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黄金珠宝》2009,(2):20-20
中国青铜玉器展“中国古代城市文明与礼仪文化”1月29日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正式开展。中国上海博物馆收藏的60件古代珍贵玉器和青铜器首次在欧洲展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金银币是否属于艺术品,目前在艺术品投资市场尚无定论。纵观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还是字画、瓷器、玉器、杂项等作为主角。中国现代金银币的身影还不很明晰。根据中国金币总公司的“淬炼金银,传承文化”、“快乐收藏,理十牛投资”的企业文化理念。中国现代金银币产品属于艺术投资品应该是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3.
贾树 《电击高手》2006,(7):82-83
中国人尊玉、爱玉由来已久,同书画、瓷器收藏一样,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玉器收藏。玉器收藏是有其特殊性的。首先,玉器的原料是天然的、稀少的,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而其它艺术品则不具备这种条件;其次,玉器收藏是多样性的,有古玉收藏和新玉收藏,还有人专门喜欢玉料。投资古玉还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金珠宝》2013,(4):42-45
人们都以为最美的古代艺术品只在故宫、国家博物馆或大英博物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日前,第三届"中国民间国宝"展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专家鉴定团、中藏网鉴定委员会共同鉴定的国宝级金银珠宝玉器惊艳北京。展品精彩绝美之外表,精巧复杂之技艺,珍贵稀缺之材质,将现代的珠宝远远甩在身后,让人不禁感叹民间收藏的力量不容小觑。文物是国家的财富。在西方高级珠宝文化主宰珠宝话语权的当代,中国珠宝设计者要做出自己的高端特色,需要从历代的文物珠宝中汲取更多营养。本刊撷取部分金银珠宝玉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宝石》2013,(11):232-233
《中国古代玉器拍卖投资考成汇典》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归纳、考证中国玉器拍卖,投资历史的典藏著作,分为高古玉器、秦汉玉器、隋唐玉器、宋元玉器、明代玉器、清代玉器等六个部分,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玉器的拍卖历程及大趋势,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及较高的史料、文化价值,是一部满足读者投资、鉴赏需求,实用而具指导意义的案头必备宝典。  相似文献   

6.
钟和 《中国宝石》2007,16(3):216-216
市场对玉器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一方面,因为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奇迹辈出的时代,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充满了自豪感与自信心,如今年轻人对华服与国学的热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热衷同样也体现在玉雕收藏上;而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生活在开放的快节奏社会中,他们在玉雕艺术品的收藏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柳函 《中国宝石》2010,(2):100-101
以往在收藏与文物鉴定领域,对于玉器沁色的鉴定大多是凭着经验,缺乏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鉴定依据,也没有定性或是定量的标准.被专家形容为“古代玉器研究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在进行一项系统科学实验,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传世与出土的古代玉器的沁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广文 《中国宝石》2005,14(1):208-212
2004年岁末,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全国政协委员、德安堂主人何柱国先生收藏的130余件玉器藏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出。这一批玉器玉料丰富,涵盖品种齐全,玉质上乘,每一件都是精品。何先生的收藏以明、清玉器为主,不乏清代宫廷中的玉器珍品,是何先生十余年来斥巨资从拍卖市场购得的,也有从外国古董商与收藏家手中收购的。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玩玉。在收藏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德安堂藏玉不但令人领略到中国古代玉器之美,也成为现今收藏界很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丁一  阳光 《电击高手》2006,(10):92-93
9月16日,爱家首届收藏节在知名人士、政府领导、媒体记者和众多收藏爱好者掌声中盛世开幕。一颗颗用各种玉石精心雕琢的文化月饼亮相于“爱家首届收藏节”开幕式,为收藏节增添了几许亮色,迎接中秋佳节和国庆节的到来。乱世藏金,盛世藏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代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国玉文化的传承有7000多年了,崇玉、赏玉,中国人自古有之。玉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它的天然材质上,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工艺之美和内在之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爱玉者多,懂玉者少。玉器在所有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想真正了解它,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宝石》2009,(1):157-158
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品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屡创佳绩.在2008香港佳士得秋季“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拍卖会上.三件清乾隆御制玉器创下玉雕花瓶、香炉和茶壶的世界拍卖纪录。  相似文献   

