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煤炭传统使用方法和洁净利用技术及洁净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煤炭洁净利用方向是"先化后用",主要利用技术有: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煤—气—炉—电一体化,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煤炭干馏,区域型集中制气站布点和煤气锅炉推广。并据此提出煤炭"先化后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对我国当前民用散煤清洁化利用各项技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雷达图的方法,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以优质无烟煤替代散煤、以兰炭替代散煤、以民用洁净焦替代散煤、以洁净型煤替代散煤、推广高效节能炉具、集中供暖、以电代煤、以气代煤、以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散煤9项技术为典型,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劣势;对各项技术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下,集中供暖是实现我国民用散煤清洁化的最有效技术,民用洁净焦、兰炭可作为储备技术而发展,以气、电代煤则是我国民用散煤清洁化的必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煤中无机矿物对煤炭分选,水煤浆生产以及煤炭燃烧,气化,液化过程的不同,说明,无机矿物对煤的加工和洁净利用,既有不利影响,同时又有可利用之处,指出,研究煤中无机矿物对煤炭加工和洁净利用的影响,不仅能为用户合理选择原料煤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有助于降低加工成本和洁净利用费用。  相似文献   

4.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持续改进,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渐下滑,天然气消费占比不断上升。“煤改气”工程成为石化能源洁净化热点项目。通过调研石化企业燃煤自备电厂现状及其“煤改气”方案,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改气”可以有效降低发电过程中污染物及CO2的排放,环境效益显著;尽管短期内“煤改气”项目经济效益为负,但随着能源采购成本变化、碳配额交易费用的上升,燃气发电相比燃煤发电将更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发展适合我国煤种与国情的煤转化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吴春来 《煤炭转化》1994,17(3):9-15
能源和环境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的洁净利用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必须因煤制宜,煤质研究是其基础。煤转化是实现中国煤炭洁净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煤炭气化和煤炭液化是应该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6.
选煤技术在中国洁净煤技术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的洁净煤技术体系应包括煤的洁净生产和洁净利用两部分。煤的洁净生产是指煤炭的合理开采、煤炭的洗选、配煤、型煤、水煤浆、煤的气体和液化等,即煤炭在利用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煤炭,减少燃煤造成的污染。煤的洁净利用是指煤炭的高效与洁净燃...  相似文献   

7.
全面介绍了安徽省各主要煤田的煤炭资源、煤质及其洁净利用途径。可为华东地区各主要用煤企业对安徽省各矿区煤的洁净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 煤的地下气化技术发展情况煤的地下气化(UCG)是洁净煤技术之一,可实现煤的洁净开采、洁净运输、洁净储存、洁净燃用。目前,煤的地下气化可分为地面操作和地下操作两大体系。1.1 地面操作的UCG装置人员在地面监控地下气化炉的生产过程,每一个地下气化炉都要有一对位于煤层上方的通道(一个注气、一个引出煤气)至地面。经70多年的试验,已气化2000多万吨煤,证明其生产煤气的机理是正确和成熟的,但由于存在如下问题,所以难以实现UCG的商业化。(1)无法有效监测和控制几百米深处的复杂气化过程;(2)注气和…  相似文献   

9.
煤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煤的许多特性是研究煤的洁净燃烧和利用的基础,对这些特性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加强和提高煤的洁净利用.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煤的特性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煤特性的研究方法、煤质程度、煤岩结构等因素对煤的燃烧特性、成型特性、粘结特性、电特性以及热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崔晓曦  李忠  左永飞 《煤化工》2012,40(5):30-33,37
褐煤干馏提质技术可以实现气-液-固产品的分级转化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转化途径。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提出了褐煤提质技术多联产综合利用的构想,根据目标产品的不同,详细论述了以下几种可能实施的多联产耦合实例:褐煤干馏提质技术分别与煤洁净发电、合成化工产品、煤制天然气、煤间接制油等优化组合的多联产系统。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0月9日,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行设计完成的5000 m3.d-1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工业中试装置在河南义马气化厂气源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000 h,这是我国在煤炭洁净利用领域的又一次新突破。煤制天然气与其它煤化工路线相比,具有流程短、水耗低、能量效率高等优势,是我国煤炭转化的优选途径之  相似文献   

