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腊肉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肥肉和瘦肉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肥肉中主要的FFA为油酸(C18∶1)、硬脂酸(C18∶0)、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且总FFA不断积累,81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肥肉中的释放速率为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瘦肉中主要的FFA为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C18∶2)和油酸,总FFA也不断积累,43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瘦肉中的释放速率为硬脂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质发生的降解和氧化对形成腊肉特有的风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棕榈油、橄榄油、茶籽油、葵花籽油、稻米油、椰子油、亚麻籽油、山柚油13类30个样品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专一性猪胰脂肪酶水解脂肪酸甘油三酯,通过薄层色谱分离得到sn-2位单甘酯,甲酯化后进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全脂肪酸组成相比较。结果表明:植物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以C16∶0/C18∶0比值-C18∶2/C18∶1比值作图可用于区别不同种类植物油;然而,除椰子油和亚麻籽油等特征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外,多数植物油中sn-2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两者加和多大于90%。因此,采用特征sn-2位脂肪酸区别不同植物油的效果不及全脂肪酸比值分析。但是,sn-2位脂肪酸更亲和人体,有利于人体吸收,在营养学上更有实用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稻区米糠原油的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米糠原油的营养价值和安全品质,收集全国水稻种植6个大区的代表性稻谷33种制备米糠原油,用气相色谱法研究其脂肪酸种类、含量及比例模式,结果表明:米糠油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4︰1,油酸︰亚油酸≈1.2︰1,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7︰1。米糠油是典型的油酸、亚油酸型植物油。各脂肪酸比例模式无明显的地域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溶剂法从米糠中萃取米糠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米糠油甲酯化产物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共鉴定出19种成分,其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占总脂肪酸的90.14%;溶剂法共鉴定出15种成分,其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占总脂肪酸的85.29%.  相似文献   

5.
质谱法分析研究山楂中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酸甲酯化处理山楂果样品,二氯甲烷作萃取剂,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山楂果中的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进行了全面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5种酸性成分,其中多元酸4种,主要是柠檬酸、苹果酸和丁烯二酸;高级脂肪酸21种,主要是棕榈酸(C16∶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硬脂酸(C18∶0)等。  相似文献   

6.
糙米加工成白米过程中产生米糠及米胚芽,由此可提取毛糠油,再精炼加工成精糠油.该油脂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酸酯.甘油三酸酯里的脂肪酸组成:油酸40~50%,亚油酸29~42%,棕榈酸10~18%,谷维素2~3%,维生素 E0.1~0.25 %.亚油酸、谷维素、维生素E等对防治高血压均有作用.高血压形成的机理很复杂,其中血浆中  相似文献   

7.
GC-MS法测定宣威火腿中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宣威火腿为对象,通过提取成熟宣威火腿的肌间脂肪和皮下脂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宣威火腿肌间脂肪与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的组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宣威火腿肌间脂肪中含11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4.75%,15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4.78%,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含量分别为33.44%、23.37%、8.44%、20.55%;皮下脂肪中含11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6.23%,15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3.47%,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l8∶0)、亚油酸(C18∶2),含量分别为31.47%、21.90%、11.13%、22.39%。  相似文献   

8.
朱丽 《中国油脂》2021,46(7):138-14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火麻油中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与其他9种常见植物油进行对比,旨在为火麻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3种不同品牌火麻油主要由软脂酸(C16∶ 0)、硬脂酸(C18∶ 0)、油酸(C18∶ 1n9c)、亚油酸(C18∶ 2n6c)、α-亚麻酸(C18∶ 3n3)组成,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57%~78.73%,sn-2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61%~83.74%,说明以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连接在甘三酯结构的sn-2位上。另外,对比其他9种常见植物油,火麻油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中油酸含量均最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77.90%和83.74%;n-6系脂肪酸与n-3系脂肪酸比例分别为3.7∶ 1和4.2∶ 1。研究结果表明,火麻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易于被人体吸收代谢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9.
基于气相色谱分析法,对经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后的猪肉脂肪酸进行碱法甲酯化处理。以猪肉脂肪酸中油酸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碱法甲酯化工艺条件,获得最优的碱法甲酯化条件。结果表明:甲酯化时间19.6 min、甲酯化温度69.5℃、酯化剂添加量6.8 mL,此条件下得到油酸含量为46.74%,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猪肉脂肪酸分离效果较好,且猪肉脂肪酸组成种类最多,达到17种,含量较多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反亚油酸(C18∶2TT)、棕榈油酸(C16∶1)、月桂酸(C12∶0)含量分别为47.395%、22.433%、15.111%、4.040%、2.982%、1.645%。  相似文献   

