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乡村分散的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的聚集。国内外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受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引导。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驱动力越来越多元化,作用机理也越来越复杂。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城镇化发展中的动力与阻力,在增强区域内城镇的服务能力、增强城镇的集聚和扩散能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和科学规划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各地区城镇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三次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的。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基本单元,对新疆城镇化区域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新疆城镇化发展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主导地位一定程度阻碍着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北疆和东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在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3.
"所谓城镇化,也就是城市化,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在科技不断进步并且生产力不断提升过程中,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传统农业乡村型逐渐向第三产业或者第二产业转变,并过渡到现代化城市型社会的发展过程."随着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中国的城市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空前之快;但另一方面城镇化快速发...  相似文献   

4.
城镇密集地区重点小城镇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和产业在空间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步快速增长、平行发展的态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城镇密集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情况,研究组进行了调研工作。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以局部高度城镇化为特征的城镇密集地区已初步显现。这些区域的镇域经济非常活跃,小城镇、尤其是重点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一、城镇密集地区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镇二三产业均比较发达,产业和人口相对密集;城镇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频繁,形…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传统城镇化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以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其中分析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特点以及原则。接着,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从劳动力吸纳能力、耗能低产值高、后续动力以及城乡统筹四个方面研究第三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最后,得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必然选择以及第三产业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陈辉  王红娟  陈杏坤 《山西建筑》2007,33(8):217-218
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一、二、三产业与河北省城镇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城镇化具有非常大的推进作用,进而论述了在城镇化过程中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动,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论证、最后指出二三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是城镇化持久推动力,并应以产业集聚来增强河北省城镇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宏 《小城镇建设》2004,(12):66-67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但城镇化并不只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而是应该发挥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民素质的提高、社会观念的更新和现代文明的普及。教育是实现城镇化这一战略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动力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但是目前我国不平衡的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不完善的农村教育投资机制,却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障碍,成为解决“三农”问题难以逾越的瓶颈。农村教育投资现…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加快甘肃省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合理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也好,一个城市也好,只有加速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增强新的发展优势,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而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甘肃省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到2001年底,…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适合地方条件的产业。城镇化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了,城镇会多起来:第二产业——工业发展了,城镇化比例会提高。因此,发展产业经济是带动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外城市如美国西雅图、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等在这方面都是成功典型。21世纪前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因协同发展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发展产业经济,要努力以技能与创新为主,提升各类产业技术水平,这是目前我国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速度要适应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 大力发展适合地方条件的产业.城镇化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了,城镇会多起来;第二产业--工业发展了,城镇化比例会提高.因此,发展产业经济是带动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外城市如美国西雅图、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等在这方面都是成功典型.21世纪前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因协同发展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发展产业经济,要努力以技能与创新为主,提升各类产业技术水平,这是目前我国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魏群  陈力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07,25(3):100-103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策略,应该立足该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制定指导城镇化的理念和思路,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特色.该文从泉州市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泉州城镇化的现状,探讨适合泉州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并提出依托中心、城乡结合,合理协调中小城市群和发展小城镇的多元模式.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国家或地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王牌动力。而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研究其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苏北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本文对苏北地区城镇化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呈对数关系;(2)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3)导致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4)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苏北城镇化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相似文献   

14.
吴冰 《建造师》2010,(8):237-238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水平并不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依然是弱项。同时省内各城市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在产业转移这一宏观环境下,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河南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发展依旧缓慢。再进一步的产业转移中,河南省要结合自身优势劣势,采取相关对策。加快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和展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5.
麻永建 《山西建筑》2022,(19):24-26
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理论和模型,定量测度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并利用GEODA与ArcGIS软件对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可知:2010年和2020年间河南省各地级市市辖区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协调水平整体高于县级单元,县级单元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占比耦合协调程度虽在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却不高;空间上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初步形成了“半包围”式的环型空间结构,即郑州及豫西北县市区协调度较高,其他地区偏低;相比2010年、2020年人口城镇化与第三产业耦合协调程度已明显优于城镇化与第二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8)
选取2000—2014年福建省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就业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动态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第三产业就业比率的变化会影响城镇化比率的变化,而城镇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和增加值占比的提高影响不明显,从而提出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城市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理论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发展动力与空间格局,研究地域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探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空间格局与发展路径。通过对梁平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的梳理,总结得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工业化基础较差,城镇化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其空间发展格局呈现中心镇功能缺失、城镇体系失衡、城镇沿主要交通要道布局的特点。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城镇化发展机制后,得出目前梁平县这类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属于自上而下型,政府的政策和投资起主导作用。最后,针对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由环境保护、政策驱动力、产业驱动力和农业支撑力构成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城镇化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控制的放松,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快车道。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了约3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即将超过50%。但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来看,中国城镇化程度仍然滞后了近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4):64-65
根据200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为解释变量,以金融发展规模、财政制度、对外开放程度为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正相关,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但不同地区的情况略有差异。工业化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产业高级化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城镇化的间接传导途径也存在区域性差异,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存在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存在促进作用且间接传导效应明显低于直接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转移向城市地区的过程。一是人口的空间集聚;二是经济空间的集聚。前者表现出来就是城镇化水平提升,而后者则表明生产要素的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相关性。基于此,该文以湖北省为例,利用多元回归法证明GDP和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进而从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分析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从"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产业推动"三个角度引导湖北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