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在0~4℃也能生长,为确保冷却肉卫生安全,必须阻止肉中污染的LM的生长繁殖。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抑菌剂对3株LM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选取了ε-聚赖氨酸、Nisin、曲酸三种抑菌剂,利用响应面法找出最佳组合。结果表明:ε-聚赖氨酸、Nisin、曲酸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μg/mL、200μg/mL、6.4mg/mL。当ε-聚赖氨酸、Nisin、曲酸的浓度分别为20.5μg/mL、184.6μg/mL、4.37mg/mL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2.
研究溶菌酶、甘氨酸和乙酸钠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通过单因素抑菌率的结果,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三种抑菌剂复配后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并且将得到的最优浓度复配抑菌剂用来保鲜感染了单增李斯特菌的三文鱼,以细菌总数、单增李斯特菌数、pH、TBA值和TVB-N值为指标,研究复配抑菌剂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溶菌酶0.6 g/L、甘氨酸浓度为6.4 g/L、乙酸钠浓度为4.9 g/L为复合保鲜剂的最佳配比,此条件下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率为80%±0.23%。冷藏条件下,经复配抑菌剂处理后的三文鱼品质优于未经处理的空白组,第7 d时,实验组细菌总数、单增李斯特菌数、pH、TBA值和TVB-N值分别为5.56 lg CFU/g、4.65 lg CFU/g、6.78、1.048 mg MDA/kg、18.03 mg N/100 g,相比空白组,能延长2 d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3.
对脂肪酸分型方法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菌株鉴定、菌株相似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本研究选取2005~2007年从河北地区六大类食品中分离到的90株LM菌,提取脂肪酸,利用MIDI公司Sherlock系统进行菌体脂肪酸成分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聚类分型,并将脂肪酸分型与传统的血清分型和分型金标准PFGE分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脂肪酸分析法判定LM菌的符合率为96.67%,所有菌株共检出20种脂肪酸成分,主要脂肪酸成分有3种,分别为脂肪酸15:0anteiso、17:0 anteiso和15:0 iso。各血清型间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血清1/2c型菌株与血清1/2a、1/2b和4b型菌株相比,有2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FGE分型相比,在对结构简单的小样本资料的菌株亲缘关系鉴定中脂肪酸分型更具优势。将脂肪酸分型与血清学分型和PFGE分型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分析LM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七类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性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李斯特显色培养基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纯化后,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技术扩增hlyA基因特异性350bp的片段和iap基因特异性1500bp的片段,用此方法对七类食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冬春夏三季采集的62、60、62份样品中,分别检出单增李斯特菌3株、3株、10株,污染率分别为4.84%、5%、16.13%。夏季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比冬季和春季严重,其中蔬菜和牛奶中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PCR检测可用于单增李斯特菌快速、特异、敏感检测。 相似文献
5.
6.
7.
超声波处理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增李斯特菌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单菌种生物被膜研究模型,通过电镜定性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超声清除技术对生物被膜的分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的温度,时间和功率对生物被膜的清除率均呈正增长。通过响应面的双因素交互影响分析和标准回归曲线一次项的偏回归方程系数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因素对清除率的影响效果顺序为功率时间温度。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得出最优化的反应方案为:超声功率为250W、温度35℃和时间7min,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被膜清除率为96.34%。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现代加工工艺条件下生产制作的金华火腿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因单增李斯特菌而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通过调查生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初始污染率及污染水平,金华火腿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参数,如pH、水分活度、温度以及乳酸菌含量等,再结合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模拟其暴露水平,并评估了不同人群因食用即食金华火腿切片而患李斯特菌病的风险。结果显示:金华火腿零售时污染水平为−9.47~7.05 lg CFU/g(90%的置信区间);健康成年人食用即食金华火腿切片的平均患病概率小于10−15,易感人群的平均患病概率小于10−13。食用即食金华火腿切片而患李斯特菌病的风险较低,金华火腿的现代加工工艺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的控制水平可以与国际接轨。本研究首次定量模拟了金华火腿从生猪肉到腌制发酵至最终产品的全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暴露情况,为发酵火腿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9.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引发李斯特菌病罹患者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可在冷、热、干燥和消毒剂处理等不利条件下黏附于食品接触表面并进一步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被膜。交叉污染是单增李斯特菌传播的主要途径,生物被膜的形成提高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工厂和厨房环境持续传播和污染的可能性,可引发相关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召回等,从而造成健康和经济损失。本文首先介绍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胞外聚合物组分,并从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微生物自身因素两方面总结了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交叉污染转移的因素;进一步重点从研究类型和细菌收集两方面阐述了生物被膜交叉污染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归纳总结了针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的防控策略,展望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为科学评估和早期精准防控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交叉污染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单增李斯特菌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单菌种生物被膜研究模型,通过电镜定性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超声清除技术对生物被膜的分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的温度,时间和功率对生物被膜的清除率均呈正增长。通过响应面的双因素交互影响分析和标准回归曲线一次项的偏回归方程系数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因素对清除率的影响效果顺序为功率>时间>温度。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得出最优化的反应方案为:超声功率为250W、温度35℃和时间7min,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被膜清除率为96.34%。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调查及毒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解和掌握各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m)污染状况及菌株的毒力情况,采集5类265件食品,菌株鉴定应用API细胞鉴定系统;毒力测定采用溶血实验、多聚酶链反应(PCR)以及小鼠致病力实验的方法进行,结果显示Lm检出率为4.90%;其中从生肉、熟肉、灌汤和速冻食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5.00%、2.48%、9.52%;从熟肉和速冻食品中还检出其它李斯特氏菌,检出率分别为4.96%、5.92%;乳制品和水产品中未检出Lm。13株Lm毒力测定显示,溶血实验与小鼠的致病力和PCR测定的溶血素基因无必然联系,而溶血素基因与内化素基因阳性结果相同,Lm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其中对氨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和环丙沙星敏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2.