10.
黄敏 《中国乳品工业》1991,19(4):181-185
母乳和牛乳中都含有大约3~5%的总脂质。它们以直径2~4μm的乳脂肪球存在,并含有从分泌细胞衍生来的膜。脂肪球中约98%或更多的脂质是甘油三酸酯。磷脂约占总脂质的0.5~1%,固醇约占0.2~0.5%,主要分布在脂肪球膜中。胆固醇是主要的固醇。母乳和牛乳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脂肪酸的组成,甘油三酸酯的结构及母乳中脂肪酸随母亲的饮食而改变。牛乳含有大量的碳4:0—10:0脂肪酸,碳18:2脂肪酸约为2%;几乎不含有其它长链多重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组成不随日常饲料而变。母乳含有极少量的碳4:0—10:0脂肪酸,10~14%的碳18:2脂肪酸及少量的其他多重不饱和脂肪酸。他们的甘油三酸酯的结构不同。母乳中的位置sn—2被碳16:0占据,而牛乳中多数的sn—3位置被碳4:0~10:0占据。文中还讨论了乳胆固醇和脂肪酸对人的血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木本油料山桐子果实及种子中油脂的积累动态规律,对不同采收期的预选品种“鄂选2号”的山桐子果实的整果、果肉和种子中的基本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部位的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鄂选2号”山桐子油料最佳采收期为盛花期后128 d左右,此时山桐子全果平均含油率为40.25%,果肉中的平均含油率为44.60%,种子中的平均含油率为30.55%。果实各部位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主要为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珍珠酸(C17: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γ亚麻酸(C18∶3n6)、花生酸(C20∶0)、山嵛酸(C22∶0),其中种子油脂中亚油酸质量分数高于整果和果实,高达61.43%。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米糠油掺混棉籽油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米糠油掺不同比例棉籽油的脂肪酸含量。将C10∶0、C14∶0、C16∶0、C16∶1、C17∶0、C18∶0、C18∶1、C18∶2、C18∶3、C20∶0、C20∶1、C22∶1的含量作为变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米糠油掺棉籽油5%以上能正确进行辨别,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米糠油掺棉籽油20%以上能进行正确辨别,建立了基于特征脂肪酸变化的掺伪量计算一元线性模型YC14∶0=0.004X+0.3168(R2=0.9813),及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的掺伪量计算模型Y=-240.52X5+677.8X4-697.92X3+312.09X2-66.998X+99.97(R2=0.9993)。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误差5%以下。  相似文献   

13.
大豆油脂肪酸成分标准物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豆油脂肪酸成分做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监测和定值工作。结果表明,单元内和单元间均匀程度以及标准物质样品的稳定性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制备要求。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为:棕榈酸(C16∶0)是11.0±0.8(%);硬脂酸(C18∶0)是4.5±0.4(%);油酸(C18∶1)是20.7±1.0(%);亚油酸(C18∶2)是54.2±2.4(%);亚麻酸(C18∶3)是8.9±1.8(%)。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青花鸡、茶花鸡2号和白羽肉鸡3种鸡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差异,先采用氯仿-甲醇法对鸡肉粉进行脂肪提取,并对脂肪提取物进行甲酯化处理,再应用高效气相色谱仪检测3种鸡肌肉中的18种脂肪酸.结果表明:3种鸡肌肉脂肪酸均以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 n-9c)和亚油酸(C18∶2 n-6c)为...  相似文献   

15.
米糠油是从米糠中提取的植物油,外观为棕色透明液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不溶于水,分子量806.9。米糠油和其他植物油一样。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甘油脂,脂肪酸组成中棕搁酸占12%~20%、油酸40%~50%、亚油酸29%~42%,还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温度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以精制玉米油为材料,分别在200℃恒温加热1、2,4、8、16h后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未经加热的玉米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200℃时,加热时间的长短对植物油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相对含量不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化学计量法结合气相色谱鉴别米糠油掺伪菜籽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米糠油掺伪菜籽油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掺伪不同比例菜籽油的米糠油脂肪酸含量,将C14∶0、C16∶0、C16∶1、C17∶0、C18∶0、C18∶1、C18∶2、C18∶3、C20∶0、C20∶1、C22∶1含量作为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掺伪油样进行定性分析,采用一元线性法与指纹图谱相似度法对掺伪油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米糠油掺伪菜籽油2%以上,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均能正确进行辨别;特征脂肪酸一元线性模型为YC22∶1=0.158 2X+0.350 7(R2=0.991 0),检出限为2%;利用向量夹角余弦法计算纯米糠油与掺伪米糠油的相似度,建立的掺伪量与相似度的线性模型为Y=-23.62X3-8.380 6X2-6.138 3X+100.12(R2=0.999 4)。  相似文献   

18.
选取我国西南、西北和东部三大产区的 16 种薄皮核桃分别压榨制油,测定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总酚、生育酚、植物甾醇和氧化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不同产区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 C18∶2(51.21%~68.97%),油酸 C18∶1(12.56%~26.04%),亚麻酸 C18∶3(6.82%~15.01%)和棕榈酸 C16∶0(3.05%~8.27%),甘油三酯包含三亚酸甘油酯 LLL(27.87%~39.47%)和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甘油酯 OLLn(17.07%~24.18%)。微量伴随物植物甾醇,生育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为 540~1 594 mg/kg,10~1 303 mg/kg,345~2 579 mg/kg。根据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核桃油比较,可以推断出不同的种植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导致了核桃油成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氧化稳定性指数与脂肪酸组成、微量伴随物含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出亚油酸,α-生育酚和总酚是影响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卵磷脂的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卵磷脂(Leclthins)属磷脂中甘油磷脂的一种,由磷脂酸与胆碱(Ch。line)结合而成,又名磷脂酸胆碱。由于磷脂酸和胆碱在卵磷脂分子中的位置不同,而有8一型与p一型两种构型。8一型为天然卵磷脂结构形式,p一型可能是在提取过程中发生变位的结果。上式中R脂肪酸为硬脂酸(C18:0)或软脂酸(C16:0);R。脂肪酸为油酸(C18:l,n—9)、亚油酸(C18:2,n—6)、]一亚麻酸(C18:3,n—3)、y一亚麻酸(C18:3,n—6)或花生烯酸(C20:4,n—6)等不饱和脂肪酸,(这是卵磷脂的一个特点,即含有较多不饱和BRM酸)。卵磷脂是人体…  相似文献   

20.
采集无锡地区150例人乳样品,提取乳中脂肪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人乳脂肪中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人乳脂肪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主要为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中碳链饱和脂肪酸(C8∶0、C10∶0、C12∶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含量逐渐增加,而部分长碳链饱和脂肪酸及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明显下降。人乳脂肪中sn-2位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70%,主要为棕榈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