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周浩  王天志 《激光杂志》2014,(10):46-50
为了提高行人检测正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行人检测模型。首先提取行人的相位一致性特征和梯度直方图特征,然后采用粒子群算法选择最优特征子集,最后将最优行人检测特征子集输入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学习和分类,并采用对模型性能采用仿真实验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行人检测模型,本文模型不仅提高了行人检测率、降低了虚警率,而且加快行人检测效率,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朱峰 《电视技术》2016,40(5):121-128
行人防撞警告系统(Pedestrian Collision Warning System,PCWS)是车载主动安全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目前通常的行人检测算法在商用化过程中的主要制约是庞大的计算量导致的低处理帧率.研究了PCWS中的关键技术,综合运用了基于VP评估的空间限制滑动窗口分布、基于数据流的多线程处理流程、基于CENTRIST特征的快速线性SVM分类器、基于直方图交叉核SVM(HIKSVM)的非线性分类器等多种加速技术,达到了实时处理的要求.对于CENTRIST特征不能精确描述对象轮廓所造成的定位不准问题,通过基于高斯权重分布的极大化抑制以及基于外轮廓边缘差异微调包围框尺寸来精确重定位探测框,以满足商用化对测距准确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田广  戚飞虎 《电子学报》2008,36(5):1024-1028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单目移动摄像机的基于特征变换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的coarse-to-fine行人检测方法.首先,用查找表(Look-Up Table,简称LUT) Gentle AdaBoost Cascade训练一个粗级的行人检测器.接着把粗级的行人检测器的每一段分别作为一个特征,并用能通过粗级行人检测器的正负样本来训练基于SVM的精密级行人检测器.最后,采用基于颜色和空间信息的时序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行人检测率和降低误报率.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算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行人检测领域,当场景很复杂时,一般行人检测算法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检测效果。比如在行人很多且靠的很近时,用基于梯度直方图的检测算法时,检测效果不是很好。由P.Felzenszwa提出一种以可变形部件模型为基础的检测算法,能够检测多样变化的目标类型并且在挑战Pascal目标检测中达到较高水平。该算法使用隐变量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在支持向量机基础上添加潜在变量而重新构建的支持向量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形部件模型的行人检测算法,通过建立多人体模板,在行人相互靠近有重叠的场景下有着很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倪恺  肖志涛  张芳 《电视技术》2011,35(5):96-99
为满足汽车安全性的要求,基于图像的梯度方向直方图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实现了行人检测。该方法提取正负样本图像的局域梯度直方图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样本训练,得到行人分类器。利用训练好的分类器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出前方出现的行人,并达到了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汽车安全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汽车是图像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汽车在启动或行驶时车前存在行人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着重研究了基于双目视觉的车前行人检测方法。进行了双目相机的相机标定和立体标定;通过改进后半全局立体匹配算法获取深度图,确定车前行人所处位置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剔除冗余的背景信息;分割并提取了图像的降维梯度直方图(Histogram of Gradients, HOG)特征信息;将特征输入到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器训练,检测并标记出车前的行人目标。实验证明,所提算法对车前场景下的动态行人可以更为有效地检测,具备更优的检率精度、时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定志锋  戴声奎  陈美龙 《通信技术》2012,45(7):75-77,93
针对自然背景下的行人检测问题,从人体最显著的轮廓信息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结构梯度(SSG,Statistical Structural Gradient)的行人检测算法。采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算法对数据库中行人样本的SSG特征进行训练,得到行人检测分类器。提出的SSG算法在sobel图像中仅做结构统计和角度幅值计算,能够采用积分图加速行人检测速度。对INRIA数据库中的288张样本进行测试,误检率(FPPW,False Positives Per Window)为10-5,检测率等于90.89%。  相似文献   

