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C5馏份与苯乙烯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双氧水等作用下,经乳液聚合制备C5双烯烃与苯乙烯的共聚物。考察聚合组份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聚合时间等对聚合物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聚合条件。利用蒸汽渗透压法(VPO法)测定共聚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6400。对共聚物用IR及1H-NMR手段分析其结构单元,表明聚合物链中含有—OH等官能团。  相似文献   

2.
国外动态     
<正> 新的聚合方法得到惊人的结果 Chem. Eng. Progr,. 88[3], 23(1992). Waterloo大学聚合物研究所开发了用于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的新催化体系。Scott Coll_1ns教授等在用锆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时,发现该化合物对丙烯酸酯聚合也具有很高的活性。而通常认为这种类型的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常被  相似文献   

3.
1,5-己二烯交联烯烃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抗剪切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1,5-己二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交联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烯烃类聚合物(简称交联聚合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潜表征交联聚合物的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用旋转黏度计和超声波仪研究了1,5-己二烯用量对交联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及交联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交联聚合物溶液抗剪切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聚合条件(单体80mL、助催化剂0.4mL、CS-1催化剂0.090g、1,5-己二烯0.40mL、0℃、24 b)下所合成的交联聚合物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7×106,数均相对分子质量3.6×106。加入少量1,5-己二烯能提高交联聚合物的抗剪切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交联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交联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抗剪切稳定性越好。1,5-己二烯用量约为0.1 mL时(单体40 mL),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达到最大值(16.8 mPa·s)。  相似文献   

4.
聚甘油丙烯酸酯扩链剂合成原油破乳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为原料,聚甘油丙烯酸酯为扩链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进行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非聚醚类的原油破乳剂。考察聚合诸因素对产物破乳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单体质量比(MMA:BA:ST)为1:3:1,单体总量9g,聚甘油丙烯酸酯1.3g,引发剂用量为0.2g,溶剂用量30g,聚合温度80℃,反应时间6h时,原油破乳效果最好,在破乳剂加量300mg/L时,原油破乳脱水率达72.43%。  相似文献   

5.
国外动态     
<正> 光聚合生产高功能嵌段聚合物39〔3〕,3(1988).三菱油化公司使用自创的催化剂开发了光聚合法工业生产高功能嵌段聚合物技术。高功能嵌段聚合物,例如使用具有亲水性、亲油性等特定功能的单体与其相反具有疏水性、憎油性功能的单体共聚,可同时得到两种功能的聚合物。三菱油化公司利用光聚合和催化剂相结合的技术,使用甲基丙烯酸类、丙烯酸类、苯乙烯类与功能相中具有氟  相似文献   

6.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丙烯酸酯共聚物及其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丙烯酸酯与顺丁烯二酸二丁酯为单体 ,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 ,研究了单体的结构和组成、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共聚树脂性能的影响 ,并对树脂的吸油速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进行了考察。制得的树脂吸煤油倍率可达 15 .4 g/ g。  相似文献   

7.
星型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星型聚合物的特点和应用,较详细地介绍了星型聚合物的3种合成方法:活性阴离子聚合法、活性阳离子聚合法和活性自由基聚合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球形HA-R催化剂进行丙烯本体聚合,考核了活化剂三乙基铝(TEA)用量、外给电子体用量、加氢量、聚合温度及预络合时间对聚合物颗粒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活化剂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减少外给电子体用量,聚合物颗粒破碎加剧;TEA用量、加氢量和聚合温度对聚合物颗粒形态的影响不大;预络合时间延长,破碎颗粒增多。  相似文献   

9.
以1-辛烯为原料,采用淤浆聚合法合成了聚合物减阻剂(DRA)。考察了助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外给电子体用量对所得减阻剂特性黏度的影响,并采用室内环道评价装置测定了所得减阻剂的减阻率。结果表明,淤浆聚合法工艺简便,聚合物产品的特性黏度为17.3 dL/g,减阻率最高达到58.7%,与市售品相近。  相似文献   

10.
核-壳型乳液聚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核-壳型乳液聚合机理,包括接枝机理,互穿网络聚合机理及离子键合机理。详细论述了影响核-壳乳胶粒结构形态和聚合物性能的因素,其中影响乳胶粒结构形态的因素包括聚合工艺、单体亲水性、引发剂品种;影响核-壳聚合物性能的因素包括种子单体用量、两阶段引发剂用量比及两阶段乳化剂用量比。简要介绍了核-壳聚合物用途,即用于高性能涂料、阻透材料、抗冲击改性剂和增韧剂制备。  相似文献   

