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作为复合壁材,对甜菜红色素进行微胶囊化。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30℃,包埋时间1h,壁材/芯材(W/W)比2:1,复合壁材中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60%,此时微胶囊效率为92.5%。微胶囊化后的甜菜红色素对热、光、氧等的稳定性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明胶为壁材对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化处理。结果表明: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60℃,包埋时间90min,芯材比1∶5,此时微胶囊中的辣椒红色素含量可达34.19mg/g;并且微胶囊化辣椒红色素对热、酸、光等的稳定性都有明显地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辣椒红色素为芯材,变性淀粉和明胶为壁材,糊精为填充剂,研究微胶囊化辣椒红色素的制备工艺。通过实验,确定出影响微胶囊化效果的各因素为:变性淀粉与明胶比例为2:1,辣椒红色素含量为40%,乳液固形物含量为45%。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微胶囊化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在出风温度80℃条件下,确定最佳的喷雾条件为进风温度180℃、进料量20.0ml/min、气流压力0.15MPa。  相似文献   

4.
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甜菜红色素在80℃以下稳定;在pH呈酸性条件下之间稳定;在紫外光和室内光线下,随着时间的变化对色素有一定的影响;Cu^2+,Fe2+对色素的吸光度有一定的影响。维生素C对色素的影响是:随着用量的增加对色素的影响增大;甜菜红色素对还原剂和防腐剂稳定,对氧化剂不稳定。甜菜红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辣椒红色素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多孔淀粉为吸附剂,明胶为壁材,对辣椒红色素包埋后喷雾干燥,制成辣椒红色紊微胶囊。通过对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和芯:壁材比例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包埋温度为80℃,包埋时间1h,芯壁材比例1:20时,色素包埋率达97%。微胶囊化辣椒红色素的水溶性大大提高,且对光、热等的稳定性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甜菜红色素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出甜菜红色素的提取工艺,并对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首先研究影响提取甜菜红色素的几个因素,包括最佳提取液、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p H,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优化最佳工艺参数;然后研究了甜菜红色素在光照、温度、护色剂和各金属离子下的稳定性。结果:甜菜红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常温下,以水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料液比为1∶5(g/m L),时间为5h,p H为4.5,并进行二次提取;其中溶剂p H是影响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和温度对甜菜红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大;护色剂苯甲酸钠对甜菜红色素有保护作用,1‰苯甲酸钠护色效果最好。各金属离子对甜菜红色素色泽无明显影响,Ca2+对甜菜红色素稳定性影响最小、Fe3+和Cu2+对色素稳定性影响最大,同时Fe3+和Cu2+还可降低甜菜红色素的色调。结论:利用该工艺提取甜菜红色素简单可行,光照和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金属离子影响较小,此研究可为甜菜红分离提取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甜菜红色素主要成分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甜菜红色素主要抗氧化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分离甜菜红色素,收集红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用HPLC法检验分离效果.采用ABTS、DPPH、FRAP 3种方法评价甜菜红色素各部分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红色部分与甜菜红色素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红色部分与甜菜红色素抗氧化能力接近;黄色部分与甜菜红色素差异显著(P<0.05),说明黄色部分的抗氧化能力不及甜菜红色素.表明甜菜红色素主要抗氧化成分为红色部分.  相似文献   

