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葡萄籽油的提取及精炼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静  袁毅  刘利军 《食品科学》2011,32(10):40-43
为获得优质精油,以发酵后葡萄籽为原料,比较索式提取法、回流浸提法、超声提取法和微波法提取葡萄籽油的提取率,选择提取率最高的微波提取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毛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对毛油精炼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g/mL)、提取时间10min、提取温度70℃、微波功率700W;毛油精炼的最佳条件为碱浓度4.13mol/L、超碱量0.5%、精炼初温50℃。精炼后葡萄籽精油的各项指标均符合GB/T 1684-2006《化妆品检验规则》化妆品检验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高、低质量浓度呕吐毒素(DON)含量的玉米毛油为原料,以DON脱除率及残留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精炼方法对玉米油中DON的脱除效果,并与工厂实际生产效果进行对比。采用优化的脱除工艺条件,高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1 745.43μg/kg)和低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456.73μg/kg)在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高温蒸馏脱臭后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DON脱除效果。精炼方法中以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效果较好。对高质量浓度DON含量的玉米毛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的DON脱除率可分别达到88.94%和90.07%,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93.06μg/kg和173.29μg/kg。低质量浓度DON含量玉米毛油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率可分别达到59.54%和58.23%,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84.79μg/kg和190.79μg/kg。与工厂实际玉米油精炼脱除效果相比,本实验的DON脱除率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精炼工艺条件优化和技术改进提供了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亚麻荠籽压榨制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亚麻荠籽压榨制油及毛油精炼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其压榨制油工艺条件为:蒸炒温度110℃,蒸炒时间20 min,加水量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压榨2次,出油率较高(31.7%),饼中残油低(6.8%)。通过对精炼脱胶、碱炼脱酸、脱色、脱臭过程的考察,得到各个工段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以市售猪骨分离出的粗制骨油为原料,对粗制猪骨油的精制工艺进行研究。首先对其进行水化脱胶,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碱炼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碱液浓度5%,超碱量为油重的25%,碱炼初温50℃,碱炼终温75℃,最后对其进行脱色、脱臭、干燥。结果表明:经过精炼处理的猪骨油可以成为符合食品工业用的精制猪骨油。  相似文献   

5.
米糠混合油碱炼脱酸工艺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糠混合油碱炼脱酸工艺条件对提高碱炼得率和降低谷维素、甾醇等营养成分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酸值米糠毛油采用混合油碱炼脱酸比毛油碱炼脱酸在提高碱炼得率、降低谷维素和甾醇损失方面有显著优势;最佳的米糠混合油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碱炼温度55℃,总加碱量为理论加碱量加0.3%超量碱(占油质量),混合油浓度40%,碱液质量分数11.06%;在最佳条件下,米糠混合油碱炼得率71.62%,谷维素损失率63.22%,甾醇损失率43.76%,较米糠毛油碱炼脱酸的碱炼得率提高16.48个百分点,谷维素损失率降低30.56个百分点,甾醇损失率降低21.4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梾木毛油的精炼工艺,并对精炼梾木油清除DPPH.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磷酸添加量0.6%、80℃反应30 min,加碱量1.8%、70℃反应20 min条件下,梾木油磷含量从1 520 mg/kg降到12.45 mg/kg,酸值(KOH)从23 mg/g降到1.4 mg/g;脱胶脱酸油中加入5%的白土,100℃反应30 min,色泽从墨绿色降到Y11.6,R1.6,B0.2。梾木油在0~5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DPPH.清除率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质量浓度高于50 mg/mL时,对DPPH.清除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株木毛油的精炼工艺,并对精炼株木油清除DPPH·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磷酸添加量0.6%、80℃反应30 min,加碱量1.8%、70℃反应20 min条件下,株木油磷含量从1 520 mg/kg降到12.45 mg/kg,酸值(KOH)从23 mg/g降到1.4 mr/g;脱胶脱酸油中加入5%的白土,100 ℃反应30 min,色泽从墨绿色降到Y11.6,R1.6,B0.2.株木油在0~5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DPPH·清除率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质量浓度高于50 mg/mL时,对DPPH·清除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8.
以栀子毛油为原料,研究了栀子油精炼的碱炼脱酸工艺过程,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试验,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确定了适宜反应条件为:碱炼浓度为17%,超碱量为0.5%,碱炼时间35 min,碱炼温度73℃。采用上述脱酸条件,所得栀子油的酸价为0.15 mg NaOH/g,脱酸率为97.20%。  相似文献   

