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以米曲霉为菌种制备核桃酱油,开发功能性酱油。方法:制备酱油基础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仪测定酱油营养成分,使用超滤对10 kDa以下组分进行分离,然后测定核桃酱油组分中多肽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核桃酱油中16种氨基酸总含量为4.86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82.84%。核桃酱油组分中多肽含量为6.804 g/100 mL,当多肽质量浓度为3.6 mg/mL时,核桃酱油组分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95.13%、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28.20%、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20.08%。结论:核桃酱油组分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且其抗氧化能力与多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紫玉米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85∶15的80%乙醇与0.2 mol/L的柠檬酸溶液提取紫玉米色素,对其色素的光谱性质做了研究;通过建立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还原力、双氧水及Fe2+螯合能力体系等试验,测定并对比了紫玉米和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该色素为紫玉米色素,其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且清除自由基(DPPH.和.OH、O2.-)的能力明显优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其色素粗提物在0.04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89.88%;对.OH的清除率达到84.87%;在0.035 mg/mL时,对O2.-的清除率达到85.82%。此外,紫玉米色素粗提物的总还原能力、双氧水清除能力略低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Fe2+螯合能力约是EDTA的一半,并且其抗氧化能力的大小与紫玉米色素浓度高低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2):203-209
以红肉火龙果果皮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相应面分析法,优化火龙果果皮色素提取条件;并通过测定其色素提取液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得出红肉火龙果果皮色素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是:选用体积分数80%乙醇+0.5%柠檬酸(体积比5∶1)为提取剂、液料比为10∶1(m L∶g)、提取温度43℃、提取时间65min。火龙果果皮色素提取液对·OH、O-2·和DPPH·的清除作用明显,清除能力与色素提取液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其清除能力稍低于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4.
酱油抗氧化能力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抗坏血酸为对照,评价了41种酱油产品的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并以聚类分析法将酱油样品分别按照2种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聚类。结果表明:酱油对2种自由基均具有较强清除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的平均EC_(50)值为(2.94±1.87)μL酱油/mL溶液,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TEAC值表示为(244.14±130.21)mmoltrolox/mL酱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酱油中色深物质的含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R~2>0.9)。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老抽类酱油样品显著高于生抽类样品,华中地区酱油样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高盐稀态法生产酱油样品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低盐固态法生产的酱油样品,华南地区的酱油样品清除能力在各地区中最高,低盐固态发酵且等级为三级的酱油清除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5.
黑酱油类黑素的提取、光谱性质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酱油中提取类黑素并对其光谱性质和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有机溶剂沉淀及脱盐处理,冷冻干燥获得类黑素粗制品,得率为22.8g/100mL;经Sephadex G-50凝胶层析除去小分子物质,得到分子质量分布在3000~55000u的类黑素纯品。紫外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类黑素粗品是美拉德反应和酶促褐变的产物。类黑素粗制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达89.0%,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达89.5%,对亚硝胺合成的抑制率可达80.0%。提示酱油类黑素粗制品可以作为功能性固体酱油被开发,类黑色素纯品可开发成为功能性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异维生素C、柠檬酸、六偏磷酸钠对火龙果色素热稳定性的影响及热处理后火龙果色素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变化。研究发现异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保护火龙果色素在热处理时的色素损失方面作用有限,而六偏磷酸钠能有效的抑制热处理造成的色素损失。pH 3~6时,β-花青素(Betacyanins)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比较稳定,而pH 2时下降。90℃热处理10 min使色素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下降50%以上,且pH越低,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越弱。β-花青素的稳定性与其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之间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甘蔗汁酒精废液色素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以甘蔗汁酒精废液为原料提取得到的色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汁酒精废液色素中多酚类含量为17.53mg没食子酸当量/g色素;该色素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10mg/mL时的还原力、.OH清除能力及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清除能力分别是1mg/mL茶多酚的34.58%、59.27%和92.31%;Fe3+、Cu2+、Al3+和紫外光能够增加其DPPH.清除能力,Zn2+、Ca2+和山梨酸钾使其DPPH.清除能力降低,而温度和Mg2+对色素DPPH.清除能力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刘荣  辛越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4):161-163,178
利用溶剂法提取紫叶稠李果实及叶片的色素,研究了其色素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以评价色素的抗氧化活性,并以VC作对照。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小于0.15mg/mL时,紫叶稠李叶片色素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于果实色素的清除能力,而当样品质量浓度大于0.15mg/mL时,紫叶稠李叶片色素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小于果实色素的清除能力。紫叶稠李叶片色素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大于果实色素的清除能力,紫叶稠李果实及叶片的抗氧化活性均随样品浓度升高而增强。并且,叶片色素表现出更强的还原力,在样品质量浓度为0.2mg/mL时,其还原力是VC的3倍、果实的6倍。  相似文献   

9.
