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程  汤放华  仝娟 《中外建筑》2012,(3):99-100
本文通过对批判性地域主义内涵的解读,从现代化技术的选择性应用和场所精神的营造两方面分析了批判性地域主义在街区规划中的应用,并以国内多个实例,研究了批判性地域主义视野下城市特色街区规划在技术方式,材料应用,综合环境以及设计手法上等方面的创新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提出,实质上来讲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修正,一种针对全球化压迫,传统文化与地区特色逐渐丧失的思考.它提出地域建筑探索过程是与全球化现代化融合的过程,同时批判性地域主义本身的批判性体现出对地域的探索应当是不断发展的.文章在分析批判性地域主义与国内对地域性建筑探索的基础上,对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一些批判性的理解,探讨了其在当下对于地域建筑探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芳 《山西建筑》2009,35(25):21-22
在阐述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建筑创作的影响,追寻了地域主义建筑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并指出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应该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地域主义建筑的盛行。  相似文献   

4.
陈瑜 《山西建筑》2006,32(2):40-41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通过对时下国内建筑师的状况分析.并结合急剧变化的西方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探讨在全球日益趋同的今天,如何结合建筑美学引导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5.
重回城市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栋 《中外建筑》2004,(5):17-20
二十世纪是个数字的世纪,城市空间亦成了更纯自然科学的产物,众多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中具体的生活环境及其意义忽视或冷漠,从而不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城市的本质意义.本文通过对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概念的探讨,试图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本真的好的城市空间的可能:城市就是"场所"的创造与组合.  相似文献   

6.
张小兵 《山西建筑》2011,37(3):9-10
对场所定义以及有关场所研究的哲学基础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几种主流理论关于场所的对比,探讨建筑和场所的关系及场所对建筑设计的决定作用,并着重强调了场所的意义,揭示了人类通过在场所中活动成为一个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城市设计和场所设计相关理论,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广场—成都舞台为例,通过分析其图底关系,空间围合,人群活动类型,进而论证出成都舞台杰出的场所精神的营造。  相似文献   

8.
1980~1981年.我在当时的西德讲学之时.曾赴西欧诸国巡礼.从名都大邑到各地乡镇,对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心往不已。我还记得我曾将这跨越了30多年的建筑之旅和瑞士建筑理论家路易·博卡(L.Burokhardt)教授(当时任德国卡塞尔大学系主任,德意志创造联盟主席)长谈。当他发现我对“地域主义”理念兴趣极浓时.惊讶不已,视我为知己,不时晤谈。  相似文献   

9.
黄少南 《福建建筑》2011,(12):11-14
目前声势浩荡的“刷城运动”带来的是一片新鲜的陌生景观,使人丧失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通过物化的形式传递情感,景观设计中的文脉主义就是尊重地域性和场地精神的内在表达,如何体现场地文脉,创造健康的生活空间,使其符合地域人们的情感需要,重构场所精神,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0世纪 60至 70年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场所精神理论 ,从其时代背景、哲学渊源、精神内涵及实践等方面分别做了介绍 ,肯定了场所精神的可贵之处 ;然后指出了其作为一种理论和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结构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 ,而且过分强调传统的分量 ;最后结合城市设计实践进一步说明其局限性 .正确地认识场所精神理论 ,对于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场所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映东 《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地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中一 《山西建筑》2009,35(7):41-42
通过对泸沽湖地区落水、里格等摩梭村落的实证对比研究表明,地域传统场所精神在现代旅游业冲击下正面临物质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变迁,呈现文化失真问题,指出重建旅游发展战略下的泸沽湖传统场所精神,需要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民俗文化建设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3.
施维 《山西建筑》2011,37(18):1-2
针对人们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迫切需求,探讨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场所精神的建构及归属感获得的途径,着重阐述了场所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建筑师进行环境设计时应坚持对场所精神的追索、延续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王军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66-169
大学校园是高校师生教学、研究、生活的空间基础,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是高校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环境育人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大学校园氛围商业化、功能交通化、人员复杂化的形势下,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大学校园空间管理,建立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体系,有助于校园管理者强化其主体意识和校园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以增强大学校园空间的识别感和归属感,发挥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嘉庚风格的集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为例,从校园总体规划、嘉庚风格建筑、校园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充分的展现了一种历史积淀的优秀精神——嘉庚精神,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也给新的校园规划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肖红艳  赵建彬 《山西建筑》2009,35(31):21-23
以太原市柳巷商业步行街为例,应用场所理论讨论了其物质空间形态,并从实体形态、活动和含义三方面对它的场所精神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对它的场所精神进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Material Religion》2013,9(3):344-372
ABSTRACT

In Thailand, many homes possess small shrines for locality and guardian spirits. In Thai the shrines are known by various names denoting the ethereal occupants and their various spheres of influence. In English they are referred to collectively as “spirit houses.” By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hrines are used by Thai people through two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evalence of spirit houses in contemporary urban locations, an area which scholarship on Thai popular religion has largely neglected. Based upon eighteen months of fieldwork in three Thai citie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ornate shrines which adorn many house compounds in contemporary urban Thailand tie into loc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plac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ersistence of spirit houses can be partly understood through their roles as mediators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experience of certain places. Spirit houses are one part of a gathering process that imbues places with significant meaning. The shrines exemplify that culturally specific interactions and engagements with spirit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laces influence how the phenomenological qualities of these places are constructed and experienced.  相似文献   

18.
于冬亮 《山西建筑》2006,32(13):12-13
在简要阐述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内涵之后,着重从建筑“场所感”的表达这个方面对西方几位建筑师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一些分析和总结,从而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地域建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建筑空间形态的调研,提出了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三个要素,即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历史文脉特征及体验者的认知和参与。并且,以金沙肆西蜀民俗文化街的设计实践为例阐明,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去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