8.
色谱法现已广泛用于天然色素的分离检测,本文对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检测甜菜红色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甜菜红色素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次浸提法得到甜菜红色素浸提液,使用高活性干酵母的活化菌液在不同温度( 25℃、30℃、35℃、40℃),不同接种量(1%、2%、3%),不同摇床速度(0r/min,100r/min,200r/min)的条件下进行菌体繁殖,消耗色素浸提液中的糖.所得发酵液离心除去菌体后,加入单宁(60mg/L)澄清,经浓缩后冷冻干燥得最终产品.结果表明,精制甜菜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30℃,接种量2%,摇床速度为200r/min.最终得到产品的色价由纯化前的4.1提高到15.7.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甜菜红色素资源,采用响应面优化了超声辅助提取甜菜红色素的工艺条件并对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响应面建立的模型数据拟合效果很好(R2=0.9401,Pr=0.001),优化所得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55min、料液比1∶4.1g/m L、超声温度53℃、p H 4.4。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甜菜红色素应避光保存,Ca2+、Na+、Al3+、Mg2+等金属离子对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影响微小,Fe3+和Cu2+严重影响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甜菜红色素适宜保存的p H范围为3~7,常用食品添加剂对甜菜红色素稳定性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机良  孟春丽  张成玉 《印染》2014,40(2):25-28
采用甜菜红色素对双蛋白纤维进行染色,探讨染色温度、时间、pH值、氯化钠和染料用量对双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的影响,分析甜菜红色素对双蛋白纤维的染色热力学,测试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甜菜红色素对双蛋白纤维的优化染色工艺为:甜菜红1.5%,pH=2~3,染色温度30℃,染色时间90 min;甜菜红色素在双蛋白纤维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2.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液料比、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三个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以甜菜红色素溶液吸光值为响应值,对其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微波时间对吸光值影响最大,其次是微波功率,液料比影响最小.微波辅助提取红甜菜中甜菜红色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47.2∶1、微波功率367.8 W、微波时间94.2 s,在此条件下甜菜红色素吸光值的预测值可达0.716,而验证优化工艺参数得到吸光值为0.735,与模型预测值非常接近,采用响应面法对微波辅助提取红甜菜中甜菜红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3.
甜菜红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对甜菜红色素的原料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理功能、提取方法、应用前景作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4.
微胶囊化玉米黄色素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壁材选取及最佳配比工艺,选用β-环状糊精作为玉米黄色素的微胶囊壁材,利用研磨法进行微胶囊化。结果表明,以β-环状糊精作为玉米黄色素的微胶囊壁材,微胶囊化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芯材与壁材的最佳配比为1∶6,β-环糊精的浓度为10(,研磨时间为5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包埋率可以达到62.1(,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产品。  相似文献   

15.
红松仁油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冰  李次力  李宏涛 《食品科学》2004,25(4):102-106
本文研究了红松仁油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结果表明以CMC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单甘酯和蔗糖酯为乳化剂制备的微胶囊化红松仁油粉末油脂,在壁材含量为5%、壁材比(CMC与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为13、乳化剂含量为0.3%、红松仁油与壁材的质量比0.25~0.5时,喷雾干燥的微胶囊化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天然色素花青素的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包埋率微胶囊化花青素的壁材组成以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青素∶壁材为20%、麦芽糊精∶β-环状糊精为3∶1、阿拉伯胶比例为10.0%、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120℃、出口温度80℃时,花青素的微胶囊化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而且花青素微胶囊化后,其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原花青素喷雾干燥微胶囊化工艺,探讨了原花青素微胶囊的稳定性及其释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壁材中蛋白质与糊精比达到6:14时,原花青素微胶囊化产率与效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7%和82.3%。当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在190~200℃、进料速度为50ml/min时,原花青素微胶囊产率和效率较高。低pH值、避光、真空、低水分含量有利于微胶囊原花青素的保存。在1%浓度时微胶囊原花青素完全释放时间为80min。  相似文献   

18.
酵母味素现已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应用。由于它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因此在调味、保健上具有味精、水解蛋白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普通酵母味素具体在应用中作为动能性添加剂使用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贮存的稳定性,粉末状酵母素容易吸潮结成硬块。造成溶解困难,使用不便,而微胶囊技术则可以用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油脂体是被一层连续的单层磷脂覆盖的甘油三酯为核心的并伴有嵌入少量蛋白质的脂滴,广泛分布于油籽,特别是食用油籽中.基于油脂体的独特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近年来,以其作为壁材的微胶囊化技术保护食品和医药中生物活性成分已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文综述了油脂体组成、稳定性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油脂体的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