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医院发展朝着大型化和综合化形式迈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交通问题。本文就医院外部集散空间布局形式进行研究并改进,以缓解大型医院外部的交通拥堵混乱问题。通过分析大型医院外部空间的使用需求,重新界定了医院交通集散空间的范围与功能;结合其空间流线需求与建筑广场、城市道路设计理论,分析了医院集散空间的交通特征与规划要点;最后提出了各功能区布局原则,并从医院内外临时停车、交通设施布置、道路功能划分等方面阐明了医院交通集散空间的规划方法。针对不同形式医院的布局,分别设置了复合立体型、平面广场型和用地紧缺性三种形式,为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华胜 《工程研究》2009,1(2):101-102
贵刊的办刊宗旨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工程,一个是跨学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针对一些复杂性重大决策问题,尤其是重大工程决策问题,就提出要重视研究软科学,也就是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由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复杂性问题和现象,探讨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此意义上讲,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研究中必然涉及软科学。  相似文献   

3.
《工程研究》2009,(1):F0003-F0003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其办刊宗旨是,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致力于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前瞻性地研究和传播关于工程科技以及工程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进展,探讨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吴钰 《工程研究》2009,1(2):109-110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的命题。我个人认为,如果将“工程”理解成为某类学科的总称,那么讨论跨学科问题是无意义的。但是如果将其理解为具体的基建项目,则尽管项目建成后所面对的生产、应用或研究领域是特定的,但就项目立项审批、组织建设、竣工评价、使用营运等各环节来讲,所涉及的领域一定是跨学科的。而且越是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建设期长、投资量大的工程,  相似文献   

5.
正自创刊以来,《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jes.ucas.ac.cn)曾多次组织专刊/专栏,聚焦于"共和国经典工程"、"海洋经略"、"绿色化工"、"系统工程与国家安全"、"智能交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主题进行专门研讨,集思广益,融合多学科视域,促进和深化对有关主题的战略、政策、管理、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广泛影响。众所周知,农业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兴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本刊的副标题,也是本刊所孜孜以求的工程研究的特色。在当今大科学时代,重大工程建设既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大规模干预,也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决策和文化结构等密切相关,必然在不同层面为学界所关注,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本刊所倡导的,正是这种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理论聚焦和碰撞,既包括在不同工程领域的专家之间,也包括工程专家与技术专家和科学家之间,更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以期共同增进对于工程的透视、理解与把握。关于本刊的研究宗旨和方向,在本刊的创刊号上,一批专家曾以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相对而言,这一批专家大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本刊近期专门邀请了一批来自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同样以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座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字,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能把这种对于工程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趣广泛传播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柴跃廷 《工程研究》2009,(2):99-100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本刊的副标题,也是本刊所孜孜以求的工程研究的特色。在当今大科学时代,重大工程建设既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大规模干预,也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决策和文化结构等密切相关,必然在不同层面为学界所关注,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本刊所倡导的,正是这种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理论聚焦和碰撞,既包括在不同工程领域的专家之间,也包括工程专家与技术专家和科学家之间,更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以期共同增进对于工程的透视、理解与把握。关于本刊的研究宗旨和方向,在本刊的创刊号上,一批专家曾以“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相对而言,这一批专家大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本刊近期专门邀请了一批来自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同样以“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座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字,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能把这种对于工程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趣广泛传播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其办刊宗旨是,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设计:英国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华 《工程研究》2011,3(1):19-25
以跨学科方式研究复杂性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在英国已经逐渐成为趋势.在过去十五年里,英国工程和物质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通过EQUAL计划资助了30多个研究项目(包括5个大型多学科联盟项目).这些研究创建了宽阔的知识基础并产生了许多政策、设计实践和技术原型.本文给出了EQUAL项目的一个整体概述:从早期的特定学科...  相似文献   

10.
李伯聪 《工程研究》2009,1(3):237-248
工程活动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企业是现代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工程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创造“广义价值”的主体。本丈着重从工程哲学和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大庆油田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石油产品具有“双重属性”的角度分析了大庆油田的“企业责任”问题;从工程哲学、管理科学、伦理学、创新研究的视角,对大庆的管理经验、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百年油田”目标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辨析了外科学与内科学、外科技术与外科手术之间的关系。尽管外科学包括外科基础理论和外科技能两大部分,但外科技术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一台复杂的外科手术可以被视为一项由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的工程项目。外科技术革新往往源于外科学理论发展、手术方式的临床总结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三大外科辅助技术诠释了"医乃仁术"的精神实质,保证了生命安全,提高了广大患者的健康福祉。革新性外科手术要有可接受的风险-受益比,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接受伦理审查。  相似文献   

12.
邓波 《工程研究》2011,3(2):132-148
本文首先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城市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跨学科工程研究的视野,对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大虹桥”战略产生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历史的必然性,由此深入讨论了“大虹桥”战略的实施对于当前及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简称《工程研究》)杂志(邮发代号80-941)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期刊,是我国"跨学科工程研究"领域的第一份理论性、综合性杂志。  相似文献   

14.
宋刚  王续琨 《工程研究》2014,(4):425-433
工程史在中国已经出现分立发展的良好势头,正在成为学科之林破土而出的一株“新苗”.技术史和包含着技术史的科学技术史,以及由工程史和技术史综合而成的工程技术史,都是与工程史有着极密切关系的亲缘学科.同样以工程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工程哲学,是工程史的并立同源学科,三者在基本内容、核心课题方面有相对明晰的区分,不能相互替代.构想中的工程史学科结构,将正在萌生和有待创建的分支学科归并为基础工程史、综合工程史、部门类别工程史、工程社会活动史、专项工程制度史、专项工程成就史等几个学科群组.  相似文献   

15.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本刊开设工程前沿、工程战略、工程创新、工程评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哲学、  相似文献   

16.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本刊开设工程前沿、工程战略、工程创新、工程管理、工程评论、工程哲学、工程史、  相似文献   

17.
《工程研究》2013,(4):461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本刊开设"工程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工程评论"、"工程哲学"、"工程教育"、"工程社会学"、"工程史"、"学术动态"等栏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笔谈、书评,并将利用少量篇幅发布有关工程研究的学术信息。欢迎学术界同仁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8.
<正>2023年1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研究》)编辑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低温科学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创新”的低温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专家、学者和嘉宾参加了研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启动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总数超过10000个台站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这将显著提升国家防震减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建设中的国家烈预工程与现有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国家烈预工程将在地球科学研究、地震速报与地震应急处置、地震预测预报等方面为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烈预工程建设中已显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包括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烈度仪数据的可用性、观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以及跨学科数据共享服务等。此外,为做好国家烈预工程建成后的运行和服务工作,需要从地震观测学科角度开展大型观测台网的运行模式研究,以进一步优化测震台站布局;同时,需要开展地震预警关键技术和检测系统等实用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编辑部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与社会中心于2011年6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城市化:问题与对策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与会者就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本刊将在2011年第3期的城市化:问题与对策专刊以及后续刊期上陆续刊载此专题的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