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食用槟榔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通过对槟榔的传统制作工艺的研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研究工业化生产食用槟榔的生产工艺。系统地解决了槟榔去烟垢、苯并芘及槟榔碱的控制、炮制入味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采用煮、蒸、碱、酸、微波、酶和反复冷冻7种方法软化槟榔,以未软化的样品为对照,研究软化方法对食用槟榔的咀嚼性、碎渣性、槟榔碱含量、TPA(质构分析)测试、五针穿刺测试和味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蒸(88.1分)、碱(85.3分)和微波(83.2分)的咀嚼性得分最高;对照(84.7分)、煮(80.7分)和冷冻(78.8分)的碎渣性得分最高;对照(4.90%)、冷冻(4.49%)、碱(4.17%)和酸(4.14%)的槟榔碱含量较高;从TPA测试结果看,酶、微波、蒸和碱的软化效果最好;从五针穿刺测试结果看,微波、碱、酸、酶和蒸的软化效果最好;从味觉指标分析看,煮和蒸可以去酸、苦、涩,但是会降低鲜味,微波和冷冻对风味几乎没影响,碱可以去酸、增咸和增鲜,但是会带来苦和涩,酸会给槟榔带来酸和苦,酶对去酸和涩有轻微作用。综合来看,蒸、微波、酶和碱处理具有软化效果显著、对风味影响较小等特点,更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1.
12.
根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规定,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用槟榔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为其测定方法的探讨和检测报告的评估提供依据。不确定评估结果显示,回收率分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量、测量重复性分量这3项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为探讨槟榔果仁油理化性质和存贮稳定性,依据中国食用油标准探讨其理化指标,并通过测定过氧化值变化探讨光照、温度、氧气和抗氧化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果仁油提纯前后理化性质有所变化,提纯后槟榔果仁油碘值、水分含量等符合中国国标要求;利用超临界CO2提取的槟榔油提纯后折光指数为1.468 0,碘价为198gI2/100g,皂化价为194.3mgKOH/g,酸价为0.89mgKOH/g,过氧化值为0.50meq/kg,各项指标均符合食用油脂理化性质要求,油脂碘价与折光指数较高。光照、高温都对槟榔油的过氧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温度影响显著;同一时间和温度,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过氧化速度越快;试验表明常用的抗氧化剂能防止油脂在高温下发生氧化,其中TBHQ抗氧化效果最好,PG、BHT次之,BHA效果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