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粗产品的萃取提纯及萃取剂的再生。考察了不同萃取剂对粗产品的萃取提纯,结果表明,萃取剂HYT能够显著降低产品中的主要杂质环氧氯丙烷和1,3-二氯-2-丙醇的含量,萃取后两种杂质含量分别为14.8和25.0 mg/kg。研究了温度、碱的种类、碱的浓度及反应时间对萃取剂HYT再生反应的影响,确立了再生反应最适宜条件,即:在120℃下,用质量分数为6.5%的NaOH溶液将回收萃取剂皂化反应3 h。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过程中副产醋酸甲酯提纯的主要方法,并对变压精馏提纯方法、盐效分离方法和萃取精馏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选取醋酸为萃取剂的萃取精馏技术,避免了萃取剂的回收,具有醋酸甲酯收率高、产品纯度高、工艺简单和能耗低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全氟正丙基乙烯基醚(以下简称"PPVE")萃取提纯方法。使用了多种萃取剂对含有CF3CF2CF2OCFHCF3(以下简称"含氢醚")的PPVE进行了萃取性能的比较,通过选择性系数对比,确认无水乙醇为最优萃取剂。并使用无水乙醇对含有含氢醚的PPVE进行了多级提纯,使PPVE的含量达到99.0%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萃取和反萃技术从乳酸铵发酵液中提纯乳酸,研究了在发酵液复杂成分条件下乳酸的萃取工艺,优化了萃取和反萃的工艺条件,实现了复杂体系条件下乳酸的提纯.重点研究了发酵液酸化过滤、萃取反萃温度、萃取剂饱和容量及分配比、级数确定、脱油、脱色、浓缩及水洗等工艺.探讨了络合萃取法的优点,萃取技术提纯乳酸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有机溶剂萃取法提纯是低含量提纯常用的方法。本文实验选择了爬山虎茎秆粗提物中萃取白藜芦醇的萃取剂为乙醚和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优于乙醚;乙酸乙酯萃取最佳参数为9.658g/kg白藜芦醇浸提物0.5g,1 m L95%乙醇,2 m L水,4 m L,萃取物纯度最高为28.86g/kg。  相似文献   

6.
张瑞琪  姜斌  任海伦  张吕鸿 《化工进展》2016,35(11):3465-3469
针对混合C9芳烃原料中沸点接近、分离困难的连三甲苯-茚满物系,以环丁砜为萃取剂进行了萃取精馏分离提纯实验,并采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萃取精馏工艺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萃取精馏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相对偏差小于5%。结合萃取精馏实验和流程模拟考察了萃取精馏塔的理论塔板数、溶剂比(萃取剂与原料的质量比)、回流比以及原料和萃取剂的进料位置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环丁砜萃取精馏提纯连三甲苯较适宜的工艺条件是:萃取精馏塔的理论塔板数为60~65、溶剂比为5~7、回流比为3~4、原料的进料位置为第34~36块板、萃取剂的进料位置为第8~10块板,在此条件下,塔顶可获得高纯度的连三甲苯产品,其质量分数可达99%以上,回收率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7.
建立精制四氢呋喃和提纯乙醇的方法,采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萃取精馏精制四氢呋喃和连续精馏提纯乙醇的工艺进行模拟计算,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萃取剂,考察相关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如塔板数、回流比、溶剂比、原料进料位置、萃取剂进料位置、塔顶出料比等,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最佳操作参数。在优化条件下,萃取精馏塔塔顶馏分中四氢呋喃含量达到99.61%,连续精馏塔塔顶乙醇含量为90.24%、收率为99.99%。  相似文献   

8.
王建辉 《河北化工》2006,29(2):22-23
在介绍甜菜碱市场现状,发展前景及传统生产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萃取结晶法生产甜菜碱的原理、特点、萃取剂的选择等,证明萃取结晶法提纯甜菜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从溶液中萃取镁的研究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胺类萃取剂、中性萃取剂、螯合萃取剂以及酸性萃取剂萃取镁的过程和萃取基本原理,溶剂萃取镁的技术主要用在物质的分离提纯中除去镁杂质、废水净化处理、资源化回收镁等。总结了溶剂萃取镁的研究应用现状,以及溶剂萃取镁在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萃取镁的研究新方向作了简要介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萃取色层技术分离提纯稀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萃取技术分离难以分离得到高纯单一重稀土,尚需萃取色层技术.本综述简要介绍了萃取色层分离技术要点,对国内外萃取色层技术分离提纯稀土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提出了萃取色层技术分离提纯稀土所面对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展望.迄今用于稀土元素分离的萃淋树脂所含的萃取剂主要为酸性含磷萃取剂,包括P507,P204,5709等,制约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淋洗酸浓度过高、且需采用梯度淋洗.Cyanex272萃淋树脂是分离稀土的发展方向.结论指出,应加强萃淋树脂对金属萃取饱和容量的提高、减少萃取剂损失及加强传质数学模型等基础课题的研究,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预计萃淋树脂技术将会在稀土元素的分离中得到实际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从牡蛎壳中提取生物糖蛋白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德胜  林得鹏 《广州化工》2009,37(9):143-144
研究了从牡蛎壳中直接提取生物糖蛋白的工艺条件。本工艺过程中主要从盐酸酸度、盐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超声波辐射、中和液pH值、乙醇用量这几个因素出发,探讨提取糖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从牡蛎壳中直接提取糖蛋白的工艺条件为:盐酸酸度为pH等于0.5、盐酸用量500m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60min、不使用超声波辐射、中和液pH值10.9、乙醇用量600mL。  相似文献   

