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酱油渣开发单细胞蛋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秀梅 《中国酿造》1997,16(3):21-25
单细胞蛋白(SCP)饲料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新型饲料,用于单胃动物的饲养成分。目前,单细胞蛋白用于饲料的主要产品为饲料酵母,饲料酵母的厂家一般以豆粕为主料采用固体发酵法生产。豆粕又称脱脂大豆,其粗蛋白含量在45%左右,赖氨酸含量为又5%,目前市场售价约2500元八。酱油酿造的主要原料为豆粕,淋油后酱油渣中,仍含约27%(干基)的粗蛋白,工厂作为下脚料销售,湿渣难保管,运输费用高,且售价低廉。如以酱油渣为主料,添加部分辅料,采用固体厚层通风发酵工艺生产具有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酵母,酵母细胞数>12亿/g…  相似文献   

2.
3.
比较六种不同的蛋白酶对酱油渣中蛋白的水解效果,筛选出最适合生产抗氧化肽的Alcalase+中性蛋白酶反应体系,在加酶量6000 U/g、pH=8、60℃、水解2h得到产物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从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DPPH清除能力研究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10 mg/mL水...  相似文献   

4.
以酱油渣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挤压温度(80,90,100,110,120℃)、含水量(30%、32%、34%、36%、38%)和螺杆转速(80,90,100,110,120 r/min)对酱油渣蛋白消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挤压温度、含水量和螺杆转速,并对二次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确定最优的挤压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酱油渣为研究对象,研究挤压条件对酱油渣蛋白溶解度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挤压参数,以蛋白溶解度作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的挤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获得较高的蛋白溶解度的工艺参数为挤压温度104℃、含水量34%、螺杆转速96 r/min.在该工艺参数下,酱油渣中蛋白溶解度达到55.43%,与未挤压膨...  相似文献   

6.
以酱油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微波与酶法结合提取抗氧化性物质,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以料液比、微波火力、时间等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提取时间为65 s、料液比为1∶12、微波火力为60 W.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酱油渣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从酱油渣中分离得到10株副干酪乳杆菌,其中8株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paracasei,称为HT31、HT51、HT90、HT111、HT125、HT159、HT253和HT256;2株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tolerans,称为HT155和HT158。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人工胃肠液耐受能力、疏水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模拟胃肠液耐受试验结果表明:耐受胃液3h后,菌株HT31、HT111、HT155菌株存活率分别为(86.33±1.24)%,(31.37±0.50)%,(57.43±1.56)%;在模拟肠液中培养8h后,菌株HT31、HT111、HT155菌株存活率分别为(60.22±0.16)%,(62.18±0.70)%,(52.84±0.00)%。疏水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31、HT111、HT155疏水率分别为(18.52±0.76)%,(26.51±0.66)%,(25.41±0.58)%。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31细胞悬浮液DPPH清除率为(26.25±0.01)%,其无细胞提取物DPPH清除率为(16.03±0.03)%;菌株HT31细胞悬浮液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42.88±0.21)%,其无细胞提取物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27.74±0.01)%,表明菌株HT31具有较好的模拟胃肠液耐受能力、疏水能力及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酱油渣的再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油渣是酱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本文对酱油渣的综合利用现状做了简要的概括,如将其用作饲料、肥料,或从中提取膳食纤维、油脂、大豆异丙酮等功能性成分,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酱油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酱油渣沼气发酵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酱油渣为原料,以厌氧污泥为接种物进行实验室水平产沼气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污泥与酱油渣总固体(TS)比例为4∶6,温度35℃时产气效果最好,对最佳条件下产甲烷情况进行动力学模拟,发现整个产甲烷过程可以用Cheynoweth方程来描述,但反应速率常数k并不固定,0d~2d内k=0.0978d-1,2d~7d内k=1.147d-1.  相似文献   

