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树敏 《小水电》2008,(5):27-28
凤凰溪流域水资源二库五站梯级开发,利用串联水库调节作用实现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分配和控制,对水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取代原有单独调度方式,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表4个。  相似文献   

2.
乌江干流梯级电站远程集控中心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流域梯级集中控制中心是顺应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加强流域公司在电力市场中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梯级电站群的基本情况,对梯级电站集控中心规划建设情况和系统功能做了简述,重点讨论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协同雅砻江干流水力发电与河道生态流量需求,以中下游7座电站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生态流量需求下雅砻江中下游梯级电站联合优化调度。基于改进型可变月径流法,计算了雅砻江主要生态控制断面最小、适宜及最佳生态流量过程;构建了以梯级发电量最大化为目标的雅砻江中下游梯级电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并用遗传算法对其求解。结果表明:(1)随河道生态流量需求的提高,梯级电站发电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均下降,其中锦屏二级电站发电量下降最为显著;(2)梯级电站保障发电效益正常发挥的同时,实施联合优化调度,其下游河道能维持更高层次的生态流量,一定程度缓解了流域水能开发利用与河道生态保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河流梯级开发任务大多以发电为主,部分电站兼有灌溉、防洪、供水、航运等综合利用要求,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这些目标既协调一致,也相互矛盾。通过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外生态调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实行生态调度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及相关建议,为我国梯级电站全面实行生态调度提供参考。最后提出了我国实行生态调度的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长江流域上游梯级电站生态调度研究现状,认为现有研究在研究广度、生态调度目标确定、生态调度模型研究和生态调度试验研究有效互动、气候变化对生态调度的影响、生态调度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指出今后应在长江流域上游进一步扩大生态调度研究范围,深化水电开发相关生态问题形成机理研究,加强生态调度模型定量化、智能化及仿真技术研究,建立生态调度模型研究生态调度原型试验互馈模式,从相关生态问题形成机理、生态调度模型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调度的影响等方面出发,形成更为具体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生态调度方案,更好地推动长江流域上游常规生态调度机制建设及运行。  相似文献   

6.
乌江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适合乌江梯级水库群最大发电效益的联合调度方式,对常用的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方式、模型建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以梯级蓄能调度图为指导,辅以水库蓄供水控制线为约束的联合调度方式,并给出了绘制梯级蓄能调度图的方法和步骤。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合理控制水库蓄放水次序和蓄放水量,且调度条件简单,运行灵活,可有效增加梯级总发电效益,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雅砻江流域锦屏一二级梯级电站运行特点分析,建立以发电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数学模型,进行联合调度研究,寻求最优化联合调度方式,充分发挥锦屏一二级梯级电站的整体优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电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库调度图常规制作方法的不足,按照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的要求,运用基于确定性优化调度模型的水库调度图改进和优化制作方法,结合水库调度函数进行梯级电站水库联合调度;以杂谷脑流域梯级电站水库联合调度为例,绘制了杂谷脑梯级电站中狮子坪电站的水库调度图,制定了薛城和古城电站水库运行策略,形成了杂谷脑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的决策方案。结果表明:用改进与优化制作方法绘制的水库调度图,满足了降低出力的要求,协调了不同的调度区域,提高了水库调度图的保证率、实用性和经济性;采用改进与优化调度图结合水库调度函数的调度方式,能形成有效的梯级电站联合调度决策方案,提高了梯级电站的联合调度发电量。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地方流域梯级电站实施联合调度的重要性及地方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监控系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梯级电站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梯级电站水库优化调度问题,建立以发电收益现值最大为目标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计算,求解梯级电站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结果分析表明,所提模型与计算方法是可行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1.
乌江在贵州省境内的流域面积为66849km^2、河长802km、落差1973.6m,流域内碳酸盐类可溶岩占流域总面积的70%以上,岩溶十分发育,已开发、正在开发和拟定开发的梯级水电站的岩溶渗漏、岩溶涌水、岩溶地基及边坡与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等问题均非常突出.笔者根据乌江流域各梯级水电站全过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实践,对已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岩溶工程地质特征理论及方法与处理手段作了概略的归纳.  相似文献   

12.
分析对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效益影响的因素和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设计符合乌江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工作标准及其指标体系,拟定了乌江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效益评价管理办法,用于提高效益评价工作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推动优化调度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电站规模巨大,水力联系紧密,调度协调复杂,联合调度是充分发挥梯级水电站综合利用效益的保障。分析了梯级水电站实施联合调度的必要性,介绍了联合调度实践案例,并对联合调度方式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乌江具有多年调节性能龙头水库的洪家渡水电站建成投运后,在2005~2006年其水库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下游水库严重缺水,龙头水库停机蓄水”的不利运行方式,因此如何发挥龙头水库的调节作用成了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电网调度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2005年、2006年2年的水库运行过程分析,阐述了洪家渡水库不同时段对下游水电站的补偿调节作用,提出了龙头水库拦蓄和补偿调节的辨证的观点,即充分发挥补偿调节作用提高下游各水库运行水位,从而保证梯级水库经济运行,提高水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金沙江中游区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从电调的角度介绍了金中集控中心自成立以来对受控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的具体实施,总结了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的措施,并分析了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的综合效益,发现优化调度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梯级水电站通过调度系统主备调构架可以提升灾备能力,提高系统可靠性,保证数据安全以及实现负载均衡。对水库调度系统主备调构架的实施意义、影响因素、实施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实施过程中有关主备调方式选择、实施步骤、关键技术选择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从运行的角度分析了乌江梯级洪家渡、东风、索风营、乌江渡4个水电站旋转备用容量过高、开机空载带厂用电、主变空载损耗、技术供水耗水、导叶漏水过大、机组空转耗水等问题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收到的效果,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分析了应对20081106洪水的乌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效果及经验,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乌江梯级水电站总发电量拟合模型,识别影响乌江梯级水电站发电量的关键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洪家渡和东风流域累计平均降雨在2008年10月和11月期间,分别比多年平均同期偏多40%~54%和71%~112%,经乌江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后,梯级综合月末可用水量分别比2005~2007年同期偏高136%和162%,梯级综合发电量比2005~2007年同期分别偏多9%和141%,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效果显著,且出库流量及龙头电站洪家渡的水位和月末可用水量是影响乌江梯级总发电量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对于从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角度减缓极端天气事件对水电行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分析了应对20081106洪水的乌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效果及经验,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乌江梯级水电站总发电量拟合模型,识别影响乌江梯级水电站发电量的关键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洪家渡和东风流域累计平均降雨在2008年10月和11月期间,分别比多年平均同期偏多40%~54%和71%~112%,经乌江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后,梯级综合月末可用水量分别比2005~2007年同期偏高136%和162%,梯级综合发电量比2005~2007年同期分别偏多9%和141%,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效果显著,且出库流量及龙头电站洪家渡的水位和月末可用水量是影响乌江梯级总发电量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对于从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角度减缓极端天气事件对水电行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统一调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流域梯级电站统一调度,是流域水电开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经过国内外实践,实现流域统一调度的时机已渐成熟。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结合流域水电开发实际,通过建立流域水雨情监测网,开展群库水、电、网多环节的大系统综合调度研究,流域梯级电站控制模式研究,流域供电范围及开发时序研究,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及龚嘴、铜街子电站梯级调度实践,在流域梯级电站统一调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流域梯级电站统一调度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与电网调度衔接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