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冷技术》2013,(4):44-46
介绍空压机级间冷却器最常用的几种换热元件,并分析比较了开缝翅片和平翅片、开缝翅片和螺纹换热管、两种直径复合材料螺纹换热管的性能,综合分析管束换热元件的选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空调器室内机换热器空气侧的流动和换热问题,利用FLUENT软件,本文研究了开缝圆弧翅片以及组合管径开缝圆弧翅片对换热器的换热量和空气侧压降的影响,并与原开缝三折翅片换热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开缝圆弧翅片换热器的换热量大于原开缝三折翅片换热器,而空气侧压降略有增大。随着小管径数量增大,开缝圆弧翅片换热器的换热量逐渐减小,但压降也逐渐减小。相比于开缝三折翅片换热器,当开缝圆弧翅片换热器为10根小管时,其压降增大5%左右,但换热量却有2%左右的提高,且铜管材料节省了14.5%,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传统多排管翅式换热器的研究分析,提出第1排为平片且后部为开缝翅片的新型组合翅片换热器,并对传统和新型组合翅片2种形式换热器内的空气流动和换热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组合翅片换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比传统翅片的提升5%~8%。  相似文献   

4.
小管径椭圆管开缝翅片换热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管径椭圆管开缝翅片换热器空气侧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对影响其换热性能的2个主要参数椭圆管偏心率和开缝翅片开缝错列高度分布进行优化,与传统管翅式换热器换热性能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当椭圆管两轴之比Rx:Ry=2:3(偏心率),开缝高度分布为0.8 mm,0.6 mm和0.4 mm时,换热效果最好。与传统管翅式换热器相比,小管径椭圆管开缝翅片换热器换热系数提高10%~20%,而压降几乎相等,总体换热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应用于热泵型空调器的凸环翅片结构。通过CFD模拟,分析波纹翅片、开缝翅片和凸环翅片的传热性能,对翅片进行优化设计。换热器能力测试显示,凸环翅片管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在冷凝工况和蒸发工况下,分别比波纹翅片管式换热器提升3%~5%和2.5%,比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降低0.8%和0.5%。空调整机测试结果显示,采用凸环翅片管式换热器可实现用单排换热器替代1.5排或2排换热器,降低换热器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研究了室外换热器采用平直、波纹、波纹/开缝翅片对热泵空调器动态结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霜工况下,平直、波纹、波纹/开缝三种翅片类型的系统制热量、COP和压缩机功率的峰值、平均值依次增大,其中,波纹/开缝翅片的各项平均值比平直翅片分别减小了14.57%、8.26%和7.11%。波纹/开缝翅片的性能参数最早开始衰减且衰减幅度也最大,其次是波纹翅片,平直翅片最晚开始衰减且幅度最小。结霜时,水蒸气变为霜的相变过程对传热具有强化作用,同时霜层减小了翅片间隙使风阻增大、室外风机流量减小,这对传热具有恶化作用。结霜时性能参数的曲线存在上升段和衰减段,与霜层微观成长特性一致:结霜初期,冰晶由粒状变为柱状,尚未显著阻塞翅片间隙,对传热的强化作用较显著,曲线处于上升段;结霜中后期,冰晶先沿半径成长,后又在柱状晶间隙堆垛,对传热的恶化作用较显著,曲线处于衰减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用于中冷技术的锯齿型和波纹型两种板翅式空气冷却器模型试验研究的装置、方法、结果及其分析,试验获得了准数关系式,并推荐用锯齿型翅片作为板翅式空气冷却器的翅片,且翅片高度要不低于18毫米。图6、表1。  相似文献   

