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权保护思想的发展,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备受各方关注。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平等的诉讼地位,也应当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但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却缺乏足够的保障。因此,应从立法上完善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建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机制,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构建和解制度,有助于缓和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紧张的关系乃至仇恨,恢复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好地实现我国刑事立法的意图。在构建和解制度时,应当注意保障各诉讼主体的权利,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在实现司法效率的同时,确保司法的正义和公正。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构建和解制度,有助于缓和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紧张的关系乃至仇恨,恢复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好地实现我国刑事立法的意图.在构建和解制度时,应当注意保障各诉讼主体的权利,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在实现司法效率的同时,确保司法的正义和公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关注对此类案件犯罪人的判决结果,探究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原因,并思考如何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探讨的视角涉及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社会学等方面。从刑法学视角入手,通过分析热点案例,探讨我国现行刑法针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犯罪相关罪名设置的全面性及量刑情节规定的合理性,以期能使刑法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有更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是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我国刑事被害人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但权利告知规则仍不完善,刑事被害人对案件的进展,诉讼结果以及刑罚的执行情况缺乏知悉的途径,知情权的实现缺乏保障机制.立法上应对其作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赋予了被害人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利弊得失的分析,指出应取消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而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这样,既可以避免制度上的矛盾,又顺应了人权保障中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7.
性权利作为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应予以平等保护,但我国现行刑法只突出对女性性权利的保护,关于男性尤其成年男性性权利的保护,刑法上几乎是空白。然而世界多数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都已就男性性权利刑法保护进行了全面的立法。在目前男性被性侵案件频发、社会危害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文章认为对人生理的固有认识、男权主义惯性思维、男性被性侵的隐性特征等都是导致我国忽视对男性性权利进行刑法保护的重要原因。随社会的进步,以上因素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推动有关男性性权利保护的刑事立法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为提升,而对被害方的权利保障日显不足。当因遭受犯罪侵害又无法依法获得赔偿时,国家基于一种责任,给予被害人及其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使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这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我国的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其权利的保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对残疾人权利的特殊保护,不仅是社会正义的体现,更是我国法律、法规维护人权的体现。本文将从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法理基础入手,分析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逆防卫权     
为了弥补现行正当防卫制度中的不足,维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确立逆防卫观念。在刑法中明确规定,赋予不法侵害人在必要限度范围内的逆防卫权,从而使不法侵害人与受害人的人权保护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真正建立起不法侵害人与防卫人人权的和谐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享有最后陈述权,但未规定被害人享有最后陈述权.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虽有诉讼主体地位,但其在庭审中的陈述更像是证人证言,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不符合当前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司法趋势.构建符合恢复性司法本质要求的被害人最后陈述制度,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应有之义.针对被害人最后陈述在刑事司法中被忽视的现状,阐述了被害人最后陈述制度的正当性及法律价值,提出在借鉴美国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以期促进我国诉讼法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被害人身份的定义与我国刑法中包含的有关被害人身份因素的规定以及这些规定设立的法理基础的基础上,说明了被害人身份因素对刑事立法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指出了目前的刑事立法在对待被害人身份方面的不足及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状况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在执法实践中公安司法机关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仍存有许多缺陷,包括立案、侦查直至审判、执行等诉讼环节都还有系列需改进之处。针对执法之现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自由是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法律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行使方式和基本要求与国际人权公约基本一致。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并以法律的形式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为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为了加强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宗教立法,建立完备的宗教法律体系,使我国宗教立法适应国际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纳入我国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被害人在自己的权利遭受损害时,有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但当被告人的侵权行为涉嫌犯罪时,被害人因该侵权行为遭受的精神损害却得不到我国刑事法律救济,受害人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附带民事诉讼,也不能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司法实务中,该制度矛盾重重。随着人权意识的觉醒、人本意识的回归精神损害赔偿范围逐渐扩大,法律人性化成为主流和方向。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禁止精神损害赔偿与立法方向是违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应是正当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的改革,公诉案件中的"三方诉讼结构"在不断的修改完善。然而,由于传统的刑事司法模式与司法理念的影响,刑事被害人的地位都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作为直接受害者,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意愿如何得到保障?笔者立足我国刑事诉讼的实践并借鉴国外同类问题的经验,力图为我国司法机关探索出一条既能保证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又能充分代表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真实意愿的路径;以避免被害人受到司法机关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7.
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切合人权保障、谦抑、宽容的刑法理念,体现了公正报应和功利预防的刑罚目的,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已成为世界刑事立法的潮流和趋势,顺应此种潮流和趋势,有利于我国刑事立法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生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将生育权划入刑罚剥夺的权利之列,服刑人员自然享有生育权。论述了保障服刑人员生育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服刑人员实现生育权所面临的问题,从立法和司法方面提出了保障服刑人员生育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维护被害人的诉权出发,结合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认为司法实践应打破"先刑后民"传统模式,在刑事诉讼法中直接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完善刑事和解制度与国家补偿制度,将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衔接,从而实现我国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途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也日臻完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集中表现在现有诉讼法律制度不能很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矫正犯罪难度加大,加害人难以回归社会,诉讼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而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则是解决此难题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刑事和解制度是指被害人与加害人在检察官主持下,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