11.
几千年来,玉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坚贞和高贵,对玉怀有一种特别的、神秘的情感。因而古代玉器的应用范围与重要程度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物品可与之相比,上至国家祭祀用的礼器,下至生活中的小饰品,多以玉器为珍贵。在古代玉器上,既沉淀了相当浓郁的传统文化趣味,又可从中透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玉的概念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下面就玉器的种类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刘国祥 《中国宝石》2003,12(1):196-197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用玉时间最久远的民族,玉文化是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奠基石.随着中国考古学框架体系的建立,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数量的增多,对中国玉文化起源的探索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课题.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表明,中国古代用玉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为止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对该文化玉器类型、雕琢工艺、用玉制度及相关背景资料的深入了解,无疑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金珠宝》2005,(1):24-24
时逢中国(四会)玉器文化研讨会、2004中国(四会)柑桔玉器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的召开.12月11日晚,在四会举办了一次玉器精品大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宝石》2014,(9):250-250
天雅古玩城,倾力打造中国最具文化氛围的高端古玩市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历代街市、便于观赏,古代珍玩、随心收藏。每一种源远流长.每一步流连忘返,都让寻旧怀古的心情有了回味的品读;享受人生境味,阅读尘世浮华。对于中外收藏爱好者而言,天雅古玩城是您尽享古玩乐趣,品位传统文化的极致所在。  相似文献   

15.
论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4,16(6):37-42
夏、商、周三代文化上的一体性决定了三代玉器的总体特征,并且必定是共同点大于异同点,可谓之:“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以三代玉器共同的时代特征为主线,阐述了三代玉器在神权政治、国家礼仪及生活实用方面的三大共性特征,并以更翔实的资料分别分析了夏、商、周三代文化遗存中玉器类的典型特征。指出:中国古代玉器自诞生以来走过了漫长而光辉的道路,而三代玉器逐达顶峰之盛,其为后代玉器的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力,并在客观上规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珠宝玉石文化的渊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宝玉石文化是珠宝首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饰艺术品的灵魂。即便是现代的首饰文化艺术仍然演绎着古代传统文化。如当代的玉雕作品就有以龙、五子登科、观音送子、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福禄寿禧等为图案的雕件,这些都带有意味浓厚的华夏民族的古文化色彩。传统珠宝玉石文化渊源流长.它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现代珠宝玉石文化延绵的理由与支点。  相似文献   

17.
黄献源 《中国宝石》2023,(4):208-212
玉器在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就为人们所使用,并形成了贯穿中国历史的崇玉思想。玻璃器与瓷器是继玉器之后出现的器物类别。本文从古人“尚玉”的思想背景和玻璃、瓷器仿玉的原由出发,探究古代玻璃、瓷器仿玉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汉代以后便出现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通道。许多学者、教授、专家认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等文物,其玉石原料是新疆和田玉经过"玉石之路"被远途运输到中原内地来的。改革开放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江苏梅岭玉,现在的研究证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的原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因此,笔者对中国古代"玉石之路"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长时期的高速发展.迎来了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而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载体之一的中国玉文化,近年来也得到了极大的复兴与高速发展。在这个人才辈出、玉器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青年才俊王桂平以他水墨画般的线刻艺术在玉雕艺术界独树一帜.为当代海派玉雕艺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家具与环境》2005,(1):24-25
中国人 向崇尚传统文化,在家居生活中,许多人亦喜欢突出这种传统文明的崇敬。由此,沉实而典范的红木家具不仅成为家居装饰的用品,也成为人们身份与文化的一种象征。既然是家具,就首先要注重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要求。中国红木家具之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因为它完全是名贵天然实木制成,礼堂,触觉优良,是绿色环保产品。可以说精美的红木家具是一种艺术品,有最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