8.
沈喜源  王文  杨书政 《硅谷》2013,(4):28-30
从场协同原理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基本认识,开发出满足制造工艺的强化传热结构翅片,能够有效降低翅片温度。本文就是根据场协同论原理,在翅片上设计出适当肋,如开缝,打凸包,并移动肋的位置,运用仿真软件来分析哪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翅片温度,并实验论证了场协同原理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氨制冷装置用空气冷却器翅片进行了设计分析与试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整体波纹状翅片效率的提高,从而为冷风机翅片的多途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FORGO型电站冷却器属于电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冷却器所有换热元件材质均为铝及铝合金构成。冷却单元属于FORGO型电站冷却器换热元件,由板式翅片管束构成,通过防腐处理提高其抗腐蚀性能。冷却单元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冷却器运行性能。本文在分析冷却单元构造及组装打压工艺的基础上。对冷却单元压力试验泄露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空气冷却器空气侧百叶窗翅片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跨临界CO2空调系统中空气冷却器空气侧的百叶窗翅片建立流固耦合的三维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传热和阻力特性与实验关联式吻合较好;开发新型弧形百叶窗翅片,并对不同窗翅角度和弧度的弧形百叶窗翅片进行数值分析,发现新型弧形百叶窗翅片的换热特性与压降特性较一般的百叶窗翅片都有增加,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增加幅度高达9.47%,平均压降增加最大幅度为3.2%,可见新型弧形百叶窗翅片传热元件具有良好的综合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fluent三维模拟软件对不同管间距下的铝翅片油冷却器壳侧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选择?/(35)P作为综合评价因子,分析不同的管间距对壳程流场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铝翅片油冷却器的传热及阻力性能与壳侧Re有关,壳侧传热系数及壳侧压降均随壳侧Re的增大而增大,但壳侧传热系数随Re的增大增长率逐渐下降,而壳侧压降随Re的增长呈现二次曲线状;增大管间距可提高铝翅片油冷却器的换热性能,管间距为21mm时的传热及阻力性能最佳;数值模拟及实验结果误差较小,有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波纹式翅片具有良好的传热和阻力性能,应用于中央空调两器和末端设备中。以正弦波纹翅片换热器作为中央空调表面式冷却器进行了多种干、湿工况条件下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了正弦波纹翅片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关联式以及阻力特性的经验公式。实验结果对于中央空调两器和末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拟合了制冷剂(R22、R134a和R407C)热力性质的公式,并以这三种制冷剂为工质,选择平直翅片、波纹翅片、开缝翅片和百叶窗翅片,采用稳态集中参数模型,用VB语言编制翅片管式蒸发器的计算机设计程序。在程序的编制过程中,还采用了模块化开发技术,避免公式的反复使用和繁琐的迭代计算而造成的错误,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软件主要的计算结果包括热流密度、换热系数、压降等基本量,还包括蒸发器尺寸以及蒸发器的耗材。本软件的界面可视化较好,功能比较齐全,精确度满足空冷式蒸发器工程设计的要求。最后算例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EVAP-COND软件对高温冷库中吊顶式空气冷却器的翅片换热器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不同支路数以及不同流路布置方式(顺交叉U型、逆交Ku型、顺交叉S型)对换热器换热量、制冷剂压降及过热度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给定的空气冷却器换热器参数,支路数为10的顺交叉U型为最佳的组合,为空气冷却器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空分设备上,离心压缩机使用的二级冷却器采用贴胀+密封焊连接的不锈钢内翅片换热管与管板会经常出现窜漏。为了解决二级冷却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泄漏问题,重新做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工艺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结论: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应采用强度胀连接。  相似文献   

17.
锯齿形翅片管是以普通光管为坯管,通过外表加工而成的一种异形翅片管,它适用于作为卧式壳管冷凝器的传热元件。与一般的低肋管相比,这种管子的结构特点是:翅片密;翅片距可小至0.5mm,且翅片外缘上开有锯齿形缺口,与低肋管相反,其翅片两侧是粗糙的而不是平滑的。  相似文献   

18.
两种CPU散热器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整体平直翅片与分段开缝平直翅片两种不同结构的CPU散热器,在不同加热功率和不同风速下的散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商业软件FLUENT6.0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和热阻主要与风速有关,与加热功率关系不大,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趋势一致。在低风速下,加热功率对这两种散热器压降的影响也不大。采取数值模拟的方法对CPU散热器进行研究是实验方法的可靠补充,计算所得的结果有助于分析CPU散热器的换热过程,并可为电子设备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翅片盘管(水冷)热工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翅片盘管空气冷却器(水冷)在空调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盘管仅有冷却功能时,称为干工况;当兼有冷却和除湿功能时,称为湿工况。在湿工况时,同时存在热、质交换,热工性能计算十分复杂。因此国内外暖通工作者发表了大量分析研究文章[1][2][4][5][6][8][9][10][11][12][13]。本文在分析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简便,准确的计算翅片盘管在湿工况时热工性能的新方法——ε_c-BF法。  相似文献   

20.
正2月25日消息,杭州杭氧换热设备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大型空分设备高效换热器翅片研制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杭州市科委的验收。项目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对传统的翅片进行了优化布置,使单位体积的实际换热面积增加,设备总体尺寸和重量明显减小,其中价格较贵的换热管重量减轻15%左右,冷却器总重量减轻10%左右,从而使得制造成本得以降低,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