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目前《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提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利用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技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道路勘测设计系列课程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建成现代数字化教学系统,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该教学改革成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现代测绘、道路设计和CAD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使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项目化教学特点与适用性,借鉴"教、学、做"一体化思路,提出并实施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项目任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课程组织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实践表明,课程项目学习模式改革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生认可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介绍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具体从基础技能训练、课程设计、道路勘测实习、毕业设计四方面进行了阐述,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针对目前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教学经验 ,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经过实践 ,改革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春晖 《砖瓦》2022,(3):179-181
以《道路勘测技术》课程思政融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内涵、必要性、课程思政融入的具体实施等方面分析,对《道路勘测技术》课程思政融入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通过对课程性质与定位分析,授课学生情况分析,合理设置了知识、能力、素质、证书四大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了具体的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形成完整、有效的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并将这些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之中,使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更自然的融合,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证书目标协同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当前专业教学中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结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分析探讨了本课程教学现状,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本课程中具体应用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支撑。从东南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野外实习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出发,以历年参与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的学生为对象,搭建了以课程考核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实践表明,野外实践教学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使用现代工具、团队合作及沟通表达等能力有强支撑作用,可以更好地支撑工程类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以及帮助学生对专业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去完成道路测设任务的能力。本文分析以前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改进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道路勘测实习教学实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目前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对目前该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几个教学问题在实践中的解决方式、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计划设置条件下,满足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为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文章分析了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目标,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基础性实践、设计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等方面。实践证明,改革实践在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有效作用,教学成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分析以其客观性、动态性、全面性等优势,为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助力,大数据赋能城市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反馈意见显示,大数据运用介入现有建筑类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后,存在着因学生对大数据认识不足造成教学开展困难、城市设计授课内容被迫压缩、学生刻意逃避大数据运用操作、教师仍选择传统授课方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从教学目标、课前前期准备、阶段操作内容与教学设定、课程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作为大数据运用介入课程的实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将大数据赋能城市与设计课程从前期准备、调研、分析、方案、成果等阶段进行整合,从而奠定学生的大数据基础能力,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与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创新设计能力、方案的可视化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城市设计的大数据运用能力。最后指出,大数据运用的介入已促使学生学习城市设计的方式产生转变,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城市设计创作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文章以广西大学为例,结合北部湾区域特色,就当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切实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作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以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为例,分解研讨任务,对研讨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对比,研究了研讨式教学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和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需求,提出了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岩土工程勘察、基坑工程、地基处理和桩基础设计等教学模块,构建了结合工程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全面考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典型岩土工程问题的计算分析方法,培养其表达设计理念、交流沟通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全过程课程设计在岩土工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采用专题模块化教学,明确各模块的学习主题,对不同模块的知识点进行精细化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快速高质量吸收。教学中借助现代新型教学手段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并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相互渗透,与最新规范相结合。同时,融合工程案例,在案例中让学生体会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经典案例,对其进行研究,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发散学生思维。运用BIM仿真教学,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知识视野。通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实现与抗震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抗震行业的最新前沿技术及相关理论。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回答问题和互动讨论积极,进而熟练掌握各章知识点,教学效果良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针对目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结合该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基于“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采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指标引入评价体系,同时也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说明基于SC教学理念的改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计算量大,涉及相关学科多,学生掌握该门课程具有一定难度。通过改变考核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增加设计竞赛、编程竞赛和研究汇报等创新性学习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交通信息类课程融入辩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独立思考、应用技能。课堂辩论的题目选择、立论点的引导和准备、课堂辩论流程设计、教师对辩论节奏和自由辩论的有效引导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点。辩论式教学法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总结知识和发现问题,有效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外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对展现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效果,是培养本科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