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自身是由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两部分组成。公共空间部分主要为展览空间,小面积的必需生活辅助空间散布在展览空间当中.在增加展览空间的展示面的同时.让生活辅助空间所包含的内容积极起来,从设计的角度.生活辅助空间等同于展览空间,于是只存在大空间、小空间.高空间、矮空间,而没有主次关系。私人空间分布在公共空间的两侧.部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是相互叠加的.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工作空间是围绕一个小小的内院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中庭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在各类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运用,伴随着建造技术和空间理念的发展,现代建筑中庭空间创作迫切需要对中庭空间的发展有个全新和系统的认识。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庭空间的空间定义,其后指出中庭空间的空间要素包括空间形态、空间界面、自然要素、交通要素等,并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中庭空间进行研究,最后总结了中庭空间的空间特色,并展望了中庭空间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丁成呈  张敏  姜莘  刘才蓉 《城市规划》2019,43(7):67-74,82
针对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出了重构和扩张两种空间生产方式,分析了不同空间生产方式的动力机制、路径以及空间特征,提出了空间生产方向转变-空间生产方式、路径分化-空间特征表征的空间生产内在逻辑,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开发区空间生产重心由生产空间转向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在制度成本的约束下,具体的空间生产方式及路径产生分化,并形成了空间构成异质化、空间使用集约化、空间组织去扁平化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的调研,以鼓浪屿龙头路为案例进行空间特征的量化分析。研究首先对现有建筑空间和道路布局进行描述,通过空间句法分析现有街道空间、视线的活跃程度。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分类区域内单体建筑空间要素,探究建筑单体对现有空间活力产生的影响,揭示局部空间特征与整体空间特征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加强空间量化分析对现有空间活化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建筑设计中过渡空间应用广泛。建筑过渡空间作为特殊的空间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筑空间的缺陷。建筑过渡空间连接着建筑的内外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建筑过渡空间界定了建筑空间的比例,使建筑空间层级更加丰富,烘托建筑空间氛围和整体意境。过渡空间的模糊性决定了很难去界定其开始点和结束点,所以本文主要解决界面关系与限定方式对过渡空间的指导意义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人居环境由于活动带来相应空间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空间,这之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村寨空间。总体上,将村寨的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而之前的研究则是将两个空间分开,客观地阐述,研究的角度相对局限,并没有基于两个空间特性的原则下研究空间的可持续优化设计的可能性。从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两个层面对于现有的村寨空间进行实地问卷调研,以注重村寨物质空间的原真性、异质性、联动性,非物质空间的传承性为原则,提出合理的村寨物质及非物质空间的优化建议,使得傣族人居活动空间可持续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分析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与营造形式,从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类型、空间元素、空间尺度、功能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绿洲村落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等,并得出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演进规律。发掘公共空间对传统聚落整体空间营造的组成作用,进而为当前类似绿洲聚落的公共空间发展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关系 综合前几讲所述:有天覆的封闭空间称为内空间,无天覆的限定性空间称为外空间,好像泾渭已经分明。其实,许多有天覆却开敞的空间,虽说隶属于内空间,但由于周围开敞而带有外空间的意味,再加上外空间又是相对的,所以,内外空间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在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一下两者的具体关系。为此,首先要沿续前几讲对内外空间概念的界定,将限定性空间之外的发散空间,称为残余空间。于是,就有了内空间与周围的关系,内空体与周围的关系,外空间与周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发掘陕北佳县城市固有空间特色为目标,针对佳县建成区进行实态调查,试图通过对该城镇固有空间特征进行解析,推导城镇城市空间控制策略。在城镇整体空间层面解析山、水、城空间构架特征,归纳土地属性、景观体系和城镇天际线的空间特征。在城镇街区层面解析空间肌理、公共空间以及建筑尺度的特征。在归纳城镇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空间控制策略:第一,整体空间构架层面保持原有空间互动关系,强化自然山水与城镇的空间格局;第二,城镇的局部地段进行空间修复,保持传统建筑空间风貌;第三,城镇历史性建筑遗址周边地段,严格控制街区空间的尺度及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空间环境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是整体校园空间环境中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诱因,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物态的空间,更是学习与交往的场所;使校园空间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开放性、秩序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不断消逝的空间——城市非主流空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帅  孙晖 《规划师》2009,25(7):95-99
城市非主流空间包括积极非主流空间和其他非主流空间,积极非主流空间包括过渡空间、余留空间、附属空间等,其以本身"丰富生活,促进交往、传承文化、增进和谐"的独特品质,诠释了城市公共空间"回归街道生活"的本质,并保持着自身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当城市发展的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城市主流空间与非主流空间会发生转变,从而形成新的城市非主流空间,而当形成城市非主流空间品质的基本条件不成立时,城市非主流空间就可能会不断消失.  相似文献   

12.
