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鲁民  陈琛 《新建筑》2004,(6):43-44
从火的煮食、取暖、照明、熏臭等四项基本功能在住宅空间系统中存在形式的不同八手,探讨了中西居住行为中家庭建构的核心行为的差异和住宅空间性状的区别,藉此加深对中西居住文化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禅宗文化视角下中日造园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燕 《华中建筑》2009,27(12):156-158
该文通过介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了禅宗影响下中日造园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吕江波  张琦 《华中建筑》2011,29(9):45-48
当代佛教寺庙建筑如何既体现佛教精神,又具有时代特征?该文选择当代寺庙的两个典型案例,与传统寺庙形式相比较,分析当代寺庙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创新.论文以当代文化视角,阐述了传统寺庙建筑的格局与不足,通过台湾中台禅寺和法鼓山案例,探讨了当代寺庙建筑设计在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建筑功能上,使用空间的调整;二是建筑形式上,对时代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宗教空间意境的分析,希望人们重视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乏意境内涵的现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意境塑造手法,创造出优美的现代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5.
Abstract

Materi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Chinese popular deities, Guanyin and Guan Gong, are ubiquitous in Cantonese-Chinese restaurants globally. Yet studies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among overseas Chinese have seldom focused on the diverse significance of these deities to Chinese migrants, nor the use of restaurant-spaces to house these deit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esence and powers of such deities in Chinese restaurants of Santiago de Chile. We seek to understand how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Guanyin and Guan Gong figures specifically shapes migrant Chinese restauranteurs and workers’ experience of the restaurants as particular kinds of protected, sacred/secular spaces, and how these deities might also affectively shape the restauranteurs’ ways of being and inhabiting the restaurants. Base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shopkeepers and workers, observation and photography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26 restaurants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ir deities, we argue that these restaurants are more than just their primary sources of livelihood. We argue that they approximate Soja’s “thirdspaces” (1996), which on the one hand mediate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city and its other residen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medi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in the earthly world and deities in the “other” parallel world.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古建筑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建筑群体。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文化的多元化也铸就了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郑炜 《华中建筑》2002,20(4):74-75,81
由于受到注重与自然相和谐的传统哲学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并不强调理性化与科学化。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也使其与自然相和谐,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光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一大要素。本文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光环境形成的要素,并以传统园林中的光影运用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 《华中建筑》2003,21(2):13-15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诸类型的分析与解剖,从儒、道、佛(释)三万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观、审美观、伦理观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层次丰富且寓有禅意,但当代对其借鉴多局限于造园手法的模仿和具象元素的复制,而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是对抽象和意境的追求。本文旨在将古典造园方法纳入现代体系,将传统园林的空间特色应用到现代公共休闲空间中,并尝试用现代语言和现代设计方式重新演绎传统园林的”移步易景“、“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等,并构建物理空间之外的禅思意境。  相似文献   

11.
王嵩 《华中建筑》2008,26(10):11-14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这份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使其与社会经济、文化整个发展相适应而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建筑的再利用对于我国正在大量进行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的保护开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依然面临理论的缺失与实践中的不足等种种问题。建筑再利用的概念与理论是在西方语境下提出的,适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实践上进行探索。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道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道”的意义,及其与“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防御思想、等第思想、封闭思想、风水思想、审美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营造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介绍了传统城市或院落中的“墙”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建造的,满足人类的双重需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时间观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洋 《华中建筑》2003,21(4):1-3
提出应将时间观引入建筑文化研究,通过阐释明堂与月令时间模式的密切关系及中国园林的生命时间观特征,说明时间观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袁文岑  施维琳 《山西建筑》2006,32(22):32-33
通过文化学研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建筑布局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在中国传统建筑宇宙观对建筑布局范式的影响,以及其三种发展方向,并对当今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偏倚视景是一种斜向或非正对的视觉设计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了西方近代的舞台布景、建筑、园林和城市设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对比分析中国造园实践,发现传统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以及路径在空间形态和位置经营上,表现出以形变为基础的、"偏倚"的视觉范式,从而创造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景象表述和观赏体验。这是先于偏倚视景理论的文化经验,说明中国园林艺术之审美情趣和设计操作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7.
卢琦  钱强 《华中建筑》2010,28(1):149-152
戏曲舞台及所承载的表演,作为戏曲的重要元素,是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的,是对传统时空观的表现。同时,表演和舞台相互影响以适应,和其他诸要素形成戏曲有机的整体。因此,该文以建筑学的角度,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来解析二者的相互关系,从而发掘传统戏曲舞台形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起源和发展中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分析从原始石器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六个典型阶段两者兴衰的历史原因和相互作用,总结出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发展的共通之处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炯  唐国安 《规划师》2003,19(11):62-64
生态设计已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趋势。应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掘并汲取一些生态设计思想,唤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使生态设计扩展纵横思路,真正融入环境,体现生态、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0.
匠师文化及中西建筑文化心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忠 《华中建筑》2005,23(1):25-27
在考察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主体的基础上,提出“匠师文化”这一范畴,分析匠师文化的三大阶段(类型)和基本精神特质,比较了中西建筑文化心理,认为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关键在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建筑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