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升空间活力是城市滨河空间规划设计的精髓,在寒地季节气候限制下,兼顾全季利用,提升不同条件下的空间内涵与活力尤为重要。文章以全季利用为切入点,从长春现状特征问题分析入手,从规划结构布局、公共空间系统完善、慢行系统组织、四季生活植入等四个方面多层次提升伊通河滨水空间的活力。积极寻求与周边城区空间与功能上的融合,形成水岸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关系,塑造季节多元化、个性化、适应季节变化的水岸空间形态,打造人文与生态纽带,培育水岸四季生活,为居民提供可全季参与的滨河活力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设计有机且自然的城市水岸空间是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水岸亲水空间景观构成会影响人们对水岸空间的心理与认知的感受,本文尝试列出影响城市水岸亲水空间构成模式的因素,探讨其对城市水岸景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城市建设内容,民便河作为连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重要的开敞空间,在景观设计中紧紧围绕创造可亲近的绿化水岸空间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的建设目标,通过加强水岸与临近用地的联结,并针对不同使用有不同的联结手法,以建立城市与水岸的联系,重新诠释基地周遭的工业记忆,结合商业、居住用地带来的现代的市民活动,以景观设计叙事的手法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借由水岸空间的创造重新建立不同文化间的联结,提供宿迁一个兼具工作、生活、娱乐功能的场所典范。  相似文献   

4.
CAZ作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复合型空间,其人群密集、用地多元、活动多样。水岸地带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公共景观特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居民聚集地和彰显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场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城市水岸地带必将成为空间规划的焦点领域之一。当城市CAZ与水岸地带在同一空间中发生交叠时,如何塑造其复杂多元的空间便成为了必然之趋。文章通过对四个世界知名的CAZ水岸地带的空间解析,提炼出"环状圈层式"和"两岸平行式"两种空间布局模式,进而总结CAZ水岸地带空间品质的五大核心特性,由此构建CAZ水岸地带空间营造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广州珠江新城水岸地带的空间营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究其未来应重点优化的方向,以期为类似CAZ水岸地带的空间营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方颖  程然 《建筑与文化》2022,(11):106-108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残疾人比重的上升,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者的研究也愈加关注弱势群体。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在对滨水空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弱势群体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安全性成为他们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弱势群体的使用需求,以青岛李村河滨水空间为例,探讨城市滨水空间的安全性设计,提出改善李村河滨水空间安全性的设计策略,有助于指导城市滨水空间建设,避免由于滨水空间中的不安全要素使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外,进而促进对城市滨水空间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帕拉马塔河沿岸城市规划方案耗资10亿澳元,为悉尼第二大中央地铁站城市再生计划,整个区域覆盖了帕拉马塔河沿岸31 hm2的面积。该规划于2015年5月与社区协商并通过,利用价值2亿澳元的政府土地作为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来促进相邻城区的发展,并达到区域内设施共用的目的。利用极具策略性的城市设计手段和生态都市设计法则,项目设计将城市活动引向河滨区域并设计整合了一系列城市水岸、亲水广场等多功能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概况的介绍,以滁州市清流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与控制为例,从四大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即滁州市清流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创建休闲、生态、复合型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8.
苏州黄金水岸大酒店设计注重建筑的空间序列,充分考虑酒店与风景的对话,建立内外空间的使用及视线关系,创造出丰富的内外空间形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地解决建筑使用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江南传统水岸空间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优秀的传统水岸空间被大量现代文明的建筑成果所代替,如今已鲜少能在江南看到传统水乡的影子。该文以建德市安仁村特色风情区详规为例,在分析研究江南传统水岸空间的自然格局、空间形态特点以及人文生态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村镇规划及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法,有机的保留和继承传统水岸的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重新塑造新现代的江南水岸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界面之一,水岸空间是城市水陆交接的过渡带,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弹性空间,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岸空间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开展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水岸空间的建设往往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这个具有生态人文双重意义的空间的规划设计意义重大,亟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支撑,本篇从城市的水岸空间建设现状着手,基于近两年广受关注的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实践项目,探讨海绵城市在水岸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并对水岸空间规划设计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朱炜宏 《规划师》2008,24(9):35-38
滨水绿化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滨水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季节性河流滩涂绿化受洪水、岸滩状况,植物种群,空间形态以及城市功能定位的影响。其目标选取要注重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及经济性的统一,应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生性和安全性问题。南宁市邕江两大滨水景园工程的绿化设计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笔者通过全程参与及追踪调研,试图就其得失加以反思,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2.
