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酶协同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进行了多酶协同制备低异麦芽糖研究,考察了各种α-葡萄糖转苷酶的转苷反应能力,探讨了麦芽糖生成酶及其配合方式以及配合方式以及糖化转苷反应方式对低聚异麦芽糖生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制的低聚麦芽浆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总含量达40%,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与乳果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壳聚糖相关的酶及生产。乳果糖又称乳蔗糖,是在蔗糖分子的葡萄糖残基上接一个半乳糖残基构成的三糖,是在蔗糖、乳糖共存下,由节杆菌K-1乳糖苷酶的果糖基转移反应所生产的;异麦芽低聚糖是指含有异麦芽糖、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和泮糖等具有α~1,6键的分支低聚麦芽糖的混合物,异麦芽低聚糖是以淀粉为原料,经α-淀粉酶、β-淀粉酶或真菌α-淀粉酶的糖化作用生成麦芽糖后,在α-葡萄糖苷酶的转移反应下生成的;壳聚糖是甲壳动物和真菌细胞壁中的甲壳素(几丁质)经碱处理脱乙酰基而成的链状阳离子型多糖,壳寡糖是用壳聚糖酶水解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含低聚异麦芽糖的传统麦芽糖食品制备进行研究,分析传统麦芽糖制备过程中麦芽淀粉酶活性和糖化温度对糖化过程的影响,确定合适的糖化条件。结果表明,在糖化过程中添加适量α-葡萄糖苷酶,可将糖化液中的麦芽糖、葡萄糖、麦芽三糖总量由187.2 g/kg降至79.9 g/kg,同时生成总量为85.1 g/kg的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通过在传统麦芽糖制备过程中添加α-葡萄糖苷酶,催化糖化液中的麦芽糖、葡萄糖、麦芽三糖等转化成低聚异麦芽糖,能够提升传统麦芽糖食品的健康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真菌α-淀粉酶酶量、β-淀粉酶酶量、普鲁兰酶酶量、糖化转苷温度、糖化转苷pH、α-转移葡萄糖苷酶酶量6个因素为自变量,异麦芽糖、潘糖以及异麦芽三糖之和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木薯淀粉制备低聚异麦芽糖工艺中的糖化和转苷工艺.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模型预测以及响应面分析.优化后工艺:温度为41.9℃,pH 5.45,α-淀粉酶酶量为30.60 U/g(淀粉)、β-淀粉酶酶量为1.04U/g(淀粉)、普鲁兰酶酶量为1.10 U/g(淀粉)和α-转移葡萄糖苷酶酶量为0.48 U/g(淀粉).经试验验证,在此工艺条件下异麦芽糖、潘糖以及异麦芽三糖总和为0.417 2 g/g(淀粉),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48%.  相似文献   

5.
对多酶协同制备低聚异麦芽糖(IMOs)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建立了以玉米淀粉为底物,使用耐高温α-淀粉酶进行液化,以α-葡萄糖苷酶、普鲁兰酶和β-淀粉酶同时糖化转苷制备IMOs的基本工艺。通过优化液化程度、糖化转苷过程作用温度和p H、糖化阶段α-葡萄糖转苷酶、普鲁兰酶和β-淀粉酶的添加量,形成了快速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工艺。最优工艺如下:以25%(w/v)玉米淀粉为底物,液化还原糖含量(DE值)为20~30,糖化转苷温度为55℃,p H6.0,α-葡萄糖苷酶添加量为500~1000 U/g、普鲁兰酶添加量为0.9 U/g、β-淀粉酶添加量为500 U/g。结果表明:反应15 h可得到异麦芽二糖、异麦芽三糖和潘糖之和为49.09%的低聚异麦芽糖浆。本研究所建新工艺可以淀粉为原料快速高效制备IMOs,其有效组分明显高于现有生产工艺,制备周期也较现有生产工艺缩短70%以上,研究结果对现有IMOs生产技术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α-葡萄糖苷酶因其有水解糖苷键和转移糖基的功能,目前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备低聚异麦芽糖,同时该酶在合成有生物功能的糖-共轭复合物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不同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的特征和异源表达的研究进展,探讨了α-葡萄糖苷酶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工业合成途径和合成糖苷类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α-葡萄糖苷酶分子改造的发展方向,为获得符合特殊需求的糖苷合成酶突变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酵科技通讯》2006,35(3):45-45
淀粉在加酸高温水解或受酶的作用下,淀粉的颗粒结构被破坏,α-1,4糖苷键及α-1,6糖苷键被切断,分子量逐渐变小,首先分解为分子较小的糊精(蓝糊精、红糊精、无色糊精);接着分解成麦芽糖;最后生成葡萄糖。  相似文献   

