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始建于德占时期的青岛历史城区道路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形态,结合滨海山地的地理特性,促成了街道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富有高差变化的界面.基于历史图像和文献史料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在德制规划影响下的城市分区与街道“密路网”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动态对景”街道类型以及借“城市地景”形成的特色街道空间等方面的街道空间品质建构.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青岛历史街道空间的品质提升实践提供思路启示.  相似文献   

2.
武当山镇是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城镇,承载着旅游服务与一般城市服务功能.本研究从世界文化遗产地特色小镇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景城融合一体化”的特色小镇发展策略,通过“以景望镇,以镇带景”的方式,系统挖掘并展示小镇的历史文化,提升空间品质,突出特色,针对性地提出精细化管控措施,将武当山镇打造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3.
<正>1.何谓“风景文饰”中国本土风景营造善于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基础上,注入一番人文意涵,升华一地人居意境。在实践中,往往将寓于空间之内的审美意趣、历史典故、先贤事迹等进行精华萃取和诗文凝练,采用匾额、楹联、碑刻、砖雕等形式进行“题名”,补充和升华空间本体所不能传达之意蕴,“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由此累代形成“风景文饰”的优秀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亦作“景题”“品题”“题咏”“点题”等之谓。  相似文献   

4.
刘郑楠 《城市建筑》2022,(1):145-150,155
地景艺术聚焦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艺术走向城市和居民生活的标志,也为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本文从地景艺术的视角,结合具体案例梳理其发展过程及对空间、场所乃至建筑、景观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归纳出其介入建筑空间的主要手段.结合"鼓浪屿计划"毕业设计,运用相关理论,以地景艺术介入的手段探索鼓浪屿与厦门城市的历史和地...  相似文献   

5.
宝藏岩     
<正>宝藏岩是位于台湾省台北市的一处正式的城郊农民非法建筑聚落。卡萨格兰实验室会同当地非政府组织、宝藏岩聚落社区、台北市政府等共同参与规划,宝藏岩已获批成为可持续性生态示范小区。《纽约时报》甚至评论其为"台北不容错过的观光胜地"。宝藏岩的合法化和恢复过程如今已经完成(2003-2010年)。以前的一些老聚落有的搬回来有的已经迁走了。所以下一步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宝藏岩有能力并愿意接纳这些新上山的成员,这项工作现今仍由陈太太在负责。建筑师:马可·卡萨格兰中国台北2003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历史声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是连接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在、有形与无形的媒介,是城市空间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无形的历史见证。探究近代城市空间中历史声景的发展变迁,旨在深度挖掘城市文化景观的人文属性,多维度拓展历史城市保护的内涵。【方法】以近代汉口为例,通过历史文献调研,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视觉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解读汉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历史声景的氛围特点。【结果】揭示了城市空间中历史声景的变迁与转化特征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表明近代城市声景的历史性变迁是“故乡性”与“异乡性”的二元并立。【结论】引导城市更新综合考虑城市原有声音环境以提升城市归属感,有利于城市空间历史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谢鹰 《浙江建筑》2007,24(5):4-7
本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就是将效实中学的历史和东钱湖的历史结合起来,将校园整体融入到山景水景中去,使校园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这里阐述从校园中心区域的“一塔、两湖、三洞、四桥”的空间组织来概括校园文化;从山水和建筑的亲密互融关系来表现山为骨架水作魂的园林校园的特色;从四大功能区,即:校前区的“自由与舒展”特色,教学区的“节奏与韵律”主题,核心区的“标志与对景”主题,生活区的“错落与和谐”特色,深度反映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沿江景观是长江中下游地域持续发展的既古老又新生的层面。在未来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中,沿江景观开发将会遇到什么问题,及在环境与发展中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是本论文论述的前提和内容。论文就“人一景”关系、“城一景”关系、“地一景”关系三方面作了探讨。论文的目的不是作出结论,而旨在提出问题和构想,以期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自下而上"公众参与设计途径下的城乡发展方式,可以为设计师主导下"自上而下"的乡村规划模式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共生聚落"台北市宝藏岩历史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图解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形态中街巷、公共节点空间、建筑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宝藏岩聚落空间形态在"自下而上"发展中具有的特点:分类整合破碎化聚落空间,多样群体下的公共空间呈现多样性特征,艺术创造统领聚落风貌。希望通过研究以逆向设计途径完成聚落重构问题,为同类型具有文化价值的聚落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景观区是反映城市独特风貌的区域之一,以什么主题来打造城市滨水区,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是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的重点,本文从分析滨水区建设发展趋势入手,以广州城市滨水景观区的规划建设为例,对城市滨水景观区规划进行分析,对通过不同的规划主题概念,形成不同的滨水区帚观特色,创造独特的滨水景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东田 《山西建筑》2010,36(33):344-345
以山东宁阳县河滨公园为例,在对其规划设计进行详细解读的基础上,总结其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提出了城市河滨公园景观特色的营造原则,对同类河滨公园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滨水景观在城市区域自然环境特色中的体现,论述了滨水区的概念,阐明了滨水公共空间在滨水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合肥板桥河为例,综述了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丽 《中外建筑》2012,(7):112-114
文章以上海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为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以滨河绿地为载体的城市带状景观空间的设计体会。通过在总体规划上,对城市滨河带状空间的现状及文脉研究,构建多维的景观结构,创造多样的景观视线通廊,在具体设计时,把握城市滨河带状空间各元素的处理,形成沿河旖旎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李斌 《建筑节能》2016,(7):61-64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其设计的生态化。结合商洛丹江江滨生态公园的概况,分别从丹江江滨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自然性、地域性、园林植物的合理性以及建筑的融合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将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化归纳为: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地方性、设计结合生态环保性的规划设计。这在研究地方性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起到探索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析咸宁市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淦河滨水景观带的环境综合治理来看,需紧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防洪排涝规划,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整治,加强滨河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建设和保护管理,使滨河景观带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刘凯 《中外建筑》2010,(7):126-128
景观学在我国是新引入的一个设计学科。它使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能更好地树立这样一个概念: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孤立地进行"线性设计"。本文以临沂沂河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景观概念,分析了山城滨江地带的自然特质和形态特征以及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威胁,并根据生态城市理论和当代景现设计学原理,在建构山城滨江地带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城滨江地带景现规划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谭宏坤  黄宇克 《山西建筑》2005,31(16):21-22
结合具体的工程概况,对其具体的规划基本构思作了探讨,根据地形高差和功能要求,提出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构建成特色明显、环境优美的滨水住宅小区。  相似文献   

20.
陆敏铭 《山西建筑》2007,33(25):42-44
在分析上海外滩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于当前的外滩沿江规划造成的城市景观割裂等种种弊端,提出开放滨江景观对提升上海城市的整体形象与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正在进行的外滩改造项目提供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