的耦合支护理念,提出了"锚注+反底拱"耦合控制技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原支护方案和耦合支护方案围岩位移场的变化,结合工程实践,验证了支护效果。结果表明:耦合支护方案改善了巷道围岩和支护构件的受力状态,提高了围岩自承能力,极大减小了巷道围岩的变形,保证了巷道稳定。  相似文献   

11.
《煤矿安全》2016,(9):93-96
针对深部高应力回采巷道在开挖支护后围岩所表现的变形量大、收敛速率快、持续变形时间长的特点,以某矿3309工作面煤巷为研究背景,详细分析了该巷道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并针对此类巷道提出了"改善围岩力学性质"及"提高支护结构耦合性"的控制对策。结果表明,采用新支护技术方案对比原支护能有效抑制围岩塑性区的发展,降低围岩变形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龙口矿区梁家煤矿典型三软地层沿空巷道-4606材料巷围岩控制难题,通过现场监测和试验,分析原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煤层结构复杂,围岩易膨胀、软化,围岩破坏范围大,拱架变形破坏严重,锚杆支护潜力无法有效发挥是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以锚注支护为核心,实施了U型棚+注浆锚杆+注浆锚索和注浆锚杆+注浆锚索2种联合支护对比试验方案。结果表明:方案实施后,巷道围岩变形量均小于原支护方案37%以上,U型棚+注浆锚杆+注浆锚索联合支护方案中U型棚对围岩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注浆锚杆+注浆锚索联合支护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U型棚支护。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某矿161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数值模拟不同宽度巷道保护煤柱的巷道稳定性,最终确定巷道保护煤柱宽度为30m为最宜。同时利用模拟软件对两种不同支护方案进行效果比较,最终确定锚杆支护作为最优支护方式。为类似地质条件的巷道支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三软”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煤软、顶板软且受上覆煤层采动破坏和影响的煤层中,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和参数,对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减少巷道维护成本十分重要,本文对临涣煤矿9“‘三软”煤层三种支护方式,即工字钢梯形棚、锚杆钢带支护、梯形棚一锚杆钢带联合支护方式,不同护巷条件下的支护效果进行FLAC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适合该矿9#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条件的巷道支护方式,现场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高应力扰动破坏区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其巷道内部的支护结构易受施工与环境的影响而失稳破坏,因此加强对高应力扰动破坏区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某矿3316工作面的地质特征,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采动过程中围岩裂隙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采动机理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对原支护方案进行了相应优化;将优化方案应用于抽采巷中,并通过工程监测对其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方案支护后,两帮载荷相近,不对称性得到较好控制,顶帮锚杆受力在合理范围内;顶板锚索的工作载荷峰值下降至174.2 kN,减为屈服载荷(500 kN)的33.4%;测站顶底板变形量、两帮移近量较小,抽采巷围岩变形得到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16.
王宝童 《煤》2020,29(5):39-41
为解决三软煤层开采时顶、底板破碎严重,构造应力突出的围岩控制难题,以古书院煤矿153305工作面的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巷道变形与破坏特征,提出了架棚和注浆联合支护方案来控制围岩变形。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架棚和注浆支护方案后,顶底板移近量比原支护减少了约75%,两帮移近量比原支护减少了约80%,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开采。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郑州矿区采动底板变形破坏情况,对郑州矿区超化煤矿22121(东)综放工作面上下巷道钻场所布置钻孔的应变实测,得出了三软煤层巷道底板采动变形破坏的深度、层位及其受采动煤壁前方应力峰值的宽度和影响的范围,受超前应力集中的影响,下巷的变形破坏深度和程度均大于上巷.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采动情况下厚的软煤和软底对应力和变形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主采煤层底板中段灰岩组(L7和L8灰)对应力分布和变形破坏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于涛 《现代矿业》2013,29(8):66-68
为解决某矿31041工作面上付巷支护难题,通过对巷道围岩及支护变形破坏特征的现场调查分析,得出巷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全封闭支架加锚索结构补偿新型支护方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巷道的正常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9.
张小楼井延深到-1025 m水平后,巷道支护问题突出,矿压显现明显,传统拱形棚支护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通过对张小楼井-1025 m水平高应力破碎围岩进行分析,综合锚杆支护各种理论,提出了锚梁网索联合支护设计方案和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并在张小楼井24302工作面运输巷成功实施,解决了深井高应力破碎围岩控制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正帮煤业11101三软煤层巷道掘进期间围岩破坏程度及变形特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11101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微震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微震事件在巷道两侧分布为高密度区(0~3m)、中密度区(3~7m)、低密度区(7m以上)三个区域,微震事件主要集中于巷道顶、底板和肩部,微震事件空间分布规律与巷道支护构件受力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