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平台及其模糊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受到的动态载荷,提出一种采用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平台。建立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和柔性卫星隔振系统总体的动力学模型。将LQG最优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半主动整星隔振系统,以卫星振动响应能量和作动器输入能量的加权和最小作为最优控制目标来确定最优控制力,并采用预测状态法进行时滞补偿。以最优控制力和磁流变阻尼器的实际出力作为输入变量,以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电流作为输出变量设计模糊最优控制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系统采用模糊最优控制时,在卫星轴向和横向方向上都可取得良好的振动控制效果,并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控制和限幅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Bingham模型来描述磁流阻尼器的力学特性.研究了单自由度磁流变隔振系统的主共振,利用平均法得到了被动控制系统的理论解,且对理论解进行了数值验证.调整了影响隔振效果的各种参数,定量或定性地分析各种参数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主共振.设计了基于单自由度磁流变阻尼器的隔振系统的实验装置,试验研究了系统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卫星的服役周期中,发射阶段的动力学环境最为恶劣,期间受到多种复杂载荷的作用。传统的星箭连接适配器由于刚度较大,给航天器的参数设计及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达到多轴隔振的目的,基于粘弹性材料受到剪切力作用时产生较大阻尼损耗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整星隔振器。针对该隔振系统进行了简化,以质量刚度阻尼耦合的形式来模拟卫星和隔振器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了隔振效果的分析。其中,重点对仿真中出现的隔振系统的一阶模态结构阻尼系数的饱和现象提供了详尽的理论和数值分析。最后,针对新型整星隔振器的工程具体应用提出了两点参考准则。  相似文献   

4.
汽车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Bingham塑性流体模型,提出了混合工作模式的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原理,按照长安微型汽车的技术要求,设计和制作了汽车磁流变阻尼器,并对此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原理是可行的,对设计特殊阻尼特性的磁流变阻尼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种改进型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宽频隔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流变阻尼器是新一代智能型耗能器,具有反应迅速、提供阻尼力大、控制方便等优点,是实现半主动振动控制的理想元件,目前已在工程领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同其它常规流体阻尼器类似,在高频振动时会出现刚度硬化现象,使高频传递率增大,常规磁流变阻尼器多应用于较低频域的振动控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带有解耦机构的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即在常规磁流变阻尼器内增加解耦机构。解耦机构的加入使磁流变阻尼器成为一个对振幅敏感的器件,即在不同的振幅下具有截然不同的刚度和阻尼特性。采用Bingham模型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由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传递率的表达式。通过对两种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仿真对比后认为:带有解耦机构的磁流变阻尼器在低频、大振幅时解耦机构几乎不起作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与常规磁流变阻尼器相同,具有大阻尼特性;而在高频、小振幅时,解耦机构处于近似解耦状态,阻尼器具有小阻尼、低动刚度的特性,可减小高频传递率。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多自由度系统的阻尼器冲击隔离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将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低频隔振装置,可以适应舰船环境下多次连续冲击,在限制绝对加速度的同时,能够明显抑制设备的各向位移,提高了隔振装置的冲击隔离性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磁流变液阻尼器的磁路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研制的最大阻尼力为170kN、可调倍数为16的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电流情况下,对于活塞上缠有多个线圈的磁流变液阻尼器,多线圈电流的同向和异向并不影响其阻尼力的大小;但在高电流情况下,反接相邻线圈可以降低磁路磁阻的增长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其阻尼力。  相似文献   

