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优化油茶籽干燥,分别研究了油茶籽的热风和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工艺。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以过氧化值(POV)和干燥时间为响应值,优化了不同热风温度、热风速度和微波功率密度时油茶籽的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工艺。经响应面分析得油茶籽的干燥工艺为:在热风温度为58.9℃、热风速度为1.262m/s、微波功率密度为1.972W/g、干燥时间为306min时,油脂的过氧化值为1.0472nmol/kg。热风微波耦合干燥时间比热风干燥节约近3倍,过氧化值减小了7.46%。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干燥过程中的能耗,提高产品体积保留率,提出微波热风耦合干燥方法,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提出干燥收缩数学模型,优化参数结果为微波功率密度1.9 w/g,热风温度65℃,胡萝卜片厚度5 mm为最佳组合参数,该参数下体积保留率提高10%,同时干燥能耗是传统热风干燥的21.27%.  相似文献   

3.
以牛蒡为原料,研究了微波热风耦合干燥过程中牛蒡内部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微波控温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微波功率密度和物料内部温度设定值不但可以缩短干燥时间,还可以减少物料内部温度的控制偏差。为了确定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牛蒡的最佳工艺,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实验分析,建立了以胡萝卜素保留率为指标的数学模型,求出最佳干燥工艺为微波功率密度8.4 W/g,物料内部温度设定值72.2℃,热风温度73.2℃,此时胡萝卜素保留率为60.6%。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黄秋葵干燥效率和质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黄秋葵的热风干燥温度和风速2个因素对干燥品质的影响,以复水比和色泽为指标,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热风温度、风速和铺料厚度对黄秋葵热风干燥工艺的影响,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获得黄秋葵复水比和色泽的影响特性,建立黄秋葵热风干燥的回归数学模型,确定黄秋葵热风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黄秋葵热风干燥工艺的最优工艺为热风干燥温度58℃、风速0.62 m/s、铺料层数为1层,所得黄秋葵复水比2.96、色差13.67,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吻合度高,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5.
针对油茶籽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油茶籽多肽制备得率和纯度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利用中性蛋白酶对油茶籽蛋白进行水解,研究了酶解pH、酶解温度、底物浓度、加酶量和酶解时间5个单因素对油茶籽多肽制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底物浓度、酶解温度和加酶量3个因素,采用综合平衡法,以酶解后油茶籽蛋白的水解度、游离氨基酸浓度和多肽浓度隶属度的综合分为指标,进行三因素二次旋转试验设计,并进行响应面分析,以优化油茶籽多肽的制备条件,优化结果底物浓度3.00%、酶解温度47.0℃、加酶量6 440 u/g底物,在该优化条件下的试验显示,油茶籽蛋白水解度19.25%、游离氨基酸浓度76.60μmol/mL、油茶籽多肽浓度61.35 mg/mL,综合分0.985,优化结果理想,说明该工艺可生产质量较好的小分子多肽,为油茶籽多肽的开发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法优化油茶籽仁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用响应面法对乙醇回流提取黄酮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通过对提取工艺中的液料比、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设计正交试验,最后结果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得到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乙醇体积分数57%,液料比53 mL/g,提取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的试验值3.91%,与最大预测值3.94%基本一致。结论通过响应曲面优化设计提高了油茶籽仁黄酮的得率,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油茶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热蒸汽烫漂联合热风微波耦合干燥香菇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永慧  张慧  彭菁  屠康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3):59-64,71
本文基于热风干燥探究了不同热蒸汽烫漂预处理时间(0、60、120、180、240 s)对香菇干燥特性及色泽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优的预处理时间后,基于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研究间歇比(2、3、4、5、6)对香菇干燥特性、能耗及干品品质(色泽、收缩模式、香菇多糖)的影响,并获得热风微波耦合干燥香菇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热蒸汽烫漂处理后可缩短约0%~30%的干燥时间,烫漂180 s时效果最佳;热风微波耦合干燥间歇比越小,干燥时间越短,能耗越小,随着间歇比的增加,香菇多糖含量先减小后增大;在干燥过程中,香菇片厚度比与水分比呈二次函数关系,间歇比为2~6时,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的拟合度为0.83~0.97,模型拟合良好;在微波间歇比为2(1 min:1 min,ton:toff)时,产品色差较小,香菇多糖含量最高,能耗最低。结果表明180 s热蒸汽烫漂联合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在间歇比为2时,能够实现对香菇的快速干燥,并保证较好的干品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红枣干燥产品品质,本文采用热风微波耦合干燥技术,通过响应面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热风温度、微波功率、载重量为影响因素,以VC含量、色差和复水比为评价指标,优化红枣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工艺参数,分别建立各因素与红枣VC含量、色差、复水比的回归模型。同时研究不同条件对红枣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特性的影响,将最优工艺与相同条件下的单一干燥进行品质及微观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色差、VC含量、复水比影响顺序均为热风温度>微波功率>载重量;响应面得到最优的工艺参数为:热风温度48℃、微波功率94 W、载重量为190 g;耦合干燥下产品的品质均高于单一干燥,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后产品微观结构较平整紧凑,有利于提高干燥效率。因此,热风微波耦合干燥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干燥方式,该研究为高品质红枣干燥加工工艺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糖姜片的快速干燥方法,应用微波与热风联合干燥方式对糖姜片进行了工艺研究。首先分别考察了微波功率、转换点含水率、热风温度等因素对糖姜片中姜辣素含量的影响。然后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设计并优化了微波与热风联合干燥工艺条件,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最佳联合干燥工艺条件为:前期微波功率239 W,转换点含水率65%,后期热风温度61℃。在此条件下,糖姜片的姜辣素含量为(0.73±0.025)%,实际测定值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67%,二者基本吻合。与单独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相比,微波与热风联合干燥糖姜片的姜辣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0%、14%。为生姜制品的深加工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粳稻热风-微波耦合最优干燥工艺,实验选取微波功率密度、微波时间和热风温度三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确定优化区间。通过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设计和隶属度综合分析法得出粳稻热风-微波耦合干燥最优工艺。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密度1.2 w/g、微波加热时间1.5 min、热风温度50℃为最优干燥工艺。此时粳稻爆腰增率为3.33%、整精米率为77.4%、脂肪酸值为18.68 mg/100 g、发芽率为55.5%、平均干燥速率为8%/h,综合评分为0.851。耦合干燥与低温热风干燥相比,粳稻干燥后品质相差不大,但干燥速率明显加快,是低温热风干燥的1.8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大麦苗粉的快速干燥方法。方法分别使用热风干燥(hot-air drying,AD)和热风-微波(microwave drying,MD)联合干燥(AD+MD)方式对大麦苗粉的干燥工艺进行研究。考察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微波功率、转换点含水率对叶绿素、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最佳联合干燥工艺条件为:热风温度66.2℃,微波功率231 W,转换点含水率50.91%,此时测得叶绿素含量为(6.006±0.192)mg/g,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77%;总黄酮的含量为(5.695±0.145)mg/g,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18%。与热风干燥相比,联合干燥的大麦苗粉中营养成分含量分别提高了3.69%、13.04%,干燥时间缩短了22%。结论热风与微波联合干燥是大麦苗粉干燥的一种较优方法,为大麦苗粉的干燥加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喷雾干燥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总固形物含量19%,进风温度180℃,进样流量16mL/min。各因素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大小关系为:总固形物含量进样流速进风温度。  相似文献   