曹莹 《中华民居》2012,(7):60-62
边缘空间代表两种或多种空间的交集,是从建筑空间里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它既是建筑内部功能空间和外部环境空间的中介体,也是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沟通或者过渡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这些空间的扩张必然挤兑了生存空间中的其他空间,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如种植粮食的空间,提供氧气的绿色植物空间,甚至包括保护地球生物的屏障空间-臭氧层.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3)
文化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已被人们接受。文化广场的文化空间体现出特殊的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各个文化空间之间的互动及文化空间同其他空间的互动,文化影响会从文化空间中扩展到整个广场甚至与广场相邻的其他空间。广场借用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通过分景形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使用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各个空间之间形成道路连接之外的空间互动连接,使各功能空间中的文化气息得以相互融合,也使文化空间的文化气息通过这些空间的互动性流传到其他的空间中。文化空间的互动在文化广场中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黄帅 《山西建筑》2014,(31):46-48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形式,从办公空间、教学空间、用餐空间、销售空间和医务空间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空间色彩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人群情感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的空间色彩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李广斌  王传海 《规划师》2012,28(4):110-114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驱动机制进行剖析可知,空间生产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动力。根据空间生产的动力,将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划分为乡村自主、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三个阶段。而乡村空间生产的内容也由"工业空间生产"向"居住空间生产"转变。针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的多重危机,规划应以"人"的尺度审视、设计空间,并以民主形式推动、实现乡村空间的自我管理,以期减小空间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姚萍  袁犁 《规划师》2010,26(1):21-25,31
黄龙溪古镇的景观空间具有特殊的逆向空间组合特征,空间类型独特多样,整体上讲究内外环境的融合、人与空间的和谐,反映出内外景观空间层次的有序、交融而连续的特点,体现了外环境影响内环境、外空间引申内空间、不断派生物质和行为空间的逆向空间组合与生成序列。其逆向空间形态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演化,景观空间不断延伸且合理发展,但新城区局部却受到现代城市设计空间模式的不利影响,对逆向空间景观的延续性有所破坏。通过对黄龙溪古镇逆向空间景观构成和演化的解析,有助于寻求原生态空间的关系及规律,为更好地恢复古环境空间的多维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边缘空间代表两种或多种空间的交集,是从建筑空间里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它既是建筑内部功能空间和外部环境空间的中介体,也是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沟通或者过渡空间.  相似文献   

19.
贾潞娟  李智勇  何源 《华中建筑》2022,(12):132-136
利用空间句法辅助地下公共空间的叙事空间营造,可明确空间组构逻辑,加强访客的空间感知。在对相关文献及地下公共空间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句法对空间整合度、视线整合度、可理解度进行分析,结合对光谷广场地下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发现地下公共空间在叙事视角下的问题与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空间文本、公共利益导向、考虑平灾结合、拓展义素结构等四条叙事空间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趋势显化 ,如何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地下空间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思想 ,主要运用关联耦合分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论述了地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渗透关系 ,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开发的拓扑关系 ,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的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