12.
张积耀  高瑞民  张华 《洁净煤技术》2011,17(5):26-27,65
通过对油气煤盐综合化工利用技术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单一的油、气、煤、盐化工存在的弊端以及实现油、气、煤、盐的综合优化利用所具有的优势。重点分析了综合利用过程中的主要装置、技术指标等。结果表明综合利用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任相坤 《中国化工》2008,(15):12-17
煤制油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煤的洁净利用。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石油资源相对短缺,充分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制油产业,是我国技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煤—焦炉气共热解特性及其增油减水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实现煤高产,洁净利用新途径-煤-焦炉气共热解的工艺过程,经济技术评价,应用前景以及近期研究结果,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用焦炉气代替纯氢进行加氢热解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固定床热解实验及产品分析结果表明,与相同氢分压下的加氢热解相比,煤-焦炉共热解半焦和焦油收率以及脱硫率的均有所增加,而且焦油质量明显改善,但水分也有所增加,在煤-焦炉气共解中添加少量废塑料可达到增加焦油收率降低热解水分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清洁利用元宝山露天煤矿的煤,基于元宝山露天煤矿地质概况、含煤地层特征及煤的物化性质,对矿区煤的煤质特征进行工业分析,确定煤的类型、工业性能和用途,根据最新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出的煤炭洁净等级6级划分方案,选取灰分、硫分、有害元素氟、砷等4个评价因子对矿区煤的洁净等级进行初步划分。结果表明:矿区煤的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和暗煤为主,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矿区煤属低灰、中硫、高挥发分、中发热量型的2号褐煤;矿区主要煤层5煤、6煤洁净等级为Ⅲ~Ⅳ级,属较好~中等洁净煤,总体煤洁净等级为Ⅳ级,属中等洁净煤。由于矿区煤为中发热量、热稳定性较差,且与CO_2化学反应性好、焦油产率较高、中等洁净的煤样,煤炭质量和洁净等级较好,可作为动力用煤、气化用煤和炼油用煤原料,经济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我国煤化工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伯适 《中氮肥》2002,(1):10-12
介绍煤的气化与液化技术和甲醇与甲醇后加工技术,认为煤的洁净利用技术是我国21世纪煤化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化工学报》2012,(11):3687+3715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煤高效洁净转化为优质燃料、化学品和材料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煤的热物理化学、煤基液体燃料合成、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关产品加工新工艺和新技术、能源环境新材料制备等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并通过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和集成创新,为我国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提供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由陈鹏编著的《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一书荣获200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书从煤炭性质入手,以煤炭分类为主线,阐述煤炭利用过程中如何选择和开发洁净、有效的利用途径,为读者在中国煤炭资源、性质、分类与洁净、有效利用工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重点论述了中国煤炭资源的特性、煤岩组成及其特点、煤质分析、煤的分类和评价方法,并针对不同种类煤的特性,分析了煤对各种转化利用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4.0 MPa碎煤加压气化煤锁气回收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节能环保性、运行经济性,探索研究了系列改进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增设煤锁气缓冲管对煤锁充泄压进行分级处置,可提高能量综合利用程度;增设煤锁气缓冲罐,使煤锁气压缩机加压后的压缩煤气不入管网系统直接通过缓冲罐单独做充压煤气气源,减少系统总管的压力波动,利于调节变换气的成分;通过增设超重力除尘设备进一步减少了煤锁气压缩机气阀结晶和煤锁气含尘含油量,降低了压缩机故障频率;利用空分装置放空的污氮气代替低压氮气做煤锁气引射和煤仓稀释保护氮气,节省了低压氮气用量、释放了空分氧气产能。此外,在煤锁气回收系统提高自动化程度,优化多台气化炉煤锁循环排队方式,实现了煤锁和煤锁气压缩机自动化控制。煤锁气回收系统的各项改进优化措施有效提高了4.0 MPa碎煤加压气化装置高效节能利用和自动化控制安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煤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为优质燃料、化学品和材料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煤的热物理化学、煤基液体燃料合成、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关产品加工新工艺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