8.
针对如何协调行人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的问题,采用基于IKSVM的多特征行人检测方法。将梯度直方图特征(HOG)、局部二值模式特征(LBP)和Gabor特征融合成含轮廓、纹理、灰度信息的新特征向量集,引入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特征降维,运用加性交叉核支持向量机(IKSVM)训练行人样本形成行人分类器,实现视频序列中的行人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行人检测算法优化了系统结构,在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保证了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9.
陈锐  王敏  陈肖 《信息技术》2015,(2):101-105
行人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十分重要而又有挑战的研究方向。针对梯度方向直方图(HOG)特征描述子的局限性,如冗余信息多、容易造成误检和漏检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人检测的准确率和速度,提出多特征融合的行人检测算法,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HOG进行降维再与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进行融合,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分类。在INRIA行人数据库上进行测试,实验表明该算法提高了识别率,加快了训练和检测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目标检测方法需要对大量候选窗(区域)做判 断,需要较大的计算量。本文根据 人体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判断的方法,需要判断的候选窗逐级减少,因此可以大量减 少复杂特征和 分类器需要判断的候选窗数量,进而减少整个检测算法的计算量。算法首先对待检测图像提 取NG(norm of gradients)特征,通过线性支持向量机(SVM)判断得到行人的候选区域;然 后对候选区域提取简化 梯度方向直方图(HOG,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特征,采用线性SVM对候选区域 进一步的过滤;最后对经过过 滤筛选得到的区域提取多分辨率HOG特征,使用可变形部件模型(DPM,deformation part mod el)对候选区域进行检测定位行人的位置。在INRIA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保 证检测精度的情况 下,虽然相比 于原始DPM算法有少数的行人漏检,但是本文方法的检测结果中行人误检数目远少于原始DP M算法,检测速度也优于原始DPM算法。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and shear strength of Sn3.8Ag0.7Cu-xNi (SAC-xNi, x = 0.5, 1, and 2) composite solders on Ni/Au finished Cu pad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fter aging at 150 °C for up to 1000 h. The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solder joints were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the weight percentages of added Ni micro-particles and aging time. After aging for 200 h, the solder joints of SAC, SAC-0.5Ni and -1Ni presented duplex 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 layers regardless of the initial interfacial structure on as-reflowed joints, whose upper and lower IMC layers were comprised of (CuNi)6Sn5 and (NiCu)3Sn4, respectively. Only a single (NiCu)3Sn4 IMC layer was ever observed at the SAC-2Ni/Ni interface on whole ag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al analysis, the amount of Ni within the IMC regions increased as the proportion of Ni addition increased. The IMC (NiCu)3Sn4 layer thickness on the interface of SAC and SAC-0.5Ni grew more slowly when compared to that of SAC-1Ni and -2Ni, while for the (CuNi)6Sn5 layer the reverse is true. Except the IMCs sizes a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aging time, the interfacial IMCs tended to transfer their morphologies to polyhedra. In all composite joints testing, the shear strengths were approximately equal to non-composite joints. The fracturing observed during shear testing of composite joints occurred in the bulk solder, indicating that the SAC-xNi/Ni solder joints had a desirable joint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12.
新型挠性印制电路板基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前挠性印制板仍以聚酰亚胺(PI)为基材,但PI的最大缺点是高的吸湿性函待改善,所以正努力开发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以期取代PI。本文介绍了其中最有影响的两种新材料,即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简称LCP)及聚醚醚酮(PEEK),其具有低吸湿性、低热膨胀系数、低介电常数及高尺寸稳定性。文章同时还介绍了LCP及PEEK在挠性印制板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离子注入法配合优化退火新技术制成了一种高效发光材料InP(Yb);用高灵敏度激光光谱仪测量了该材料的发光特性(PL),并研究了离子注入和退火过程中发光特性的变化,对PL谱峰作出辨认;用X射线衍射谱(XDS)测量分析晶格结构和注入损伤(缺陷);研究了原材料的掺杂(Sn)对发光特性的影响;较深入地探讨了该材料的发光机制,并用一改进RE发光中心模型阐明该材料的激发发光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要回顾MIMO-STC[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空时编码]Turbo码(透平码或增强型反馈码)及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特征基础上,重点论述MIMO-STC与Turbo码及OFDM级联传输技术,及其对下一代宽带无线(NGBW)演进发展具有的突出优势与战略重点性.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宽带无线的MIMO-STC、Turbo码及OFDM级联传输策略(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回顾MIMO-STC[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空时编码]、Turbo码(透平码或增强型反馈码)及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特征基础上,重点论述MIMO-STC与Turbo码及OFDM级联传输技术,及其对下一代宽带无线(NGBW)演进发展具有的突出优势与战略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徐臻 《电子质量》2004,(1):43-44
本文结合中国质量协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会议主题,根据QC小组特点和性质,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创新、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在QCC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贯彻本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法在低温合成了铋层状钙钛矿结构Bi_(3.15)Nd_(0.85)Ti_3O_(12)(BNdT)纳米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产物的晶相和形貌,研究了反应温度和聚乙烯醇(PVA)对水热合成BNdT纳米结构的影响,运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BNdT纳米结构的化学组分和元素价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PVA对水热合成BNdT纳米结构的形貌有较大影响;XPS研究显示BNdT纳米结构的表面存在氧空位和轻微的Bi过量.  相似文献   

18.
刘彤 《电信快报》1998,(11):22-24
本文介绍一种跳频频率合成器 ,并对它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该频率合成器将国外新出现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技术和传统的锁相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有结构简单、频率分辨率高和频率转换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超高密度薄型基板(MLTS)封装技术的概念、特征和工艺以及应用MLTS封装技术开发的高性能FCBGA和CSP。  相似文献   

20.
自行设计了基于8-羟基喹啉铒(ErQ)为发射层(EMLs)和二硝酰胺铵(ADN)为蓝光主体材料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级管.器件的基本结构为(p-Si/NPB/EML/Bphen/Bphen:Cs2CO3/Sm/Au),设计并比较了三套不同发射层结构(ErQ/ADN为双层结构器件,(ErQ/ADN)×3为多层结构器件,ErQ:ADN为掺杂结构器件)的器件.三组器件在一定的偏压下,均可发出1.54μm的光,对应三价铒离子4I13/2→4I15/2的跃迁.其中,ADN:ErQ(1∶1)掺杂结构的近红外电致发光强度是ADN/ErQ双层结构中的三倍.此外,不同掺杂浓度的ADN:ErQ复合膜做了以下表征:吸收谱、光致发光谱和荧光寿命谱.实验结果证实了在近红外电致发光过程中存在从ADN主体分子到ErQ发射分子的高效率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