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组成粉煤灰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三个电厂取得三种不同组成和性质的粉煤灰,研究了粉煤灰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影响粉煤灰吸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粉煤灰粒度而不是C含量.三种粉煤灰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均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渭河、西郊和灞桥粉煤灰的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5.580、4.149和2.204×10-2g.mg-1.min-1.吸附过程均由颗粒内扩散控制,渭河、西郊和灞桥粉煤灰的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分别为0.067、0.109和0.160mg.g-1.min-1/2.亚甲基蓝浓度增加,粉煤灰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增加;粉煤灰投加量增加,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减小;随着溶液pH值增加,粉煤灰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先增加后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沸石进行改性,改性后的沸石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吸附,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最佳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SDS改性沸石吸附亚甲基蓝的最佳投入量为O.2g;平衡时间为25min;随着亚甲基蓝溶液的初始浓度增大,吸附量增大;溶液中其他阳离子存在竞争吸附。吸附过程可用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吸附活化能较小,主要为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3.
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粉末活性炭的可分离性,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新型磁性活性炭,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配制染料废水,对粉末态磁性活性炭对目标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进行探讨,并与粉末活性炭处理效果进行对比,考察p H、接触时间以及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其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粉末态磁性活性炭吸附能力高于粉末活性炭,p H为影响其处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偏碱性的p H和适宜的接触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当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磁性活性炭投量为0.4 g/L、p H为9、反应时间为300 min时,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98.9%.亚甲基蓝在磁性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单分子层吸热反应,且以化学吸附为主.该磁性活性炭具有很好的分离性能,在自然重力沉降条件下10 min内沉淀完全,而在外强磁场作用下30 s内可实现快速分离.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廉价、高效、环保的亚甲基蓝吸附剂,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改性剂,对菌糠进行改性,吸附处理水中的亚甲基蓝.通过动力学拟合、ATR-FTIR和SEM分析,探讨改性菌糠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研究改性菌糠投加量、染料初始浓度、溶液pH及吸附时间对改性菌糠吸附处理水中亚甲基蓝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菌糠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较未改性菌糠明显增强;提高溶液p H和吸附时间可以增加改性菌糠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当改性菌糠投加量为4 g/L、溶液pH为10、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对100 mg/L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可达23.21 mg/g,脱色率可达93.18%;改性菌糠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方程,说明其为物理吸附;改性菌糠的重复利用性好,再生3次后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仍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Fe3O4/IRM OF-3复合材料,以其为吸附剂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吸附。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吸附量,以其作为评价指标,考察合成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Fe3O4/IRM OF-3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材料为质地均匀、表面多孔的磁性纳米材料;当振荡时长为50min、pH值为6、吸附剂用量为6mg、亚甲基蓝溶液浓度为6mg/L时,吸附效果最佳,饱和吸附量达到42. 93mg/g; Fe3O4/IRM OF-3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6.
首先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Fe),然后通过煅烧MIL-101(Fe)制备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MPC,并用于吸附染料废水中的亚甲基蓝。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考察FeMPC用量、振荡时间、pH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FeMPC用量为25 mg、振荡时间为70 min、溶液pH为8时,FeMPC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较好,吸附量为15.24 mg/g,吸附率为84.69%,材料重复使用次数不超过5次时能保持一定的吸附效果;FeMPC对亚甲基蓝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7.
以超声波为辅助解吸手段,研究试验条件对合成沸石解吸亚甲基蓝(MB)效果的影响,分析解吸过程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无机溶剂(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及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乙酸)对MB的解吸效果更好.超声功率、水浴温度、搅拌速率和解吸剂量都能不同程度影响解吸效果,解吸为自发、放热过程.随着解吸过程的进行,蒸馏水对MB解吸效率的增加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MB的解吸过程,拟合系数R2为0.991.超声波辅助MB的解吸过程是可行的,为合成沸石的循环利用及吸附质的有效回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考察了改性活性炭用量m、吸附时间t、操作温度θ的变化对亚甲基蓝水样脱色的影响。实验证明在活性炭用量0.04 g,吸附时间350 min,操作温度70℃条件下,达到了改性活性炭饱和吸附量195.68 mg.g-1,亚甲基蓝水样平衡质量浓度0.759 mg.L-1的最佳吸附效果。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0.99。同时对亚甲基蓝通过活性炭固定床的穿透曲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改进的水热法制备了沸石粉体,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合成沸石对品红的吸附性能并对比分析了合成沸石、粉煤灰和石英吸附品红的效果.结果表明,产物结晶度高,主要晶相为SOD型沸石,还有少量石英;粉煤灰原料中的玻璃漂珠已完全消失,新形成的沸石产物具有花瓣状形貌;合成沸石对品红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品红脱色率随pH升高而降低,随合成沸石用量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合成沸石对品红的吸附效果明显地优于粉煤灰和石英,起主要吸附作用的是SOD沸石.  相似文献   

