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l问团的提出洞庭湖为一洪道型湖泊,包括9大水系所属的17条洪道,总长1622km。据水文泥沙资料统计分析,1951~1991年41年中,自四口四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年均值为18695万t,城陵矾同时出湖沙量为4810万t,湖区沉积量为13885万t,(尚未计人捞刀河、伪水、新四河、泪罗河、创阳河等区间太湖泥沙量)累计平均淤积厚度为五.18m,主要淤积部位在长江三口,四水尾阎洪道及目平湖、南洞庭湖等,最大淤积厚度达(7~8)m,由于泥沙淤积,芦苇蔓延,洲滩发育,各主要控制站同流量下水位提高,同水位下泄量减少,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延长,致使洞庭湖…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的泥沙问题及其治理设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洞庭湖在历史上湖泊面积曾达6000km~2,以后由于人工围垦和泥沙的淤积,使洞庭湖逐渐淤积萎缩,现仅剩2690km~2,给长江中、下游和湖区的防洪、航运及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从江湖关系出发,着重阐述分析了洞庭湖泥沙淤积发展规律和趋势,并提出了在四口分流中,仅保留松滋口一口分流的治理设想,既可减少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又有利于集中分流,提高水流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泥沙输移和淤积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泥沙淤积问题影响到长江及洞庭湖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在前人对洞庭湖总体淤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洞庭湖内部各分区泥沙输移及淤积分布规律,对洞庭湖分区域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通过对洞庭湖各分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及地形资料的分析统计,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年淤积量不足运行前的10%,而且西洞庭湖萎缩已处于晚期,泥沙淤积已大大减少,区域内的淤积不再以湖泊为主,而是以洪道为主。三峡水库运行后,东、南洞庭湖在未考虑区间来沙的条件下,出现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现象。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调蓄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计算50-90年代洞庭湖的一日调蓄量,分析了其年内和不同年代间的调蓄量的变化及湖区泥沙淤积、人为围垦和城陵矾以下河段泥沙淤积对调蓄量变化的影响,得到了下游泥沙淤积是50-90年代洞庭湖相同入湖流量条件下调蓄量逐年增大的主要原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吕娟  周魁一 《中国水利》1999,(12):46-46
据统计,从1825年到1989年的164年间,洞庭湖面积以每年20.67平方公里的速率递减,其中1949年到1977年的面积缩小率最甚,达每年57.5平方公里。洞庭湖萎缩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自然淤积,二是人类围垦。而人类围垦是自然淤积的3倍。 从洞庭湖容积的减少也可看出自然淤积和人类围垦影响的大小。据1951年至1978年资料统计,洞庭“四口”与“四水”每年入湖泥沙总量约为2.16亿吨,而输出沙量为0.63亿吨,淤积1.53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建成后荆南三口洪道及洞庭湖淤积概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荆南三口洪道的三角洲冲淤特性,引入了计算河道三角洲淤积的平衡坡除法,概算了三峡水库建咸后的82年内荆南三口洪道的冲淤量、冲淤厚度等.并根据洞庭湖的淤积曲线和入湖泥沙数量计算了洞庭湖湖区泥沙淤积量,简单分析了三峡水库对洞庭湖减淤和防洪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峡大坝2003,2006,2009年蓄水水位分别达到135.00,156.00,171.43 m。为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干流洲滩和洞庭湖沿岸洲滩钉螺消长变化关系,2005~2010年在沿岸洲滩设置了20多处螺情变化跟综监测点。通过6 a的螺情跟综监测发现,长江中游干流沿岸洲滩和洞庭湖洲滩活螺密度下降或逐渐无螺的监测点达90%,上升的仅占10%。  相似文献   

8.
三峡建库后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研究了洞庭湖水环境现状,以及三峡水库建成后,对洞库湖泥沙淤积、水化学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河道必须整治疏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芳容 《人民长江》1995,26(8):25-29
洞庭湖区经过40多年的持续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水利建设成就,然而由于长江泥沙的大量淤积,改变了湖区水情,垸民年年都面临着洪险的威胁,因此必须及早整治洞庭湖河道。其指导思想是:以三峡建库和三口建闸为治理基础,实施“三口控制、南北分流、河湖分家”的方案,让长江入湖洪水与泥沙直接入东洞庭湖,并对四水入湖河道加以疏浚整治,稳定西、南洞庭湖的水情。整治后,可解除四水与江水混流顶托的局面,缓解河湖泥沙的淤积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一、洞庭湖在全盛时期“周极八百里”,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历史演变过程。在秦汉以前(距今2 000多年),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九百里,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那时的洞庭湖只是岳阳君山附近原称巴丘湖的一个小湖泊,方二百六十里。由于长江和汉江大量洪水夹杂着泥沙拥入云梦泽,到魏晋南朝时期(公元500年前后),云梦泽被淤成方三四百里,逼使长江的荆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灌入洞庭湖,使其水面扩大到方五百里。到唐宋时代(公元1000年前后),云梦泽已由星罗棋布的小湖群和大面积的洲滩所替代,荆江水位进一步抬升,使洞庭湖南连青草(湖),西吞赤沙(湖),横亘七八百里。公元1542年后,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荆江大堤、荆江河槽和湖北江汉平原。从此,长江水不再向江汉平原分流而只能南泄进入洞庭湖,使湖面进一步扩大。18世纪20年代,洞庭湖洪水面积增大到 6000多平方公里,进入全盛时期,世称“八百里洞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