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脂肪酶G50(来源于Penicillium camembertii)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共轭亚油酸(CLA)和甘油酯化生成共轭亚油酸单甘酯(MAG)。研究了在无溶剂体系中,底物摩尔比、酶加量、体系含水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中MAG含量和CLA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甘油)∶n(CLA)=4∶1,加酶量300U/g(基于反应底物总质量),体系含水量1%,反应温度15℃,反应时间24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CLA的酯化率达到84.98%,MAG的含量为68.40%,共轭亚油酸双甘酯(DAG)含量为16.58%。通过分析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发现Penicillium脂肪酶G50对CLA异构体没有拆分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脂肪酶AY 30催化共轭亚油酸(CLA)和L-薄荷醇反应,合成共轭亚油酸薄荷酯。研究了酶用量、水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化率和产物共轭亚油酸薄荷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酯化率的反应条件为酶用量2%,水用量8%,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48h;产物中c9t,11-CLA含量最高时的反应条件为酶用量2%,水用量4%,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产物中c9,t11-CLA含量可达86.32%。  相似文献   

3.
以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筛选出的最佳溶剂为正丁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以甾醇酯化率为考察指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以及酶添加量进行了参数优选.结果显示,醇油摩尔比及酶添加量对酯化率影响不显著,反应时间对酯化率有一定影响,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极显著.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55℃,醇油摩尔比1:1,酶添加量8%,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酶促催化制备,并以气相色谱及红外光谱法对纯化后产物进行了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4.
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甘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孔明  杨博  姚汝华 《中国油脂》2003,28(7):11-14
脂肪酸单甘油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单甘酯的方法也日益多样。主要介绍了利用脂肪酶的催化特性,在甘油解、选择性水解以及脂肪酸或酯与甘油的转酯反应生产单甘酯的工艺过程,并与传统化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综合文献对一些新的工艺、反应体系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生产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共轭亚油酸的结构、性质、作用和机理 ,以及微生物生产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共轭亚油酸(CLA)具有抗癌作用、抗粥状动脉硬化、参与脂肪代谢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活性,综述了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尤其是通过丙酸菌和乳酸菌异构生产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共轭亚油酸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共轭亚油酸(CLA)具有抗癌作用、抗粥状动脉硬化、参与脂肪代谢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活性,综述了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尤其是通过丙酸菌和乳酸菌异构生产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非水相体系中利用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将共轭亚油酸酰基转移到磷脂分子中,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CLA)的改性磷脂。选用的三种常用的固定化脂肪酶中Lipozyme RM IM催化效率最高,最佳反应条件为:CLA乙酯与大豆粉末磷脂的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45℃。对反应产物中的CL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表明,48h后其含量可以达到31.3%。进行分离处理后,检测该产品的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在非水相体系中利用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将共轭亚油酸酰基转移到磷脂分子中,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CLA)的改性磷脂。选用的三种常用的固定化脂肪酶中Lipozyme RM IM催化效率最高,最佳反应条件为:CLA乙酯与大豆粉末磷脂的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45℃。对反应产物中的CL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表明,48h后其含量可以达到31.3%。进行分离处理后,检测该产品的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在亚临界水的状态下,以共轭亚油酸(CLA)和甘油为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CLA甘油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物质的量比(CLA:甘油)、反应压力对CLA转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40min、反应物物质的量比2:1、反应压力13MPa,在优化出的最佳条件下进行反应,得到的CLA转化率为96.3%,所得CLA甘油酯为淡黄的油状透明液体。  相似文献   

11.
衣丹  姜伟  石红旗 《食品科技》2006,31(1):24-26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脂肪酶催化共轭亚油酸(CLA)与甘油酯化反应制备共轭亚油酸油脂的影响因素。考察了酶量、体系水分、温度、时间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酶量1%、水分含量1%、温度60℃,在上述条件下反应24h,酯化率可达94.11%。通过筛筐旋转反应酶重复利用5次后酯化率仍达87.28%。研究了脂肪酶对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底物选择性,结果表明,脂肪酶催化10,12-十八碳二烯酸酯化反应优于9,11-十八碳二烯酸。  相似文献   