黑米色素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黑米色素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本试验从还原能力、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米色素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羟基自由基、DPPH均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同时对超氧阴离子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羟基自由基最大清除率为90.42%;对DPPH自由基最大清除率是84.68%。黑米色素作为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天然色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板栗壳天然色素的抑菌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板栗壳色素粗提物对细菌、酵母菌、霉菌的抑制效果,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与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板栗壳色素粗提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青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2.5%和1.5%;对O-2.、OH.也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O-2.的能力随色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清除OH.的能力与色素浓度无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应用乙醇溶液和超声波辅助的提取方法,从大豆原粒酱油渣中提取酱油色素,并利用乙酸乙酯萃取回收乙醇提取液中的大豆异黄酮。结果表明,酱油渣中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5%、料液比1∶1.75(g∶mL)、提取时间24 h、超声波时间35 min。在该条件下,酱油渣色素得率为1.8 g/100 g;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豆异黄酮得率约为37 mg/100 g。光谱分析表明,酱油渣色素在紫外和红外区间均有非常强的吸收峰。色素稳定性分析表明,酱油渣色素容易被过氧化氢氧化,而亚硫酸钠对其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蔗糖、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光照对酱油渣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偏酸性和80 ℃以上的高温环境对酱油渣色素具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比较HPD100、D101、DM130、AB-8、DA201-C和DA201-CⅡ型大孔吸附树脂对酱油的脱色率以及脱色后酱油的总酸(TA)、氨基酸态氮(AA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DA201-CⅡ型树脂对酱油脱色率最高,且对TA和AAN影响最小。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试验,得出DA201-CⅡ型树脂对酱油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25 g/100 g酱油、脱色时间2.5 h、摇床转速200 r/min(250 mL三角瓶于恒温振荡箱中)、脱色温度30 ℃,该条件下酱油脱色率可达到86.39%。稳定性试验表明,温度对浅色酱油颜色有显著影响,而光照对酱油颜色影响不大。4 ℃低温保存条件能有效抑制美拉德反应带来的颜色返深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以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为研究对象,以未添加酸性蛋白酶的样品为对照组(K),在酱油发酵初期(0 d)添加酸性蛋白酶(1‰)的样品为实验组(S),通过分析发酵过程(1~62 d)中酸性和中性蛋白酶活力、pH、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氨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及生酱油的呈味氨基酸含量,考察添加外源酸性蛋白酶对酱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S组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K组的2.9倍和2.1倍。发酵结束时,与K组相比,S组酱油的pH下降至4.50、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增加36.71%、16.49%;游离氨基酸总含量降低13.64%,生酱油呈鲜味的谷氨酸含量由11.52 g/L降至1.26 g/L。表明酸性蛋白酶虽然能够提高原料利用率,但对酱油滋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酱油香气物质的形成与酵母菌的代谢息息相关,本文旨在研究酵母菌对发酵酱油中香气物质形成与含量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加酵母菌、加AY酵母菌以及加入T酵母菌发酵制得酱油中的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加入酵母菌的酱油中形成的各类香气物质更加丰富,其中AY型鲁氏酵母菌能够产生更多种类的酯类(11种)及醇类(12种)物质;T型鲁氏酵母菌有助于醛类(7种)物质的形成。