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开发,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1)正向微构造,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2)断层形成的微构造,包括断层封闭,断层夹持以及断层遮挡的非主流线区形成的微构造。D油藏的实际钻井结果表明:通过微构造确定剩余油的富集区是一种好方法;断层是油层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正向油层微构造和断层形  相似文献   

2.
复杂断块油田微构造成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东部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迫切需要查明地下剩余油分布情况,而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杨家坝复杂断块油田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油田的微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杨家坝油田共发育四种正向微构造类型,断层的不均衡升降、断距大小以及走向的突变形成了一系列的微断鼻、微阶地构造,断层的交汇形成了微断块构造,沉积体厚度变化造成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微鼻状构造,正向微构造的轴部、微高点及"墙角"式微断块的高部位都是剩余油富集区,是下一步挖潜的重点区段.  相似文献   

3.
新立油田V区块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井网的多次加密,井点增多,油层对比的精度进一步提高,具备精细研究油层构造细微变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对研究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来反映地下的真实构造面貌,即研究油层微型构造,以加深认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及开发中后期的油水分布情况.研究区确定的有利剩余油分布构造类型有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和小断鼻构造.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找准这些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优化开发井网,调整注水方案,便于后期油藏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油藏剩余油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卞东油田E1f32储层属于中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搞清剩余油分布模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对地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裂缝发育规律、隔夹层分布、断层与微构造发育情况和储层非均质性4个因素.研究表明,卞东油田剩余油分布在平面上主要与裂缝、断层及微构造分布情况有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裂缝系统不发育、井网没有控制的断鼻构造断层边缘区域或微型正构造分布的区域;纵向上与隔夹层的发育程度相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被隔夹层包围的砂体边缘或透镜状砂体中;同时,储层非均质性无论在平面还是纵向对卞1、卞13断块剩余油的分布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油层微构造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微构造影响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机理进行了论述,并以我国东部S油田为例,对各种微构造组合方式对剩余油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得出结论:微构造高点和断层封闭带是剩余油重要的聚集带,油层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欢58块沉积微相的差异性,在区域特征及岩性、电性、沉积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绘制各砂岩组的沉积相平面图。研究表明,欢58块杜家台Ⅰ油组为浅湖时期河流入湖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来自东北方向,砂体向西南方向展开,沉积微相发育形成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以及河口坝。通过杜家台扇三角洲沉积微相模式研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为研究区有利储集区域,也是井位部署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7.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宏观评价选出的有利构造范围内,用微地震相分析方法预测灰岩地层有利储渗带及裂缝发育带,再结合钻井、地质及测井解释结果,综合分析确定有利储渗带的特征与分布范围.本文对川东福成寨构造、双家坝构造储层的微地震相研究,预测结果表明,利用微地震相来预测灰岩地层有利储渗带的效果是很好的.  相似文献   

9.
文38断块油藏属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其沙三上亚段的沉积微相特征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剩余油挖潜难度较大。为了深入挖潜增效,通过泥岩颜色、粒度特征、构造特征等综合分析,进行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通过沉积微相的精细刻画,明确了各小层河道砂体的平面及剖面展布规律;同时,结合各微相的韵律性特征,剖析了剩余油富集的有利部位;最后,提出了侧钻挖掘的剩余油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欢喜岭油田锦99块杜家台油藏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目前处于注水开发中后期的稠油油藏,其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储层物性较好,但非均质性强.为确定各砂体沉积微相类型、空间展布特征,以及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岩石分析、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化验资料,分析研究区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含油性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为一套完整的水进体系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道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席状砂、湖相泥等6种沉积微相类型;沉积微相对储层含油性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和河道砂坝微相含油性较好,为油气聚集的有利沉积微相;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微相含油性较差.研究结果指明油田下一步勘探有利储集沉积砂体的方向,对油田后续注水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天然岩心和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分析了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将微观剩余油进行分类,重点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驱动各类剩余油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界面张力越低,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采收率提高值最高可达23.88%。将剩余油分为簇状、柱状、盲端状、油滴状和膜状5种类型,三元复合驱后各类型剩余油的动用比例随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增大,其中簇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大,盲端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注入剂驱油效率以及准确预测储层中剩余油在三维空间的分布,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 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及渗透率垂向分布的差异性分析,在排除 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渗透率垂向序列与重力因素共同 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13.
A油田东三段Ⅰ油组是带油环凝析气藏,其凝析气顶高含CO2、高含凝析油,油环跨度小,油柱高度低,边底水能量弱,以Eclipse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田进行合理开发方式优选、开发井型井位比选及提高采收率措施评价,形成一套此类凝析气藏高效开发的模式.结果表明:对于弱边水高含CO2、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循环注气保持凝析气顶压力开发是最为合理的开发方式;对于小跨度、低油柱高度的油环,水平井平行气油界面且距气油界面油柱高度处是最为合理的开发井型和井位;对于"趾跟效应"和储层非均质性引起的水平井非均匀流动,ICD(Inflow Control Device)控气避水技术是最为有效的减缓气水突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型石油储罐在地震载荷作用下发生象足屈曲时的临界载荷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差异成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大型石油储罐纵环焊缝、焊接次序等因素对象足屈曲临界载荷的影响. 提出焊接残余变形可以看作圆柱壳壁上的初始几何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大型油罐的象足屈曲临界载荷.利用固有应变有限元法建立考虑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大型油罐象足屈曲准静态计算模型,分析焊缝有无、焊缝类型、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焊接次序对油罐象足屈曲的影响. 结果表明,焊缝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油罐的象足屈曲临界载荷;在相同的固有应变下,油罐象足屈曲临界载荷降低的程度与焊缝的类型有关;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越大,象足屈曲临界载荷越低,焊接次序对油罐的象足屈曲临界载荷影响不大;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及变形的存在使得油罐罐壁发生象足屈曲处的位置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曲流河沉积为例,采用测井响应分析、油藏综合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基于特高含水开发期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单一河道、点坝及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等不同级次曲流河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原油稳定监控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抗干扰能力差和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等现状,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AN总线和MCGS组态软件的原油稳定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CAN总线组建原油稳定工业现场控制网络,MCGS组态上位机监控系统通过OPC技术实现二者之间通讯.实际运行表明,全数字通讯提高了系统抗干扰能力.系统组态灵活、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方便进一步升级和扩展.  相似文献   

17.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制参数对W/O型模拟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配制满足稳定性要求乳化液所需的最优参数,为后续降黏处理、破乳剂筛选和乳化液静电聚结特性研究等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萨中开发区“二三结合”开发实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二、三类油层(萨Ⅱ10~萨Ⅲ10)"二三结合"开发实验井网部署,实验层段组合优化方案,注聚开发合理衔接时机,二、三类油层最佳组合开发模式等.结果表明:二、三类油层各自部署一套新井网,协调布井,同步钻井选择性射孔、同步水驱挖潜,协调平面和纵向注采关系,同期注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进行三次采油能有效地挖潜油藏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boreholes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data, the control over karstification of buried carbonate hill reservoir in Renqiu oil field wa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Karstific caves, fissures, and pores in dolomite of Wumishan Form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voids, 2) the barrier of argillaceous dolomite can result in the existence of residual oil areas under oil-water interface, and 3) the mosores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buried hill are also potential areas of residual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