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图解计算原理水库调洪演算,实质上就是对各时段求解下列方程组: {q==f(v) (1) 1/2(Q_1+Q_2)△t-1/2(q_1+q_2)△t=V_2-V_1 (2) 式中:Q_1,Q_2——时段初、末入库流量;q_1,q_2——时段初、末的出库流量;V_1,V_2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原理以水量平衡方程式和动力平衡方程式为基础。水量平衡方程式:(Q_1 Q_2)/2Δt-(q_1 q_2)/2Δt=V_2-V_1 (1)动力平衡方程式:  相似文献   

3.
地表水资源径流还原计算工作是按照水利电力部水文局“地表水资源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提纲”以及“地表水资源调查和统计分析技术细则”的总的要求进行的。还原计算时段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一般为: W_(天然)=W_(实测)+W_(灌溉)+W_(工业)+W_(库蓄)+W_(库蒸)±W_(引水)±W_(分洪)+W_(库渗) 式中:W_(天然)——还原后的天然水量; W_(实测)——水文站实测水量; W_(灌溉)——灌溉耗水量; W_(工业0——工业耗水量; W_(库蓄)——计算时段始末水库蓄水变量(增加为正,减少为负); W_(库蒸)——库水面蒸发量和相应陆地蒸发量的差值;  相似文献   

4.
高洪 《吉林水利》2002,(9):22-24
本文围绕入库还原计算资料的精度和合理性,对计算时段△t的取用与要求,水库水位和出流资料的预处理方法,以及发生锯齿形跳动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堵港工程设计的水利计算中,除了某种特定情况必须用不稳定流原理进行计算以外,目前一般为了简化计算,多系将堵坝上游视若一水面近似于水平的水库。通过逐时段求介水量平衡方程,即可以求得各时段的库内水位,有了逐时段的库内水位,即可以进一步求得培坝龙口处在全潮过程中的落差、流量、流速等一系列水力因素的过程线。堵港水力计算中水量平衡方程的一般典型形式为:  相似文献   

6.
一、计算机型 PC-1500,DJS-033(苹果Ⅱ型)等,算法语言:BASlC 二、计算方法差分形式的基本方程△Z=((V_1 V_2)/(2g)) [(V_2-V_1) ((Q_2-Q_1)/(Q_2 Q_1))(V_1 V_2)] ■△S 式中:ΔS—计算流段长; ΔZ—计算流段ΔS的两端断面的水位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组加卸载的方式,在SR-6型土体三轴流变试验机上进行蠕变试验,得到Q_3原状黄土的加、卸载曲线和应变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能较好描述黄土蠕变第三阶段(加速蠕变阶段)的加速西原模型,解决了原有西原模型只能描述蠕变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并根据长期强度的幂函数方程,确定了各项参数,得到了西安地区Q_3黄土的长期强度方程。  相似文献   

8.
应用圣维南方程以及非恒定泥沙连续方程建立了非恒定非均匀泥沙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沙量平衡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推求出了三门峡库区河底高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计算结果与实际资料符合良好,表明此模型在非恒定输移计算方面具有较好的精度;②模型不仅能够模拟上、下游的流量、水位、沙量过程线,还可以计算各时段河底高程的变化;③模型还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利用实际资料进行检验和修正。  相似文献   

9.
有限时段源一维水质模型的求解及其简化为按瞬时源处理的判别条件,对事故性排放污水的应急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等强度有限时段源条件下,采用变量替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方法,求解了河流污染物浓度分布的解析解。在不同的简化条件下,讨论了该解析解与可对比解析解的一致性。定义了排放数W_t=u~2t_0/D_x,提出了有限时段源可以按瞬时源计算的临界时间t_k(W_t)方程和简化判别条件:当扩散历时tt_k,按有限时段源的浓度分布公式计算;当扩散历时t≥t_k,按瞬时源的浓度分布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山丘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山丘区(特别是盆地区)用水量迅速增长,河川径流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实测的河川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径流过程。为此,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往往要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径流还原计算。但是,根据调查资料一般只能还原径流总量,而不能还原径流过程,因此不利于研究地表水、  相似文献   

