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计到2016年,印度印刷总销售额将增为227亿欧元,其中包装印刷、图书印刷、商业印刷、杂志印刷和其他印刷的占比,将分别为42.4%、20%、15.5%、2.4%和19.9%。  相似文献   

2.
齐成 《网印工业》2008,(1):23-28
在包装装潢印刷领域.鉴于商品装潢效果和防伪等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包装印刷材料和技术不断创新.为此,特种光泽印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特种光泽印刷主要有珠光印刷、金属光泽印刷、珍珠光泽印刷、折光印刷、可变光泽印刷、激光全息虹膜印刷、结晶体光泽印刷、仿金属蚀刻印刷等。其中.由于珠光印刷有鲜艳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3.
《数码印刷》2009,(4):8-8
3月2日.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印刷复制行业协会.香港印刷业商会、澳门印刷业商会,广州市出版印刷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广东印刷复制发展论坛”和春茗联谊活动.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印刷复制行业协会、世界著名印刷设备制造商及粤港澳三地大型印刷复制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4.
张玉春 《印刷技术》2009,(15):51-53
随着印刷数字化的发展.数码印刷已融入到印刷各领域.并以高质.高效、承印材料广泛等优点占据了小批量、个性化的短版印刷市场.国内从事可变数码印刷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数码印刷无疑是当前和未来印刷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5.
金银墨印刷工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包装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如今的商品包装中.越来越多的商品采用了金、银墨印刷。金、银墨印刷与一般图文印刷方法基本相同.也就是采用金色或银色油墨.经过印刷过程将金色或银色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材料上.使印刷图文具有金色或银色光泽。金、银色墨印刷工艺应用于包装装潢领域中能显著增强商品的包装档次.提高商品的竞争优势.使商品呈现出高贵的品位。由于金、银色墨印刷工艺适应性特别强.印刷成本相对较小.经济效益也比较好.因此金、银色墨印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包装图案、商标印刷以及书籍封面印刷。  相似文献   

6.
《今日印刷》2006,(5):95
4月3日.北京北人富士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人富士)在位于北京垡头的公司总部举行了隆重的公司创建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武文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人集团公司、北人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朱武安.中国印协柔性版印刷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许文才.中国印协商业票据印刷分会副理事长、北京京华印刷总厂厂长冯燕潮、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魏莉,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学院院长周世生.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机械分会理事长、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陆长安.  相似文献   

7.
《今日印刷》2005,(9):105
据悉.柯达将在Print 05印刷展上向印刷商全面展示业务扩展方案。在6707号展位上.柯达将展示一系列产品及服务组合.全面满足从印刷到商务管理的需求.技术也将覆盖印前和印刷.从数码拍摄、工作流程、打样到数码印刷和胶印。  相似文献   

8.
盲文又称点字、凸字,是供视觉有障碍的人士阅读的文字。盲文一般是凸起的,其印刷时,必须让油墨凸出于纸面上,或者用其他方法在纸张上形成凹凸状。目前盲文的印刷方法包括发泡油墨隆起印刷法、压凸印刷法、定模印刷法.热塑成形法、点胶法、丝网印刷法。其中.丝网印刷法具有成本低.生产快、效果好的特点.并可在绝大多数普通承印物上印刷.因此可以在包装产品上同步使用。  相似文献   

9.
未冬 《今日印刷》2006,(1):9-10
当前.作为印刷行业来讲.单一的印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新工艺,新材料从而不断出现,防伪、美观的亮丽包装.使得组合印刷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纵观印刷行业,无论是出版印刷、包装印刷还是标签印刷.所做出来的产品都是五光十色、绚丽夺目.品质与包装并重。精装书大多采用热烫金配合压凹凸.使得标题更加突出醒目;包装盒也是一样.烟包当然更不用多说.镭射纸的应用、先烫后印、全息烫印、凹印、胶印、柔印、丝印、UV印刷、UV上光、覆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在印刷领域的普及应用,印刷工艺逐渐从模拟化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从而拉开了数码印刷的序幕。如今.快速发展的数码印刷不仅融入到印刷的各个领域.而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据统计,目前美国数码印刷业务量已占到印刷总活量的半以上.而且这趋势还在不断发展。据英国纸张印刷包装技术研究协会预计.全球数码印刷到2010年将占印刷业务量的25%以上。此外.  相似文献   