8.
首先介绍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的设计原理,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的阻尼器一逆变型MR(Magneto-rheological)阻尼器,并在小振动台上对其进行了性能试验,重点研究此阻尼器在高频(10~50Hz)下的工作性能,并采用修正的Bouc-Wen模型,结合试验结果,确定了其中的模型参数。所得到的结论:(1)将永久磁场和电流磁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阻尼器的逆向控制的设计思路时可行的,铜制隔磁环的设置保证了磁力线沿理论设计的路径穿行,又使线圈避免与磁流变液的长期接触腐蚀从而提高其耐久性;(2)所采用的修正的Bouc—Wen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阻尼器的高频性能,为此种阻尼器在高频波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3)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力一位移滞回曲线比较饱满,阻尼力一速度曲线基本符合理论假定。在15~50Hz频段内,修正的Bouc—Wen模型中的各参数取值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磁流变阻尼器对斜拉索减振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磁流变阻尼器作为被动控制器件,以钱江三桥南岸154m长的斜拉索为试验对象.通过阶跃激励的方法获得斜拉索振动的自由衰减信号。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小波分解、希尔伯特变换识别系统的等效阻尼比。据此来判断磁流变阻尼器在施加不同电压情况下对索前三阶模态振动的减振效果,并与油阻尼器的制振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磁流变阻尼器作为被动控制器件时制振效果明显,优于油阻尼器且控制的频域范围要比油阻尼器的广;当供电失效时也可满足索减振的要求。索的各阶共振峰频率在安装MR阻尼器后发生稍许漂移。  相似文献   

10.
磁流变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特点。本文对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发展进行了介绍,重点论述了磁流变液及磁流变阻尼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自行设计并制作了一款磁流变阻尼器,通过对实验数据和特征曲线的分析,研究了该阻尼器的磁场强度和阻尼性能,验证了该阻尼器应用于半主动控制的优越性。根据减振平台主体机构的并联机构机型的选择原则,以三平移减振平台为例,提出了将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多维减振平台上的设想,并构思了初步方案,为此类阻尼器应用于多维减振平台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 - A magnetorheological vibration isolation platform (MRVIP) with cubic structure Stewart mechanism was designed and an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3.
针对磁流变智能隔震结构的减震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性态设计的抗震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对结构在不同烈度下地震反应,设定了不同的性态设计水平和相应的性态设计指标,并给出了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算例证明,按此设计过程设计出的磁流变智能隔震结构,满足给定各性态设计水平下对不同地震反应下的设计指标限值要求,设计结果达到了安全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因而证明该设计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张业伟  方勃  李松  唐冶  王龙 《振动与冲击》2011,30(10):173-176
从物理机理出发,用变形的三次多项式函数和分数导数阶算子建立了离散型隔振系统的非线性等效动力学模型,通过谐波平衡法得出从隔振器底端到卫星的振动传递率,利用数值解从物理机理上解释了地面实验中隔振系统的振动传递率受激励幅值影响的现象,为离散型整星隔振平台及其他整星隔振平台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光  陈祝平 《功能材料》2007,38(10):1587-1589
研究了磁流体的阻尼力特性,提出了基于粘性阻尼和回滞阻尼组成的迟滞阻尼力模型,进行了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的响应谱分析,并用Newmark数值积分方法分析了带有磁流变流体阻尼器梁结构的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在不同磁场强度和激励频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结果表明:迟滞阻尼力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磁流体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而且形式简单,概念明确,适合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汽车磁流变悬架振动多模态智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型,为了抑制磁流变悬架的垂直振动,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从提取汽车簧载质量的振动模式入手,建立了振动的特征模型,给出了在不同振动模式下寻求不同控制策略的方法,以此设计了多模态智能控制器,并用建立的汽车悬架振动仿真系统进行了脉冲输入和随机输入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对汽车磁流变悬架的垂直振动进行多模态控制能有效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吸力型电磁铁的电磁和动力学模型,得到了控制电压与电磁力的关系,通过调节施加在摩擦片上的电磁力,达到控制干摩擦力的目的,从而得到了一个新型半主动式的干摩擦阻尼器。根据最优抗冲力理论,设计了半主动式干摩擦阻尼器与隔振器并联的隔振抗冲系统。通过PID控制,该设计可以在不影响隔振性能的同时,极大的提高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冲击响应和极限性能分析的结果均表明:该优化设计比传统的抗冲设计具有更高的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