9.
磷脂酶C水解大豆油磷脂提高油脂精炼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毛油中磷脂含量约为2%,采用正己烷为溶剂,用磷脂酶C水解大豆毛油中的磷脂,生成甘油二酯,可以减少毛油的炼耗,提高精炼率。磷脂酶C水解大豆毛油中丙酮不溶物(AI)的速度和底物浓度、温度、搅拌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在毛油浓度高时,扩散成为限速步骤;最佳水解条件为:搅拌速度100 r/min,反应温度40℃,毛油浓度75%,酶的加入量0.02%,反应6 h丙酮不溶物的水解率为85.7%,毛油的精炼率提高3.08%。  相似文献   

10.
综合加权评分法优化山毛豆油脂脱酸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非洲山毛豆毛油为原材料,分别讨论超碱量、NaOH质量分数、碱炼温度和时间对山毛豆毛油脂脱酸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山毛豆毛油脂脱酸工艺进行优化,得到山毛豆油脂碱炼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超碱量0.27%,NaOH质量分数18.1%,温度61.4℃,时间39min。该条件下精炼率为87.14%,脱酸率为91.63%,POV值为6.45mmol/kg,综合评分为91.73,与模型预测值91.49相差0.26%,试验证明,响应面法对山毛豆油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是可行的,得到的脱酸条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棉籽油的稳定生产,提高棉籽油的品质,以混合油浓度、超量碱添加量、碱液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为试验因素,以棉籽油的含皂量、色泽(R值)和精炼得率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对棉籽混合油碱炼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棉籽混合油碱炼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混合油浓度85%,超量碱添加量0.8%,碱液质量分数12.69%(18°Bé),反应时间20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生产线上实际生产的棉籽油酸值(KOH)降到0.2 mg/g以下,过氧化值降到0.020 g/100 g,色泽(R值)可稳定控制在4.8以下,精炼得率为95.92%,优于小试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油茶籽油为原料,采用离子液体-盐离子双水相体系(ABS)对油中的微量蛋白进行提取,并考察离子液体和盐浓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茶油中微量蛋白提取的最佳组合浓度,并利用此方法进行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压榨与浸提油中蛋白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00 g/L的[Bmin]Cl+500 g/L的K2CO3为最佳的双水相体系萃取油中的微量蛋白,方法变异系数4.39%,加标回收率80.95±0.05%,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中的过滤、脱胶、碱炼、脱色工序均能显著性降低油中蛋白含量,其中过滤工序影响最大,蛋白含量减少76.03%,压榨与浸提成品油茶籽油中蛋白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实际商品鉴定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高酸值米糠毛油为原料,分别采用一次碱炼脱酸和两次碱炼脱酸工艺,以油脂碱炼得率、脱色率、谷维素损失率、甾醇损失率为考察指标,研究碱液浓度对碱炼效果的影响,并对两种碱炼脱酸工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次碱炼脱酸与一次碱炼脱酸相比,相同碱液浓度条件下,油脂碱炼得率平均提高4.89%,谷维素损失率平均降低5.87%,甾醇损失率在碱液浓度较低(12°Bè~20°Bè)时,两次碱炼甾醇损失率明显比一次碱炼低(平均低12.64%),但在碱液浓度超过24°Bè之后,两次碱炼的甾醇损失率比一次碱炼高,也即在高浓度碱液条件下,减少碱炼次数对减少甾醇损失是有利的。米糠毛油两次碱炼脱酸时,一道碱炼的碱液浓度为28°Bè,二道碱炼的碱液浓度为12°Bè时谷维素损失率最低,16°Bè时甾醇损失率最低,碱液浓度对碱炼得率和脱色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给油莎豆油精炼过程的品质控制提供支持,对2个不同品质的油莎豆原油样品进行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蒸馏脱臭,对精炼过程中油莎豆油质量指标,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原油品质和精炼过程对油莎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2个不同品质的油莎豆原油的酸价(KOH)有明显差异(分别为2.03、12.21 mg/g),但精炼后酸价(KOH)(分别为0.16、0.33 mg/g)和过氧化值(均为0.01 g/100 g)均显著优于LS/T 3259—2018《油莎豆油》中的指标要求;磷脂含量分别从6 874.10、312.29 mg/kg降至88.61、88.28 mg/kg,脱除率分别为98.71%和71.73%;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甘油酯组成中甘三酯含量有所增加(分别从98.46%、97.68%升高至98.74%、98.06%),但变化不显著;甾醇总量分别从220.21、253.44 mg/kg降至175.14、182.33 mg/kg;多酚含量分别从26.38、88.65 mg/kg降至8.45 mg/kg和未检出;维生素E总量分别从225.91、177.33 mg/kg降至180.01、13.09 mg/kg。品质不同的油莎豆原油经精炼后,质量指标都能达到行业要求,但酸价高的油莎豆原油精炼过程中有益伴随物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两种精炼工艺(常规精炼工艺和混合油精炼工艺)的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并将两种工艺生产的成品棉籽油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与常规精炼工艺相比,混合油精炼得到的成品棉籽油色泽R值低1.5~2.5,酸值(KOH)低0.08 mg/g,含皂量低0.015个百分点,皂脚含油低10~20个百分点,精炼得率提高2~6个百分点。混合油精炼工艺在新疆棉籽油生产加工中的应用具有精炼得率高、成品油色泽浅、动力消耗低、维护费用低等优势,解决了新疆棉籽高棉酚含量对棉籽油生产加工的不利影响,更适合于新疆棉籽油的加工。  相似文献   