且AY型鲁氏酵母菌在酱油酿造过程中产生的酯类(155.19 μg/L)、呋喃酮类(68.53 μg/L)、醛类(86.46 μg/L)等物质的含量更高,T型鲁氏酵母菌的产醇类(1260.64 μg/L)物质能力则更加优越。通过对酱油样品中OAV的计算,发现,AY酵母菌酿造酱油中的4-羟基-2-甲基-5-乙基-3(2H)-呋喃酮(HEMF),2/3-甲基丁醛、及苯乙醛的OAV高于其他样品的OAV值,T型鲁氏酵母菌的1-辛烯-3-醇及3-甲硫基丙醛的OAV值高于其他样品的OAV值。将OAV值与PCA结合分析,可以看出,AY型鲁氏酵母菌发酵酱油的香气优势明显,并且T型鲁氏酵母菌发酵酱油以熟土豆气味为主,并伴有蘑菇香气;AY型鲁氏酵母菌发酵酱油以甜香香气为主,并伴有麦芽香气。综上,AY型鲁氏酵母菌的整体产香优于T型鲁氏酵母菌的产香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原粒大豆为主要蛋白质原料酿造的传统酱油,其剩余酱油渣中油脂氧化和酸败形成的大量游离脂肪酸,降低了酱油渣的利用价值。该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酱油渣乙醇脱酸处理工艺,得出最佳脱酸条件为:酱油渣和95%乙醇1∶4(g∶mL),处理时间3 h,处理温度60 ℃。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试验,酱油渣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降至1.41%,此时酱油渣酸价为6.26 mg KOH/g,与没脱酸处理酱油渣比较,降低了71.4%。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脱酸处理酱油渣中7组游离脂肪酸特征成分峰的峰面积明显减小,除了3号成分峰的脱除率为52.2%外,其他6组成分峰的脱除率均达到61%以上。结果表明,乙醇在此工艺条件下,对原粒酱油渣脱酸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将2株米曲霉扩大培养后用于生产试验,并将其发酵酱油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米曲霉1号酱油的氨基酸态氮、pH值、A530 nm、总氮低于米曲霉2号菌,总酸高于米曲霉2号;米曲霉2号酱油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6.05 g/100 mL,是米曲霉1号(4.18 g/100 mL)的1.45倍;米曲霉1号酱油中醇类物质、酸类物质和醚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达61.53%、14.16%和1.26%,高于米曲霉2号的57.3%、13.07%和0.46%,而酯类物质(3.73%)、酮类物质(1.83%)和醛类物质(16.33%)低于米曲霉2号的3.96%、1.95%和21.31%;米曲霉1号酱油香气浓郁偏醇香味,米曲霉2号酱油香气浓郁偏酯香;米曲霉2号酱油的加热沉淀达到204 mm2,远高于米曲霉1号酱油的25 mm2。加热后过滤可去除米曲霉2号酱油中的沉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酱醪中添加带鱼鱼粉对酱醪品质的影响。方法:在舟山传统酱醪制备基础上添加带鱼鱼粉,测定酱油曲制备过程中酵母菌及米曲霉孢子数的变化,用福林酚法研究带鱼鱼粉对酱油曲蛋白酶活力的影响,采用GC-MS技术探讨带鱼鱼粉对发酵酱醪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添加适量带鱼鱼粉对制曲过程中(36 h)的酵母菌和米曲霉孢子有一定促进效果,使各组孢子数均达到8.5×108以上;添加带鱼鱼粉后除发酵24 h外,其余发酵时间内各处理组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酱醪的氨基酸态氮在发酵30 d时,分别高于对照组14.5%,18.8%和19.4%;各试验组中检出挥发性成分33种,其中4%添加量组挥发性成分含量高于对照组11.55%;虽然低于6%添加量组,但壬醛等鱼腥味成分明显降低。结论:添加适量带鱼鱼粉对酱油曲中各微生物生长及蛋白酶活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酱醪的色泽、香气、流动性无明显影响,且可提高酱醪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添加鱼粉对酱醪挥发性成分种类基本没有影响,而鱼粉添加量过高会给酱醪带来不良风味。  相似文献   

18.
分析激活酿造工艺和普通浇淋工艺得到的酱油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激活酿造得到的酱油游离氨基酸的总量为35.27mg/g,比普通工艺高101.37%,呈鲜味的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其中谷氨酸占酱油全部游离氨基酸的23.87%,而普通浇淋工艺的谷氨酸为全部游离氨基酸的11.47%,激活酿造酱油中呈苦味的氨基酸所占比例大部分低于对照.实验从数据上证明了激活酿造酱油质量要优于普通工艺所得到的酱油.  相似文献   

19.
蔡俊 《中国酿造》2005,(6):13-15
对不同分子量的壳低聚糖在酿造酱油中的抗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壳低聚糖能有效抑制酿造酱油中的腐败菌,其抑菌率为CLP-2最高,CLP-4最低,在36h内CLP-2对酿造酱油的抑菌率都超过90%,最低用量的CLP-4比山梨酸钾的抑菌效果好:采用比浊法和平板菌落记数法测定酿造酱油中细菌的变化,壳低聚糖的加入在短时间内能使酿造酱油中的细菌总数迅速下降,在实际应用中可加入0.1%用量的CLP-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