10.
将粉煤灰粉碎、化学处理、复合成型处理后制得一种超细粉煤灰基吸附剂.研究该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次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理.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不同吸附时间溶液中的剩余次甲基蓝吸光度值,求出溶液中剩余的次甲级蓝的浓度以及吸附在吸附剂上的次甲级蓝吸附量,根据不同时间的吸附量拟合吸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速率方程,求得平衡吸附量为0.827 4mg/g,求得在两个不同温度下的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298K)0.798 g/(mg·min)、(313K)0.963 g/(mg·min),吸附活化能()为9.684 kJ/mol.本实验探索了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的超细吸附剂对次甲基蓝废水治理新途径,为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碱熔融水热法,以预处理过的粉煤灰为主要原料,以固体NaOH为助溶剂制备性能稳定的沸石分子筛.研究了NaOH与粉煤灰比、煅烧温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等实验因素对合成沸石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BET)、分光光度计,分别对晶型、表面形貌和吸光度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aOH与粉煤灰比为1.3、煅烧温度为600℃、晶化时间为10h、晶化温度为100℃条件下合成的沸石分子筛是Na—A型,BET测定其比表面积是97.053m2,g,2h内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7%,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改性粉煤灰吸附水中诺氟沙星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碱改性粉煤灰吸附脱除水中诺氟沙星,采用平衡法测定了改性粉煤灰的平衡吸附量并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了关联,计算了模型参数以及ΔG、ΔH和ΔS等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的比表面积为改性前的3.24倍;实验数据能较好地服从Freundlich模型;改性粉煤灰对水中诺氟沙星的吸附为自发、放热的熵减过程.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对酸性染料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燃煤废弃物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对酸性蓝197与酸性黑1进行吸附脱色,研究影响脱色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浓度为10 g/L时,对两支酸性染料的吸附在初始30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高温改性粉煤灰的吸附脱色性能明显提高;两支染料溶液初始pH值小于5.5时,脱色效率最佳;随染液初始浓度增大,染液的脱色率不断降低,但粉煤灰吸附量却不断增大;粉煤灰及改性粉煤灰对两支染料的恒温吸附脱色数据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恒温吸附方程;吸附参数表明粉煤灰对水溶性酸性染料的吸附过程容易进行;粉煤灰及改性粉煤灰对两支染料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为准二级吸附。  相似文献   

14.
粉煤灰去除水中活性紫KN-B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稀盐酸对燃煤电厂粉煤灰进行活化,实验了粉煤灰和活化粉煤灰对水中染料活性紫KN B的吸附脱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经活化后对染料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活化粉煤灰对染料活性紫KN B具有明显的脱色效果.在足量投加量下,废水脱色率可达99%以上;最佳pH值范围为2~8,最佳反应时间为15?min.粉煤灰和活化粉煤灰对水中活性紫KN B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活化粉煤灰用于实际印染工业废水处理,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同样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稀盐酸对燃煤电厂粉煤灰进行活化,实验了粉煤灰和活化粉煤灰对水中染料活性紫KN—B的吸附脱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经活化后对染料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活化粉煤灰对染料活性紫KN—B具有明显的脱色效果.在足量投加量下,废水脱色率可达99%以上;最佳pH值范围为2~8,最佳反应时间为15min.粉煤灰和活化粉煤灰对水中活性紫KN—B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活化粉煤灰用于实际印染工业废水处理,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同样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有效调控污染物的运移是实现污染土工程再利用的前提。考虑石油污染盐渍土的特殊性及工程利用的力学需求,优选石灰和粉煤灰为改性材料,结合静态动态试验,研究石灰和粉煤灰对滨海盐渍土中石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的石灰和粉煤灰,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率分别为26%和14%,两者联合作用时,吸附率提高到39%,在盐渍土中加入石灰和粉煤灰可有效提高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量,加快吸附稳定速率;盐渍土、石灰+盐渍土、粉煤灰+盐渍土、石灰+粉煤灰+盐渍土对石油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Lagergren二级动力学非线性方程,联合作用可使吸附平衡时间由400 min缩短至60 min;石灰、粉煤灰有利于吸附赋存于土颗粒孔隙中未被盐渍土颗粒吸附的呈自由态的石油;盐渍土、石灰+盐渍土、粉煤灰+盐渍土、石灰+粉煤灰+盐渍土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均为非线性Freundlich模式;石油被解吸的能力依次为盐渍土 > 粉煤灰+盐渍土 > 石灰+盐渍土 > 石灰+粉煤灰+盐渍土,石灰+粉煤灰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具有不可逆性,有助于缓解环境温度的影响,增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硫酸亚铁改性粉煤灰处理含磷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硫酸亚铁改性粉煤灰进行含磷废水的处理,探讨了pH值、粉煤灰投加量和吸附平衡时间对除磷效率的影响以及改性粉煤灰除磷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100mL含磷质量浓度为30.0 mg.L-1的溶液,改性粉煤灰除磷的最佳条件:pH 10,粉煤灰吸附容量1.0 mg.g-1,吸附平衡时间25 min;改性后的粉煤灰对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公式。  相似文献   

18.
粉煤灰合成NaA型沸石及其对Pb2+离子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粉煤灰为基本原料,成功合成了NaA型沸石,将合成的NaA型沸石应用于含铅废水的吸附处理中.结果表明:用1.67 mol/L NaOH溶液溶滤粉煤灰后添加2.4 g NaAlO2制备溶胶,在100℃条件下,晶化350min后可以制备出单相的NaA型沸石,NaA沸石对Pb2+离子有快速吸附作用,吸附过程中,溶液的初始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去除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Coal fly ashes WSRA and BQRA were ball milled for 5 h to produce their ultrafine coal fly ashes WSUA and BQUA, respectively. Batch kinetic, isotherm and pH effect on adsorption were studied to evaluate removal of Cr (V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ultrafine coal fly ashes comparing with raw coal fly ashes. The kinetics of adsorption indicates the process to be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controlled and follows the Lagergren first-order kinetics for all coal fly ashes. The first-order rate constants (k1) of Cr (V...  相似文献   

20.
以粉煤灰为吸附剂,应用于去除废水中的磷,探讨了吸附时间、吸附荆用量、磷酸盐初始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并对粉煤灰用不同浓度的硫酸进行了改性,改性后的粉煤灰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