通过Matlab软件拟合Gompertz生长模型,研究了温度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5、10、50、100、150μg/m L)、p H(1、3、5、7、9)、温度(45、75、95、115、121℃)条件下的乳酸链球菌素对LM杀菌活性的影响,旨在为LM的监控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温的抑制效果明显,最大细胞密度减少了4.3455 lg cfu/m L;乳酸链球菌素浓度低于5μg/m L时能促进LM的生长,高于10μg/m L时,对LM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高于150μg/m L时,48 h之内几乎可以杀死营养肉汤中的所有LM;乳酸链球菌素对酸性有协同效应;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14.
分别采用0.05mg/m L乳酸链球菌素(Nisin)、0.3%柠檬酸复配溶液和自来水清洗接种单增李斯特菌(LM)的鲜切皇冠梨,将清洗后的鲜切皇冠梨分别于4、12、24℃的条件下储藏,以未清洗的样品为对照,测定储藏过程中LM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Nisin和柠檬酸清洗能显著降低(p<0.05)鲜切皇冠梨中LM的初始带菌量。在4℃储藏过程中,Nisin和柠檬酸清洗的鲜切皇冠梨中LM数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自来水清洗和未清洗的鲜切样品中LM数量略有升高。在12℃和24℃储藏期间,三种处理方式的鲜切皇冠梨LM数量均显著上升(p<0.05)。Nisin和柠檬酸复配清洗处理结合低温储藏能有效控制鲜切皇冠梨中LM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Amy Strydom Corli R. Witthuhn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2015,14(6):694-704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 a growing concern in the food industry as it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human listeriosis. There are many research articles concerning the growth, survival, and diversity of L. monocytogenes strains isolated from food‐related sources, elucidating the difficulty in controlling these bacteria in a food‐processing facility. Bacteriophage biocontrol of L. monocytogenes strains was introduced in 2006, through the first commercial bacteriophage product targeting L. monocytogenes ListShieldTM.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use of bacteriophage biocontrol to target L. monocytogenes in the food industry, specifically di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acteriophages to food products. In addition, we discu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bacteria tha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bacteriophages such as genetic diversity between strains prevalent in one facility.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results of phage treatments targeting L. monocytogenes in food; however, success of in vitro studies might not be reproducible in practice.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creating experimental design that will imitate the conditions found in the food industry, such as a stressed state of the targeted bacteria. In situ evaluation of bacteriophage treatment of L. monocytogenes will also be necessary because the presence of these bacteria in a processing facility can vary greatly regarding genetic diversity. The potential use of phages in the food‐processing facility as a biosanitizer for L. monocytogenes, as well as the use of lysins to target these bacteria should also be explored. Despite the exciting research avenues that have to be explored, current research shows that biocontrol of L. monocytogenes is feasible and has potential to positively impact the food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从食品中分离的8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进行协同溶血(christie,atkins and munch-petersen,c AMP)测试。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0的方法进行c AMP测试。结果所测试的8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株与GB 4789.30中描述的结果一致,即在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接种端溶血增强,78株靠近马红球菌一端呈阴性反应。同时,发现10株分离株c AMP测试结果与传统的测试结果不同,在靠近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的接种端溶血增强。结论对8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株c AMP测试结果表明,有大约11%的菌株在靠近马红球菌的接种端溶血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