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园林与如画——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宏宇 《建筑师》2006,(1):83-90
本文旨在通过对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如画所显示出来的多变性和多样性的研究,详细分析了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准确聚焦18世纪英国景观理论家和从业者的实践,跨越时间与空间,正确解读18 世纪英国的如画园林。  相似文献   

2.
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画园林美学对世界性的园林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画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回归,也有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的超越。其中,被誉为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的威廉·肯特,被公认为是首先使如画在园林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造园师。基于大量文献的考据,从其成长背景、设计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威廉·肯特对如画园林美学思想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3.
朱宏宇 《新建筑》2012,(4):99-103
作为英国18世纪三大美学范畴之一的如画理论,不仅是一种审美认知,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在如画园林发展的百年间,人们不断寻找如画美景。早期,英国人对如画美景的寻找带有明显的怀旧情结,这体现在对克劳德镜的使用以及对古典废墟的热衷。后期,随着如画发展成为与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崇高逐渐演化为如画园林的重要内涵。从文献和实例两个方面入手,深入18世纪英国语境,从多重视角探索如画园林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溪 《风景园林》2017,24(12):36-43
在18世纪的英国,对废墟中的"时间性"美学的重新领悟,曾经推动旅行者和建筑师探索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概念"如画"。这一观念中,既包含田园牧歌式的古罗马废墟的回忆所引起的"愉悦的忧伤",又包含对崇高的哥特式废墟所裹挟的沉重历史的反思。因为这种回忆和反思所构建的时间感,"如画"成为英国风景园林的主流观念,并推动了废墟景观的兴起和传播。与此同时,英国旅行者和设计师对中国园林和中国风景的观感也在尝试和误读中介入了这一时期废墟景观的"发展",并和当时的美学思潮产生碰撞。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从中国园林的一些思想去回溯英国,试图发现二者曾共同领会到的渊深的时间之美。  相似文献   

5.
"如画"是18世纪后期随浪漫主义而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粗糙、复杂、原真、非规则等审美价值.这种非对称、非工整的"如画"美学观,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产生了影响.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如画"般的造园理念也力求突破规整对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如画"与西方现代建筑中的"如画"是否存在共通性?文章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如画"观的发展,探索中国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建筑走向现代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尹豪  贾茹 《风景园林》2016,(6):30-35
英国园林历史悠久,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现代主义园林发展脉络的梳理亟待研究。以时间为线索,以代表性人物和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为切入点,梳理英国现代主义园林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1925-1980),并以二战和1980年为分界线,研究了各个时期的英国现代主义园林发展的特征,以及工艺美术运动、英国节、新城镇运动等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出现代主义对英国园林影响程度以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在18世纪欧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模仿中国园林的造园热潮,它对欧洲人造同观念的转变及后世西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热"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阐述欧洲人对中国造园要素和手法的模仿以及在造园思想上的异同,着重论述欧洲园林在园林建筑、理水、掇山叠石、植物配置等方面向中国园林的借鉴、学习之处,并从自然观的角...  相似文献   

8.
以英国三个典型公园为例,论述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对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的影响,从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对造园风格的延续、对城市环境的优化三方面,对英国自然风景园与19世纪城市公园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英国城市公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中国"如画"与英国"如画"(Picturesque)两种美学观念,由于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类比的"画"不同,两者在审美价值追求上有着根本差异;表现在园林上,"如画"重在自然精神下的契道畅神,"Picturesque"强调视觉艺术形式引发的想象之愉悦;揭示两种"如画"观念对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仍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贤波  倪阳 《世界建筑》2020,(7):84-88+125
文章通过分析如画美学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建筑审美产生影响的过程,探讨如画美为思考当今建筑带来的启示。如画美是一种新的美学范畴,一种主要是源于视觉感受和感官体验的审美品味。如画美学观改变了以往建筑主要以思想和观念决定的美学标准,它强调视觉和感官体验的重要性。分析如画美对建筑的影响,可以阐明如画美学观的美学价值,并从如画美的意识形态中探索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7、18世纪中西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激发了欧洲对中国艺术的热情,追溯了这一促使中国造园术在欧洲得以传播的时代背景,着重分析了其中对中国造园术在欧洲传播影响甚巨的人物与思想,诸如"中国热"的兴起与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关系,传教士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推介作用等。特别论及中国造园术在英国"如画园林"的兴起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威廉·钱伯斯对中国造园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雷晶晶 《中国园林》2023,39(12):81-87
18世纪,英国园林形态从规则向不规则转变,是世界园林史中一次创造性变革,影响深远直至当代。该转变有如下解释:1)美学观念说,认为浪漫主义美学在园林范式转换中起主要作用;2)中国影响说,则倾向于从文化传播角度,认为中国园林是促使变革产生的外部推动;3)观念史学者洛夫乔伊首次基于自然观念转变结合前2种观点,视中国园林为浪漫主义早期形式。自然观念即同时代人对自然的整体认识。以观念史的方法,基于自然观念说调和并深化以上解释,通过分析17—18世纪自然观念的3个方面——自然法建构、自然的对象化和人的自然天性,讨论作为社会起源的自然,作为艺术模仿对象的自然,以及作为人类道德行为动机的自然天性三方面转变,阐述英国不规则园林的思想起源、内在动机和演进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儒、道、佛思想体系交融渗透其中,恰似“三教合一”的传统文人思想的物化.人们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理念.声景的构成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自然的风声、雨声、水声及虫鸟之声,更有古琴之韵与戏曲之境.由此构成的园林声景,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相似文献   

16.
贾珺 《中国园林》2010,26(1):85-87
棍贝子府园位于北京西城西海南岸,是清代一座大型王公府园,其继承了明代名园太师圃的旧址,主体格局一直保存至今。此园规模宏大,格局疏朗,从北墙外直接引西海之水入园,从北至南形成一条宽阔的长河;建筑数量不多,基本沿水岸布置,彼此呼应;河东西两侧堆有土山,山上密植高大的树木,在城市内部营造出一片郊野山林胜景。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研,对这座府邸花园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对苏州造园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新美 《安徽建筑》2008,15(2):10-11
文章从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四个基本要素出发,探讨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造园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