11.
《数码印刷》2009,(10):67-67
数码印刷的新蓝海——可变数据印刷 数码印刷的发展已历经多年,时至今日.数码印刷已经借助可变数据的特有优势,在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短版印刷等市场尽显风采.为各种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最具个性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印刷技术》2009,(19):1-3
9月4日.在第16属北京图书博览会同期.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共同主办.科印传媒《数码印刷》杂志承办的2009“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综合楼隆重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以“出版业的新价值:按需出版印刷“为主题.由《数码印刷》主编刘成芳主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王岩镔.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张双儒,  相似文献   

13.
根据InfoTrends的调查报告,美国自2004-2007年间,传统印刷由53.2%下降到42.3%,而数字印刷由29.8%上升到39.1%。以数字彩色印刷的页数计算,从黑白与专色印刷转为数字彩色印刷的占17.2%,无法用传统印刷印制的新产品占44.6%,原来传统印刷作业转用数字彩色印刷的占38.1%。另一数据是数字彩色印刷的利润是31.5%,高于传统印刷的利润21.2%,可见数字印刷已经起步并跨越了早期以办公室的简单印刷为主的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14.
《印刷工业》2009,(12):52-52
2009年12月2日,2009年印刷行业经济运营情况分析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顾问.名誉理事长张致远.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顾问沈忠康.印刷机械分会理事长庞连东.以及70余名来自印刷设备、器材制造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印刷机械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桂育英主持。  相似文献   

15.
和欢庆 《今日印刷》2006,(11):12-14
国外数字印刷发展现状在国外,数字印刷普遍用来印制报表、客户目录、企业画册、商务印刷和小量书刊等.比如明信片.名片、封面、小册子和CD套等:包装.如药品、健康用品和礼品的小型包装:可用作打样、促销,测试经销等目的:还可印刷墙纸,腰线和花边纸等。数字印刷是传统印刷的补充和完善.而数字印刷不仅是印刷.还包括更多增值内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印刷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印刷市场不断扩大,未来的印刷呼唤一个灵活、集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流程解决方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使现代印刷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改变着印刷生产模式,而且开始对整个产业的运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的结果是.全部印刷复制操作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数字式系统与信息通信网络连接.构建成一个大范围的全数字化、规范化工作流程.给印刷生产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传输手段,使印刷生产逐步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印刷和出版按需化、个性化服务成为现实.印刷管理提高到一个更加科学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信息中心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并已正式开通。目前,协会网站共有7大栏目内容:1.协会简介;2.协会通知(关于信息中心工作的通知);3会员名录(共9个部分:书刊印刷会员126家、报纸印刷会员38家、包装印刷会员203家、印刷机械会员150家、印刷器材会员218家、丝网印刷会员240家、电子出版会员64家、快速印刷会员67家和其他会员25家):4.期刊名录;5.产品信息;6.展览讯息。7.英文网页,但只有部分内容。该协会信息中心的网址是http://www.chinaprint.org.ch。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国内外票据、标签印刷市场对个性化印刷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票据、标签防伪等个性化印刷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印刷品上附加五花八门的创新技术.使票据和标签印刷除了原有的特点之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种印刷这一概念正在不断更新。我国《特种印刷技术术语标准》给特种印刷下的定义是:特种印刷是采用不同于一般制版、印刷、印后加工方法和材料生产.供特殊用途的印刷方式。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特种印刷与一般印刷的主要区别在制版、印刷、印后加工方法和材料生产及用途等5个方面.凡是这5个方面中任何一方面不同于一般印刷的都属于特种印刷范畴。  相似文献   

20.
《印刷技术》2009,(3):1-1
1月9日.《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首届编委会及学术期刊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是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面向国内外印刷包装行业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报道国内外印刷包装行业学研动态、学术研究论文及重要科技成果为特色,旨在推动印刷包装行业的科研发展.鼓励印刷包装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创新.为行业的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推进行业科研活动及专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