11.
项林峰  钟宏 《石油化工》2006,35(11):1074-1077
以甲醇水溶液为溶剂、过硫酸钾和乙二胺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十二硫醇为链转移剂、丙烯酸和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通过均匀设计实验得出聚合过程中各因素对产品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顺序为:过硫酸钾用量>十二硫醇用量>聚合温度>过硫酸钾与乙二胺的摩尔比。在过硫酸钾质量分数3.5%、过硫酸钾与乙二胺摩尔比1∶1、聚合温度75℃、十二硫醇质量分数3.72%、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摩尔比4.0的条件下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244、可作为分散剂使用的聚丙烯酸钠。同时,对聚丙烯酸钠进行肟化改性,制备出具有鳌合金属离子性能的功能型共聚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对聚丙烯酸钠和肟化改性聚丙烯酸钠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马占兴  黄凯兵  胡旺顺 《石油化工》2005,34(12):1198-1202
采用静态水溶液法制备了高填充比例的聚丙烯酸钠-高岭土复合吸水性树脂(简称复合树脂),考察了聚合温度、丙烯酸单体的含量、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和交联剂的用量、高岭土含量对复合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和示差扫描量热法对复合树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聚合温度70℃,丙烯酸单体的质量分数30%,丙烯酸中和度70%,引发剂占单体的质量分数0.1%,交联剂占单体的质量分数0.08%,高岭土占单体的质量分数5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树脂对蒸馏水的吸水率为834 g/g,对质量分数0.9%的NaC l溶液的吸水率为81 g/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树脂是一种典型的海-岛结构,丙烯酸和高岭土之间存在接枝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3.
核壳型高交联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粒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单体合成了高交联聚硅氧烷乳液,然后与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共聚,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高交联聚硅氧烷/BA/MMA 复合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与用量、单体加料方式、单体总浓度对乳胶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辛基苯酚聚氰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复合乳化剂合成聚硅氧烷乳液,BA 和 MMA 加入前补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且两单体以半连续法加入,可得到较均匀的复合乳液。当复合乳化剂用量为硅烷单体质量的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补加量为 BA 和 MMA 总质量的1.5%、单体总量为体系中水质量的35%时,乳胶粒的体积平均直径约为71 nm。  相似文献   

14.
反相乳液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pan-85和Span-60作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中和度、过硫酸盐-亚硫酸氢钠引发剂和不同溶剂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为:中和度95%,乳化剂用量10%(油相),其中Span-60占乳化剂用量的95%,引发剂用量(以单体质量分数计)分别为K2S2O8 0.06%,NaHSO3 0.02%,选用环己烷作溶剂。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达1.24×10^7,且水溶性能优于其他聚合条件下所得产品。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区稠油及高凝油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辽河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油品类型多样,其中稠油、高凝油开发在辽河油区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辽河油田对稠油、高凝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稠油、高凝油油气藏的特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形成了具有辽河油区特色的稠油和高凝油开发主导技术,在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论述了稠油和高凝油勘探开发历程,对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多年勘探开发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为辽河坳陷及类似地区稠油和高凝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对高凝油物性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高凝油一般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凝固点与地层温度接近的高凝油易产生冷伤害,开采难度大。针对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过程中,二氧化碳对高凝油的粘度、流动特性、凝固点的变化开展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溶解后高凝油粘度大幅下降、凝固点大大降低,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可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详细分析了影响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和粘度的中和温度、单体浓度、单体溶液的pH值、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工艺条件,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转移型丙烯酸酯水乳液压敏胶的基本组成,着重讨论了影响乳液聚合的工艺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的混合物为分散剂,以过硫酸钾-尿素为引发体系,以甲酸钠为相对分子质量调控剂,在双水相中进行丙烯酸的聚合反应,制备相对分子质量为3 000~4 000的聚丙烯酸钠。考察了分散体系、引发体系、添加剂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乙二醇-聚乙烯醇为分散剂,m(PEG):m(PVA)=1.8:1,质量分数为5.0%~5.5%;以过硫酸钾-尿素为引发剂,n(K_2S_2O_8):n(CO(NH_2)_2)=1:1.5;n(K_2S_2O_8):n(AANa)=0.07:1;甲酸钠为丙烯酸钠聚合反应控制剂,质量分数为1%。于50~55℃,进行双水相中丙烯酸钠的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达99.6%,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可控制在3 000~3 600。双水相中制备的聚丙烯酸钠用于陶瓷铁粉的分散实验,表明分散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在气测录井方面,高凝油与稀油、稠油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高凝油区块不同气测显示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不同储集层特性规律,建立了不同气测解释模式.研究表明,这些模式的初步建立,为今后气测录井在高凝油区块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在解释方面得出的认识,为完善气测解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