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菜系的多元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差异的陷阱 作为一个学术名词,“菜系”对我们认识中国烹饪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今日这种以区域差异为分类方法,分割中国饮食整体性的做法,对中国烹饪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中国烹饪当前的任务是:努力提升菜肴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保持好各地区菜肴之间在文化上、艺术上的独立个性。  相似文献   

2.
汤君华 《中国食品》2010,(19):56-57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都赋予了中国烹饪以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而地域特色及其相互间的兼收并蓄,又为今天绘制出一幅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烹饪文化百花园。历史发展至今.中国烹饪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21世纪新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中国烹饪在开发的今天应何去何从?应如何弘扬其优秀的饮食传统?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必须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都赋予了中国烹饪以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而地域特色及其相互间的兼收并蓄,又为今天绘制出一幅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烹饪文化百花园。历史发展至今,中国烹饪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21世纪新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中国烹饪在开放的今天应何去何从?应如何弘扬其优秀的饮食传统?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必须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烹饪是东方烹饪之精华,也是世界烹饪领域里的一朵奇葩。传统的中国烹饪之所以被世界人民所推崇和享用,关键就是“以味为核心”,“以养生为目的”。“味”是中国菜肴之灵魂,也是中国烹饪个性所在。中国烹饪在烹调上追求出味入味,提味补味,矫味赋法,力求菜肴具有和谐的美味。  相似文献   

5.
晋菜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山西文化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国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它的面食文化,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烹饪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01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美食节暨新菜系展示评定会上,晋菜跻身于中国“新八大菜系”之列,引起业内人士和餐饮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注重传承与发展,在保护传统晋菜的基础上,力求有创新发展,是新一代晋菜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地建立了不少高等烹饪院校(系).它的建立,促进了我国烹饪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比较全面地掌握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认识中国烹饪文化的人材.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宴席和流光溢彩的风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的结晶,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5000年悠久灿烂的文化,更造就了中国饮食业的高度发展。集天下之精华的八大菜系和各领风骚的地方风味流派,异彩纷呈;上万种大菜及数不清的小吃,丰富精萃;全羊宴、烧尾宴、满汉全席,称雄争奇。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烹调技艺与富有民族风格传统的饮食风貌。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即已讲究鸣钟列鼎而食,在吃的方面,已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9.
豫菜是中国烹饪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原烹饪文化自仰韶文化以来的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中原烹饪文化曾长期位居中国烹饪文化的主流,仰韶的彩陶、殷商的大鼎、洛阳周代宫廷的食制、北宋汴京饮食市场的繁华与经典书写了中原烹饪的文明,也是中国烹饪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史过程。郑州、安阳、洛阳、开封这些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中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红叶 《中国食品》2010,(23):59-59
2010年9月8日,丰益国际烹饪研究院在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庆典仪式。丰益国际烹饪研究院是由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和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联合创办的国际化烹饪研究与培训机构。丰益国际是全球知名的上市跨国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是中国烹饪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最高、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全的烹饪学校。扬州大学与丰益国际公司的合作,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餐饮发展、提升烹饪行业地位、加强国际烹饪交流。  相似文献   

11.
宋金英 《丝绸》2020,57(4):89-93
通过对齐国“不拘于礼”的“巫儿制”“族内婚”“女性议政”“女着男装”特有的地域文化解读,文章探究齐国女性服装形制及特点。以齐地出土的人佣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和实例考证的研究方法,对齐国女性的深衣、袍服及襦裙进行了探析,发现齐国女性服装形制有同时期服装类型的共性,但其结构细节差异明显,且男女服饰表征界限模糊,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点。齐国女性服装表征在同时期与不同地域服饰表征的共性及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为先秦“衣冠王国”基调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研究多元化中国古代区域服饰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西方平面构成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对于中国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中国画图式里,我们又可以找出以西方平面构成为理论基础的现代设计所欠缺的空灵、和谐的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本着以中为源,以西为流的原则,才能促进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香云纱"的特伍,分析了"香云纱"与服装品牌天意的设计师梁子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目前中国服装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的服装产业需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将其精髓融入到设计理念中,走文化创意时尚产业的发展道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完成由"服装"(clothing)向"时尚"(fashion)的升级.  相似文献   

14.
创新一直是中国传统家具与时俱进的主题,也是在发展中继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新中式与新东方作为中国文化延续的符号,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中国设计与中国艺术的魅力。以中国文化为根进行设计的"新中式"与平衡中西文化的"新东方"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北野 《酿酒》2007,34(5):108-109
论述了中国酒文化的作用、现实表现和文化前瞻,以及酒文化学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明确了对酒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是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新时期中国酒文化的建设和梳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纹样中的“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纹样中,吉祥寓意是延绵千载的主题,"寿"为五福之首。本文通过论述长寿寓意纹样的性质和特点,探讨其在中国传统家具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等,为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促进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作出一定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雷  李杨  方春玉 《酿酒科技》2012,(9):119-121
以中国蒸馏白酒为基础,阐述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出中国文化和酒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酒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汇、共存互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李超德胡晓 《丝绸》2022,(12):97-107
围绕20世纪80年代初“图案教学”和“三大构成”激烈争论的历史宿怨,本文从“图案”和“设计”名词解释之争入手,分析从图案、图案学理论看现代设计学理论建构的基础,论述了诸葛铠先生在特定时空中寻求突破的折中主义学术思想,探讨了从设计学理论建构的思考中看诸葛铠先生设计学术思想的时代价值,梳理在“史学史”维度中诸葛铠先生的学术贡献,进而明确其在图案学理论向设计学理论建构过渡过程中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崔荣荣  陈宏蕊  王志成 《丝绸》2020,57(1):81-86
针对中国传统民间蓝印花布中的灰缬蓝印工艺,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大量传世实物资料,从工艺、艺术和文化内涵等角度,对灰缬蓝印的制作工序、工艺特征及其蕴含的造物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考析。文章指出传统灰缬蓝印中“断刀”的核心工艺及在防染材料及用法上的独特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析这些工艺特征的形成是受传统民间“致用为本”“因材施艺”和“器以载道”造物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灰缬蓝印工艺特征和造物思想的解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蓝印花布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也为现代服装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柯律格为世界著名的明代艺术史研究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观照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国际学界的赞誉。在2014年9月14日至2015年1月5日,由他与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部负责人霍吉淑女士策划的大规模中国文物展"明代:改变中国的五十年",将在在大英博物馆正式举行。本篇访谈就此次展览,对柯律格教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采访,由于1400~1450年永乐至正统年间孕育了非常辉煌的文明,内部有灿烂的文化艺术,外部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开拓举动,所以对后来明清乃至当今中国的文化都留下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希望观众能在这次展览中看到这一段鲜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