11.
带有胸墙的大孔口溢流坝在大中型水电工程中已被广泛采用,如我国的丰满、柘溪、黄龙滩等均是。关于坝上孔流的水力特性,国内外有不少人进行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孔口出流的流量计算,由能量方程导出,其表达式为Q_0=μ_0ab 2gH_0~(1/2),式中孔流系数μ_0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水流连续方程、水流动量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建立宁蒙河道的水文水动力学冲淤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龙刘水库联合运用对宁蒙河道冲淤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选取龙刘水库联合运用初期的1987—1990年为计算时段,在相似的引水条件下研究龙刘水库运用对河道冲淤的影响,计算水沙未还原、水沙均还原、只还原水不还原沙和只还原沙不还原水等4种水沙条件下宁蒙河道的冲淤状况。结果表明,龙刘水库联合运用对宁蒙河道起到了增淤的作用,龙刘水库运用后,其蓄水所引起的河道淤积效应大于其拦沙所引起的河道减淤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并介绍了适用于不同的水库地形及共高程,各种溢洪道类型及尺寸时水库调洪计算的简化方法。首先从水库水量平衡微分方程式导出各计算时段水库水量平衡有限差方程的一般表示式,其次近似地化水库某一高程以上(例如:正常高水位或孔口中心高程以上)的库位容积曲线为直线或折线,导出适用于不同溢洪道类型的计算公式。根据公式可制诺谟图,计算时只要应用制成的诺谟或计算公式,就能直接对各种情况进行水库的调洪计算。  相似文献   

14.
流域汇流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人俊(华东水利学院)终结讨论:(一)关于式(5)x=1/2-l/2L 的证明在原文文献[4]中所提出的证明,笔者少作了一次推演,即其第29页第(14)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l=(Q_下ΔH)/(i_0ΔQ)=((Q_0(1+Δ))/i_0)((ΔH)/ΔQ)=Q_0/i_0((ΔH)/(ΔQ))_0,这样,就与此式(5)的一般形式相符合了.在这方面笔者同  相似文献   

15.
在无资料地区,利用水文图集推求设计洪水是中小型水库洪水设计的主要手段。在黑龙江省水文图集所示用径流推求洪水法中,在求算洪水过程总历时T时,要求采用多次试算逐渐逼近的方法进行。本文利用图集所示的公式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导,使该值的计算可一步准确到位。即先用公式t=0.22F~(0.412)初步判断洪水历时所在的计算范围,然后按图集所示求得各计算参数Q_(?)、ω_(24)、ω_3、ω_7、Y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本文推导的公式直接计算求得。  相似文献   

16.
水库调洪需要采用水量平衡方程逐时段演算,通常采用梯形数值积分法计算逐时段的入库水量和出库水量,存在误差余项。梯形数值积分法具有一阶代数精度,可采用复化梯形求积公式等方法消除入库洪水的误差余项;时段内的出库流量过程无法获得,存在的误差余项会影响时段末的水位成果,并会向后续计算持续传播。利用计算时段库水位的上、下界,可以粗略确定最大可能误差余项,并进一步估计误差传播后的最大可能水位误差。  相似文献   

17.
一些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使流域径流时空分布特征产生了一定变化,尤其对下游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洪水资料系列的一致性有一定影响。应用此类水文资料时,需将受影响水文资料还原至天然状况。以大渡河中游毛头码水文站为例,对该站1987~2014年的实测径流、洪水资料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水量平衡方法进行一致性还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水量平衡法还原的毛头码站径流、洪水系列具有一致性,可用于相关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三次样条插值法还原入库洪水过程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次样条插值法推求入库洪水过程线是比较理想的非常规方法,不但避开了过去常用的时段水量平衡式推求入库洪水中,时段△t选取的问题和计算时段入流的弊病,同时由于使用了计算机,大大节省了工作量,成倍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用上既方便又迅速。  相似文献   

19.
水库调洪微分方程样条函数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常使用的水库调洪方程为时段水量平衡方程,当令时段长△t趋于极小化(即以时间微分dt代替△t)并略去高阶微量时,便得到调洪常微分方程。常用的四阶龙格—库塔(Runge—Kutta)解法不是“A—稳定”的。本文推荐的二次样条函数解法,无论是顺时序还是逆时序调洪,均可获得稳定解,同时,对于水库面积曲线、入库洪水过程线,均以其离散数据用三次样条函数描述,这样更方便于电算程序设计,且描述的精度均高于过去常用的多项式曲线。这种解法既具有连续性的优点,又具有差分方法的计算格式,而且程序仍然是简单的。当假定已知某一标准的入库洪水过程线及最高汛限水位时,通过逆时序调洪样条函数解,便可确定相应的汛期运行水位亦即顺时序的起调水位,便于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水沙动力基本方程,结合黄河水沙特点,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一维恒定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用黄河下游1969-1965年、1965-1974年、1974-1996年3个时段的水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模型用于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中,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