10.
酱油渣中油脂的提取及其质量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酱油后剩余的渣中含有30.9%~36.5%的油脂(干基计)。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从酱油渣中提取油脂,比较其提油效果。同时结合油脂的质量指标评价各种提油方法的优劣。分析结果显示,压榨法不能从酱油渣中提取到油脂,而应采用浸出法。压榨浸出法的提油率为33.4%,直接浸出法为26.1%,压榨浸出法提取的油脂其过氧化值比直接浸出法高26.09%。另外,从酱油渣中回收的油脂已发生酸败,不宜作为食用油,只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或生产脂肪酸等化工产品。  相似文献   

11.
研究超高压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影响,对不同压力、加压时间、pH对其乳化性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正交试验,最终得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最佳工艺条件,即:作用压力400MPa,处理时间12.5min,pH为8.0;在此条件下,乳化能力与乳化稳定性可分别提高86.6%和24.7%。  相似文献   

12.
酱油渣油脂脱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酱油渣油脂作为工业原料逐渐被大众重视起来。酱油渣油脂的颜色由于非常深而严重影响其作为原料油脂进一步加工。通过对酱油渣油脂脱色研究发现:普通脱色剂的脱色效果不理想,而改性凹凸棒土可以有效脱去酱油渣油脂的色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其最佳的脱色工艺条件是:搅拌速度为300r/min,改性凹凸棒土用量为油脂质量的75%,脱色时间60min,脱色温度90℃,油脂脱色率90%。在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下,脱色油脂的产率为65%。  相似文献   

13.
以脱脂酱油渣干粉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酱油渣中异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测定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94%(v/v)乙醇为溶剂,液料比17:1(mL/g),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酱油渣异黄酮的提取得率为1.14%(脱脂干基).酱油渣异黄酮提取物的ABTS+·清除能力及螯合金属离子能力显著高于黄豆异黄酮提取物,二者的DPPH·清除能力及还原力相当.  相似文献   

14.
豆腐渣代替豆粕酿造酱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用豆腐渣代替豆粕生产酱油的工艺,并对酿造酱油的性能指标测定方法的结果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大米蛋白渣是生产淀粉糖的下脚料,可以作为酿造酱油的蛋白质原料。文章首先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制曲时间为48 h。然后以制曲温度、原料配比、水分添加量为试验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制曲最佳工艺条件为:大米蛋白渣与豆粕比例为1∶2,加水量为80%,搅拌均匀后蒸料30 min,然后冷却至室温,接入菌种,30℃条件下制曲48 h。在此条件下成曲蛋白酶活力高,制得的酱油感官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6.
微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和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功能特性,采用微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改性,并以微波功率、改性时间、均质时间、pH、料液比、溶液质量、NaC l浓度及不同种类盐为改性影响因素,研究了其对改性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蛋白浆液处理量为55 g,均质6 m in,微波功率640 W,改性时间1.5 m in,料液比1∶9(W/V),pH为9时,可使乳化能力达到96.9%。  相似文献   

17.
酱油粉生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祥 《中国调味品》2002,(12):12-14
酱油粉是以鲜酱油为基本原料,添加其它辅料,利用原料风味的相乘作用,通过调香、调色、调鲜,喷雾干燥而成的一种固体酱油。本文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了详细讨论,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值得开发的"废物"——酱油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阎杰  宋光泉 《中国调味品》2006,(10):14-17,30
我国酱油渣产量很大,但目前对它的开发利用还进行得不多,主要用作饲料或肥料,甚至当作垃圾进行处理,资源浪费严重。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意识的加强,从酱油渣中提取油脂、膳食纤维、磷脂、黄酮等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多糖对大豆蛋白在水相介质中乳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要研究多糖对大豆蛋白在水相介质中的乳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原胶与CMC能显著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果胶与海藻酸钠次之,阿拉伯胶与卡拉胶对乳化特性没有改善;大豆分离蛋白与黄原胶在广泛的pH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氯化钠浓度在0~1.0mol/L的范围内,也表现出良好的乳化特性;在豆奶模拟体系中,在总胶用量为0.05%,黄原胶与CMC的配比为3∶2时,能使豆奶中的蛋白质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