16.
米糠毛油因含杂多,酸价高、色泽深,使得其精炼困难。以酸价(KOH) 25~26 mg/g、过氧化值5 mmol/kg、蜡含量3%~12%、磷含量280~300 mg/kg、糖脂含量6%~7%、固体脂含量7%~9%的米糠毛油为例,采取先酸后碱脱胶、预复脱色、脱蜡、物理脱酸脱臭、脱脂的精炼工艺,可得到一级米糠油,且成品液体油得率为61. 6%,反式酸含量为0. 9%,货架期大于等于14个月。  相似文献   

17.
以冷榨的胭脂萝卜籽毛油为原料,分别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与加热真空脱臭等过程精炼效果的影响,并对油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化脱胶的条件为温度75℃、磷酸添加量0.4%、加水量5%,脱胶率为90.1%;碱炼脱酸的参数为碱炼初温40℃、碱液浓度16 °Bé、超碱量0.3%,脱酸率为93.7%;活性白土为脱色吸附剂,在添加量0.3%、温度80℃、时间50 min时,脱色率为83.5%;在170℃下加热真空脱臭1.5 h得到无气味的精炼油;精炼油的折光指数1.468±0.001、碘值(98.5±0.6)g/100 g、酸值0.28 mg KOH·g-1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二级菜籽油和萝卜籽油标准。  相似文献   

18.
王志荣 《中国油脂》2020,45(11):138-140
稻米油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米糠极易酸败造成稻米毛油酸价高、精炼难和得率低,制约了稻米油产业发展。高效去除稻米油中杂质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谷维素、植物甾醇等营养成分,是稻米油精炼加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稻米油加工一般采用碱炼脱酸工艺,近年来稻米油超级脱胶物理精炼、酶法脱胶物理精炼等技术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对稻米油精炼的传统化学精炼工艺和现代物理精炼工艺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稻米油的精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龙  邓泽元  胡蒋宁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2015,36(23):111-115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化值最高,达5.81 meq/kg,脱臭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2.22 meq/kg,整个过程过氧化值降低率为61.79%。从毛茶油到精炼油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毛茶油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分别为54.698 5 μg/g、251.337 0、136.680 0 mg/kg,而脱臭油含量分别为25.134 1 μg/g、101.301 0、89.140 0 mg/kg。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0.188%,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比例分别增加0.029%和0.089%。精炼可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使油茶籽油达到食用油国家标准,但同时也造成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损失。因此应该提倡适度精炼以达到安全与营养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以粗鳀鱼油为原料,以全氧化值为考察指标,在充氮或高真空条件下,探究碱炼工艺对鳀鱼油中氧化产物的脱除效果。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超量碱、碱液浓度、温度、时间四种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鱼油中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碱炼条件为超量碱0.45%、碱液浓度3.65%、温度65 ℃、反应时间40 min,该条件下全氧化值(Totox value,TV)从123.48降低到59.35,酸价降低从2.1627 mgKOH/g到0.8843 mgKOH/g。Fe和As的脱除率分别为73.70%、97.04%。因此该碱炼工艺条件对鱼油氧化产物及重金属具有良好脱除效果,为鱼油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