12.
磷酸生产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磷酸的用途和磷酸生产的工艺路线,着重介绍了湿法磷酸工艺中的盐酸法及溶剂萃取净化磷酸技术的开发状况,并就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的生产方法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磷矿日益贫化。地区分布不平衡。能源紧缺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作者认为溶剂萃取盐酸法工艺是今后磷酸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超净高纯盐酸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一种电子纯盐酸的制备方法 ,包括氯化氢的蒸发、气体净化、高纯水吸收以及最终提纯等步骤 ,并对按此工艺生产的盐酸产品采用ICP MS和离子交换色谱进行了分析 ,实验证明此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工业盐酸中Fe、Cu、Pb、As等杂质离子。  相似文献   

14.
盐酸法湿法磷酸路线相比硫酸法具有环保和低品位矿适应性优势。综述了溶剂萃取法净化盐酸法湿法磷酸的典型IMI流程、进展与现状和常用溶剂的优缺点;评述了盐酸法路线的固有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建议。IMI流程的步骤为酸解、溶剂萃取、浓缩、萃取剂回收。溶剂萃取是净化的核心步骤,常用萃取剂有正丁醇和/或异戊醇、磷酸三丁酯等。磷酸三丁酯相较低碳醇具有对磷酸萃取能力强、选择性高、溶解度小等优点。盐酸法路线有净化磷酸浓度低及盐酸、氯化钙废液利用困难和设备防腐要求高的固有弊端,虽可采用如微化工精确控制等手段,但仍无法完全克服。经分析认为盐酸法路线在特定地理区域或特定时代背景下,才有可能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5.
美人蕉花红色素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中强 《应用化工》2005,34(1):54-55,62
报道了提取美人蕉花红色素的最佳条件和工艺流程。最佳提取条件是:以体积分数为0.1%盐酸+60%的乙醇 水溶液作提取剂,温度为70℃,时间为3h,原料与提取剂配比为1g∶8mL。  相似文献   

16.
王君  王钰  刘晓宇  佟键  张鹏  张扬  李红 《化学试剂》2005,27(2):105-106
通过增大乙二胺的加入量,改变原料的加入顺序和采用浓盐酸提取的方法,对乙二胺-乙酸的合成做了改进。该方法简化了合成步骤,并使产率达到了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土壤腐殖酸的提取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中提取腐殖酸样品,并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对提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氮气保护、纯化也做了探索。结果表明有无氮气保护对最终产物无明显影响;HF-HCl混酸能降低样品灰份;本腐殖酸含有的芳香结构较多,属大分子量低腐殖化的腐殖质级分  相似文献   

18.
陈新  周宏  施梅 《化工时刊》2012,26(9):9-12
以野生龙葵浆果为原料,优化其花青素的最佳微波提取工艺:盐酸水溶液与物料的最佳液固比为17.5∶1,盐酸浓度为0.75%,微波辐射功率为700 W,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6 min;并用pH值示差法测定龙葵浆果中花青素含量为1.806±0.016 mg/g。  相似文献   

19.
知母总皂苷元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母总皂苷元由知母经提取和水解而得,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提取知母皂苷元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料液比为1∶4,每次提取的时间为40min的条件下,知母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是:粉碎原料过45目筛,用浓度75%乙醇溶液在80℃下回流提取3次;知母总皂苷的最佳水解工艺为:加入总皂苷提取液体积2倍量的1.5mol/L盐酸,在120℃条件下水解2h。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ies of acid purification and base purification via bipolar electrodialysis are presented. The process of acid recovery involved spent solutions of acid (HCl or H2SO4) and iron salt obtained in the course of conventional electrodialysis. Bipolar electrodialysis yielded an acid solution concentrated 51-fold (in the case of hydrochloric acid) and 63-fold (in the case of sulphuric acid) as compared to the feeding solution for conventional electrodialysis. The solution of the recovered acid was only slightly contaminated with iron salt (0.12 and 0.13%). The process of base purification yielded an NaOH solution concentrated nine-fold as compared to the feeding solution for the bipolar electrodialysis process. 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recovered base varied from 1.75 to 2.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