13.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_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_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对醇法提取脱脂油茶籽饼中茶皂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7.0℃,提取时间1.5h,液固比5∶1.最佳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5.99%.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传统和微波两种苦荞茶冲泡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及比较。固定单次冲泡,传统冲泡考察了茶水比、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三个单因素及交互作用对冲泡液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微波冲泡考察了茶水比、微波时间和微波功率三个单因素及交互作用对冲泡液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建立了以冲泡液中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的多元响应数学模型。结果显示,传统冲泡最佳工艺条件为茶水比2.00:100(g:mL)、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冲泡液中总黄酮得率为0.0350%±0.003%,与多元响应模型理论预测值0.0357%有-0.0007的误差。微波冲泡最佳工艺条件为茶水比2.00:100(g:mL)、微波时间170 s、微波功率400 W,在此条件下,冲泡液中总黄酮得率为0.387%±0.003%,与多元响应模型理论预测值0.393%间有-0.006%的误差。响应值的验证性实验测定值与理论预测值吻合良好,微波冲泡极大地提高了冲泡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茶皂苷的提取率,扩大茶皂苷的应用范围,以脱脂油茶籽饼为原料,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以油茶皂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具有显著影响的试验因素,再通过响应面法对茶皂苷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另外,将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的工艺与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9%、料液比1∶12、提取液pH 7、超声功率475 W、超声时间4 min、超声工作2 s间隔2 s、微波功率480 W、提取温度59℃、微波提取时间8 min,在此条件下茶皂苷提取率为98.40%,产品纯度为64.7%;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茶皂苷的提取率分别为69.06%和71.40%。与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相比,超声-微波辅助法能够显著提高茶皂苷提取率。  相似文献   

17.
油茶籽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资源.对油茶籽的生化性质及其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并针对我国油茶籽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Tween80为乳化剂,研究了超声功率、油茶籽油体积分数、乳油比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声乳化制备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0.974 2和0.951 9;最优制备条件为超声功率405 W、超声时间15 min、油茶籽油体积分数8.3%、乳油比0.16∶1,在该条件下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4.9±0.85)nm,多分散指数为0.17±0.01;贮存温度、贮存时间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在5℃和25℃条件下贮存60 d,其平均粒径小于90 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表现出了较好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油茶枯有效利用率,利用微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枯中的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在微波功率、酶解时间、p H、酶用量4个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450 W、酶用量0.7%、酶解时间2 h、p H为5.0下,油茶枯SDF得率可达15.63%,与SDF的提取理论值比较,其相对误差约为0.45%,且重复性也很好,因此该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的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油均检测出21种成分,主要成分相同;茶叶籽油中含9-羰基壬酸,油茶籽油含芥酸,可用以鉴别;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分别为78.377%.73.201%,亚油酸含量分别为3.287%,4.1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