8.
报告主要介绍了本研究团队在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和α-葡萄糖苷酶方面的研究工作.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能够酶解淀粉或淀粉类基质产生由D-吡喃型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一类环状低聚化合物,称为环糊精.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碎米的综合利用程度和低聚异麦芽糖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的含量,采用碎籼米淀粉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以低聚异麦芽糖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糖化转苷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籼米淀粉液化液DE值为12,α-葡萄糖转苷酶用量为1.0U/(g淀粉),糖化转苷p H5.0、糖化转苷温度55℃、糖化转苷时间36h,在此条件下,低聚异麦芽糖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的含量为(37.86±0.31)%,达到了中国发酵工业协会拟定的低聚异麦芽糖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A.carbonarious CCRC30414生产的α-葡萄糖苷酶,能够把麦芽糖或其他寡糖非还原端葡萄糖基转移到葡萄糖和其他含有葡萄糖基的寡糖分子上,被转移的葡萄糖基通常连结到6-OH位置。该酶以30%麦芽糖作底物,可得到50%以上的异麦芽寡糖。由A.carbonarious CCRC30414菌株产生α-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和部分酶学性质已作过报告。α-葡萄糖苷酶不仅能催化水解反应,同时也催  相似文献   

11.
制备淀粉糖常用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淀粉糖是淀粉深加工最重要产品之一;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生物大分子,在淀粉糖制备中生物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对制备淀粉糖常用的酶,如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普鲁兰酶、异淀粉酶、α-葡萄糖转苷酶、β-葡萄糖苷酶、环状糊精葡萄糖转移酶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α-转移葡萄糖苷酶粗酶液的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实验室制备的α-转移葡萄糖苷酶粗酶液进行酶反应,反应至一定时间后,生成较高含量的低聚异麦芽糖。该粗酶液的最适pH值为5.0,最适反应温度为55℃,不同金属离子对粗酶液酶活的影响不同。正交试验确定粗酶液的最佳反应pH值为5.15,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13.
对橡子粉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工艺过程进行优化,以期提高低聚异麦芽糖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的含量。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以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橡子粉的工艺条件。最佳的液化工艺条件为:以DE值13%为最佳液化指标,液化时间31 min、液化温度95℃、液化p H6.6、酶添加量13 U/g,结合生产实际最佳条件下的DE值为12.91%;继而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以普鲁兰酶、β-淀粉酶糖化橡子粉液化液的工艺条件,得到最佳的糖化工艺条件为:普鲁兰酶添加量25 U/g、β-淀粉酶添加量130 U/g、温度60℃、时间10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糖化转苷后的(IG2+P+IG3)含量为36.11%±0.17%;转苷工艺过程的α-葡萄糖转苷酶最佳添加量为1.5 U/g,最佳条件下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含量之和为36.27%±0.18%。  相似文献   

14.
对测定糖化酶中葡萄糖苷转移酶(转苷酶)酶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α-MG为底物,用knight-Alen法测定转苷酶催化α-MG分解产生的葡萄糖,计算得转苷酶酶活值。通过条件试验,找到了底物浓度、碱性铜试剂用量、加热时间、滴定剂浓度等的最佳范围。并测定了3×104,5×104,6×104μmol/min糖化酶粉剂和发酵液中的转苷酶活性,做了酶法、光度法与该方法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5.
低聚糖是由少数几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化合物。支链低聚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借助于酶的转移反应,生成由α—1,4糖苷键相连的低聚糖。即异麦芽低聚糖,系非发酵性的低聚糖。  相似文献   

16.
糖化型α-淀粉酶(BSA)作用于淀粉时与液化型α-淀粉酶(BLA)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随机切割α-1.4葡萄糖苷键,产生小分子糊精、低聚糖。BSA能水解低聚糖(G7-G4),且对G3有一定的分解力,主要产物为G2和G。其水解淀粉程度比BLA彻底,同一蓝值时产生的还原端比BLA多。BSA不能切割1.6-葡萄糖苷键,作用于支链淀粉时残留异麦芽糖苷麦芽糖BSA还有一定的分子间糖基转移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参照《QB 2525-2001食品添加剂α-葡萄糖转苷酶》中酶法测定的基本原理,采用α—MG为底物,通过血糖测定试剂盒分析转苷酶转化生成的葡萄糖,来测定转苷酶的酶活。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甘薯渣残留淀粉制备低聚异麦芽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薯淀粉生产副产物薯渣为原料,通过液化、糖化、转苷等工序将薯渣中残留淀粉转化为低聚异麦芽糖(IMO)。研究结果显示,液化DE值控制为20%左右有利于液化工艺控制及后续糖化、转苷反应;β-淀粉酶的添加可加快转苷反应进程且有利于提高IMO得率;糖化、转苷同时进行对IMO得率没有影响,且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转苷酶的添加量对IMO的最终得率和成分组成影响显著。添加300 U/gβ-淀粉酶和30 U/gα-葡萄糖转苷酶,60℃糖化转苷反应2 h左右,糖浆中IMO含量可达最高值。以新鲜薯渣为原料生产IMO时,在得率相同的条件下可减少一半的β-淀粉酶添加量。  相似文献   

19.
α-转移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α-转移葡萄糖苷酶是生产低聚异麦芽糖的关键酶。研究表明,需将该酶稀释到一定倍数,反应一定时间,可达到产物中含有较高的低聚异麦芽糖。该酶的最适pH为5.0,最适反应温度为65℃,不同金属离子对该酶酶活的影响不同。正交实验确定该酶的最佳反应pH为4.15,温度为60℃,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20.
异麦芽低聚糖双歧因子功能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α-葡萄糖苷酶转苷生产低聚异麦芽糖浆,经酵母发酵,降低了发酵糖的比例。提高了低聚糖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酵母接种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酵母种类和发酵时间,感官评价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所形成的低聚糖浆可作为功能性饮料的母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