12.
无溶剂体系酶法催化酸解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商业化固定化酶Novozym 435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共轭亚油酸(CLA)和葵花籽油的酸解反应合成富含CLA的结构脂质(CLA-SL).研究了在无溶剂体系中,底物摩尔比、酶用量、体系含水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中CLA含量和Sn-2位CL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CLA与葵花籽油摩尔比3 :1,酶用量10%,体系含水量1%,反应温度55 ℃,反应时间36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物中的CLA含量和Sn-2位CLA含量分别为15.7%和2.73%.  相似文献   

13.
酶法合成高含量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AB-8大孔弱极性树脂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为210U/g。用此固定化酶催化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大豆油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CLA)的改性大豆油,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CLA乙酯):n(大豆油))1:0.33,酶加量21U/g,反应温度60℃。放大反应体系,对反应产物中的CL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表明,其含量可达37%。  相似文献   

14.
蓖麻酸(酯)合成共轭亚油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蓖麻酸(酯)是蓖麻油的最主要成分,其结构决定了它很容易转变成共轭亚油酸(CLA).综述了由蓖麻酸(酯)合成CLA的研究进展,并对CLA的合成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CLA的高效合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共轭亚油酸在凝固型酸乳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脱脂乳中分别添加了含量为0.05%、0.10%、0.20%、0.30%、0.40%、0.50%的共轭亚油酸(CLA),发酵凝固后,通过测定添加不同含量的CLA的酸奶的特征指标,如酸度、黏度、保水力、口感等的变化,从而确定酸奶中CLA的最适合添加量。结果表明,CLA添加量为0.2%时,酸奶的产黏性特性、产酸特性、保水性以及口感风味较好。  相似文献   

16.
共轭亚油酸生理功能及其合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CLA)为亚油酸(LA)的异构体,具有抗癌、降脂、调节免疫、抗粥样硬化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共轭亚油酸(CLA)的生产大都是利用碱催化亚油酸异构而成,但其异构体繁多。利用微生物转化生产的共轭亚油酸(CLA),异构体较少,与天然食品中的CLA异构体组成相似,具有很好的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不同脂肪酸甲酯化方法对共轭亚油酸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因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气相色谱法是分析CLA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可以确定CLA的组成和含量。气相色谱法分析CIA先涉及脂肪酸的甲酯化,脂肪酸的甲酯化方法可分为3大类,酸催化、碱催化和三甲基硅重氮甲烷(TMS)法。一般游离型脂肪酸的甲酯化可采用酸催化或TMS法,而三甘油酯型的脂肪酸可采用酸催化或碱催化法。主要探讨3种甲酯化方法在不同结构的CLA气相色谱分析中的异同,通过薄层层析(TLC)和气相色谱(GC)测定,发现甲酯化过程中脂肪酸酯化的程度各不相同,CLA甲酯化后组成发生了异构化。结果表明,CLA经过酸催化法后得脂肪酸含量为73.34%,而TMS法为82.47%;酸催化法后反反CLA(tt-CLA)含量为24.66%。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Structured lipids containing medium‐chain fatty acids have interesting applications as reduced‐calorie fats; moreover,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isomers have shown interesting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ynthesize triacylglycerols (TAGs) containing capric acid in the sn‐1‐ and sn‐3‐ positions and CLA isomers in the sn‐2‐ position, using different commercial available lipases. RESULTS: The homogeneous CLA‐TAGs (Tri‐CLA) were chemically synthesized starting from glycerol and CLA isomers, 9‐cis,11‐trans and 10‐trans,12‐cis CLA. The acidolysis reactions of Tri‐CLA with capric acid were carried out at 55 °C for different times in hexane; after 96 h the acidolysis average yield was 65%. The best capric acid incorporation in total TAGs was obtained after 96 h with Lipozyme IM (56.6%). 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carried out on the obtained TAGs showed that both Novozyme 435 and anhydrous Lipozyme IM gave the best incorporation of capric acid in sn‐1(3)‐ positions (61.8%). However, anhydrous Lipozyme IM gave also the highest CLA percent content in sn‐2‐ position (73.2%). CONCLUSION: Anhydrous Lipozyme IM appears to be the more effective enzyme in acidolysis reactions to obtain structured TAGs containing CLA isomer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capric acid at external positions. Copyright © 200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