Urban vegetation increasingly contributes to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s, but lacking understanding of site variations has restricted such us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ree communities in three major green landscape types (urban parks, riverside parks and street verges) in Taipei city. In each landscape type, 10 representative tree communities were studied. Statistical test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ies were employed: Jaccard and Q species similarity indices,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and new species fidelity, landscape fidelity and composite Q indices. Significant recent increase in Taipei's green spaces was traced. The study area contained 164 tree species, but few were shared by the three landscape types and none by 30 communities. Native evergreen broadleaf species with large final dimensions were dominant. Urban parks registered the highest species richness, landscape fidelity, rare species and urban endemics. Such exclusive species constitution deviated notably from riverside parks and street verges, with relatively simple and converging intra-site species ingredients. Pronounced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urban parks reflected diversified site topography, natural woodland inheritance, woodland creation, and past landscape fashion. TWINSPAN classified the communities into nine groups each with signature characteristics. Inherent site variations offered main determinants of tree heterogeneity, superimposed by human modification to satisfy pre-determined site functions. A hybrid urban park with high species diversity and nature contents is advocated by amalgamating conventional but polarized designs of country and urban parks. The findings could inform management of urban forest, urban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services of urban green spaces.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是主要的室外公共空间,其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在秋季晴朗微风天气,在郑州人民公园5类园林空间(露天广场、草坪、半室内空间、林下空间、滨水空间),监测不同空间中颗粒物(PM_1、PM_(2.5)、PM_(10))浓度和环境因子(风速、温度、湿度、天空可视因子、叶面积指数),探究城市公园中不同空间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布差异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坪在8:00—14:00与其他空间PM_1、PM_(2.5)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空间颗粒物浓度日均变化趋势相同,部分时段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峰谷均在14:00—16:00,因而在颗粒物浓度较低的14:00—16:00更合适户外活动;相同空间3种颗粒物浓度均与空气温度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空间内下垫面类型、人群的活动方式、周边植物群落结构等对颗粒物浓度均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公共健康视角下公园规划设计及居民对公园的使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斌  黄建云  吴邵海 《华中建筑》2008,26(5):169-171
能否因地制宜地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仍是目前我国很多滨水地区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该文以广西柳州和南宁两个城市的滨江堤路园景观建设实例为对象,并扩展到广西其他一些沿江城市,针对广西沿江城市滨水区防洪堤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现阶段广西沿江城市乃至国内其他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叶阳  向炀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4,40(4):71-76
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呈现同质化、协调性差等问题,效益耦合机制亟待揭示。基于AHP-FCE模型建立舒适性、安全性、社交性和美学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地面观测法、POE法、行为观察法、SBE-SD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测评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FCE)并揭示其耦合机制。结果显示:1)城市型湖泊公园效益高(2.33~3.38)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城郊小型湖泊公园最差(2.18);2)距离水体越近、坡度越缓和、绿化覆盖率越高、建筑与设施数越多的游憩空间效益越显著;3)自然湖泊和植物游憩空间效益协调发展,而人工滨水和硬质活动空间效益濒临失调。系统评价了游憩空间综合效益水平,揭示了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耦合机制,为湖泊公园等城市蓝绿空间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滨水景观在城市区域自然环境特色中的体现,论述了滨水区的概念,阐明了滨水公共空间在滨水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合肥板桥河为例,综述了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俊玲  史美佳 《山西建筑》2012,(32):229-230
归纳了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的特征,并详细分析了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具有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及经济功能,通过对其特征及功能的了解与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8.
对万州北滨路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创新进行了介绍。项目通过对"城市、人、滨江走廊、长江"四者关系的梳理,打造"江在城中游,人在江岸行,岸随江潮落"三环紧扣的立体景观。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三峡库区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因其自然形态与城市形态相互融 合,具有湖面水体开阔、观景点位自由、界面环形观览、视廊 通透绵长的观赏特点。作为滨水中心区的典型类型,如何依托 其滨江环湖的双重特点进行设计优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聚焦 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其景观要素进行 梳理并总结出4类特征,即前景开阔、动态观览、环形画卷、视 野通透。进而结合其景观特征分别从点景、叠景、透景3个维度 进行标志高层、观赏界面、景观视廊的设计优化。以重庆市万 州中心区作为实证案例,对滨水界面进行设计优化,依托功能 和类型合理布局标志建筑,结合自然要素打造城市超级视廊, 以期为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形态优化提供设计方法及策略参 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20.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