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建筑废弃物产量大、回收利用率低。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论建立模型,分析了政府干预与不干预两种情境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中施工企业与建材生产企业的决策演化过程及稳定策略,并甄别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因素。结果表明:政府不干预时,施工企业与建材生产企业能否开展合作取决于双方能否从废弃物资源化中获利。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后,比如对开展资源化利用的一方进行补贴或对未实施资源化利用的一方进行惩罚,双方会逐渐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展开合作,但合作的力度对政府干预政策的依赖较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铁路绿色施工的不断推广,择优选取绿色施工企业已成为招标人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改进传统评标方法,将重新确定绿色施工评标流程,建立合理的铁路绿色施工评标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AHP-灰色聚类法评标模型。为尽可能使评价指标满足定量化分析要求,同时考虑到人体思维最大可分辨能力,将各指标划分为优、良、中、合格、较差、差6个灰类级别并分别赋值,形成评价指标等级值化向量。然后,通过评标专家对投标书中各指标评定的优劣等级结果与其等级值化向量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各投标书综合得分,确定最终优劣排序,为业主选取最优中标人。最后,运用此评判模型对中川铁路项目投标书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绿色施工项目评标中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特殊性,相比于传统建筑施工,更易发生施工工作之间的时空冲突。结合建筑项目施工工作时空冲突研究以及进度管理需求,以施工进度、安全管理要求为总体目标,以时空冲突程度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冲突优化模型,并提出冲突工作开始时间与完成时间的调整方法。针对问题需求,使用差分粒子群算法(DEPSO)求解模型,以某项目为例,进一步验证冲突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并使用蒙特卡洛方法仿真模拟分析时空冲突的优化效果。实验证明,该模型可有效减小时空冲突,优化比例维持在45%,相较传统解决时空冲突方法,能够合理保障工期,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提供更优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隧道安全施工,保证路桥的安全运营,提出基于因子分析和可拓理论方法的桥梁桥墩稳定性评价模型。首先,从岩层变形量、墩身坚固性和隧道影响三个方面,选取影响桥墩稳定性的10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其次,结合葵坝隧道下穿盐坝高速路桥的12个桥墩工程实际,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对所得指标决策矩阵进行处理,构造指标的综合评价函数,确定需要重点排查治理的指标以及排序。最后,再结合可拓学的理论,得出各桥墩关于不同稳定性等级的多指标综合关联度,进一步判断出该12个隧道下穿桥墩的综合稳定性等级。结论:12个桥墩中,除有1个桥墩处于不稳定等级外,其余都处于稳定等级。该评价结果与文献中桥墩稳定性未确知测度评价结果一致,可为桥墩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旭升  石朝锋  文柳 《工程研究》2013,5(3):302-308
简要对比了模糊数学、概率统计和灰色系统理论所描述的不确定性信息类型和适用范围,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以区间灰数描述项目各工作持续时间范围的不确定性,并以灰工作的简化形式构建了工作持续时间为区间灰数的灰工作网络计划模型。在重新定义关键路径的基础上,针对灰工作网络计划图的特点,确定了基于核与灰度的灰工作运算法则,并给出了灰工作的排序规则,引入灰工作大小的排序。在计算过程中针对灰区间不合理的部分——各节点时间参数的灰区间进行了修正,减弱了灰度过分放大的不利影响。最后,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能够提供项目完工工期区间范围及计划工期内的完工概率,且不受工作个数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城市客运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物联网(IOT)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城市客运行业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针对当前城市客运行业监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从准确性、全面性、稳定性、协调性、经济性五个方面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效果,论文给出了典型物联网技术路线的基本思想、优缺点和应用局限性。分析结果显示:物联网技术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客运行业监管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业务需求分析和典型物联网技术路线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客运行业监管相融合,最后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客运行业监管信息平台体系架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键合点对换能系统的相互作用为考虑的出发点,建立了有时变阻尼项的动力学模型来反映键合过程。通过Matlab数值仿真研究此模型的特性,并与实测数据对照,发现模型中加载项和粘性项的变化,可对应实际键合的特定阶段,由此证实该模型能够较合理地解释键合过程的强度形成规律,同时有助于对键合机理的研究和对工艺的监测与优化。  相似文献   

8.
未来交通环境下,大规模的智能电动车辆将与城市智能交通网和智能配电网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本文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车-网-路"智能交互系统模型。该模型包括城市中压配电网模型、道路交通网模型和以快速充电方式充电的大规模智能纯电动汽车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提出了具有实时电网和交通信息反馈的智能电动车辆最优充电路径规划方法。最后,通过MATLAB和MATPOWER联合仿真系统对该规划方法进行了仿真评价。仿真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最优充电路径规划方法,相比目前广泛采用的最近充电路径规划策略,将能有效降低大规模智能电动车辆快速充电对道路交通网和中压配电网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珏  何运新 《工程研究》2022,(5):423-431
以建筑施工安全系统的触电事故为例,以脆弱性理论为基础,将从2013—2020年期间发生的202起触电事故中提取出25个事故致因按照暴露因素和自身应对能力因素和二因素各自的人、机械、环境、管理归类为2类4种脆弱性因素。基于N-K模型计算各脆弱性因素耦合度,发现建筑施工安全系统中的脆弱性因素耦合度越大,触电事故发生的概率越大;当人、机械、环境、管理因素完全耦合时,建筑施工安全系统脆弱性最大。这个结论对提高建筑施工过程中用电安全管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揭示了城市型钢铁企业发展历程,建设性地提出了城市型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深刻解读了样板企业新世纪以来的节能减排历程。在环保搬迁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样板企业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厂区环境治理和流程再造,通过开发界面技术及能效对标以深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技术,普及CDQ、TRT、高炉和转炉干法除尘、烧结矿余热发电、煤气综合利用和发电等各种节能技术及强化各级除尘、烧结脱硫等环保技术。同时,发挥社会功能,建设了城市中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日处理能力15万t,并形成了节能、生产、设备和环保协同控制的管理模式。与2000年相比,企业自发电比例提高了373%,吨钢新水消耗降低68.4%,吨钢颗粒物排放量降低89.9%,吨钢SO_2排放量降低87.6%,厂区绿化率从21%提高到50%,厂区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样板企业制定了长期目标,今后将致力于在为城市供热、消纳城市废弃物等方面进行探索,建设清洁、循环、低碳、绿色的城市型钢铁企业。其发展历程为城市型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模式范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与分散处理相比较,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信息通信任务,在能效上已有巨大的提高。但大数据中心包括数以千万记的服务器,其能源消耗量甚至可以超过一座小型城镇。巨大的能源消耗、成吨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数据中心在能效与减排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建立绿色高效的大数据中心势在必行。本文给出一个面向大数据的绿色IT框架,重点研究了能效分类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度量模型的能效分类机制。根据工作量和能源消耗情况对设备和服务进行分类,无缝地划分为不同的资源池,将电力使用效率、数据中心工作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等综合计算衡量,制定可以实现并遵循的能效标准,使绘制大数据中心的碳足迹成为可能,并提供服务能效评估方案。  相似文献   

12.
铁路工程居于"自然–工程–社会"这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巨系统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成对铁路工程认知的升华,集成为具有深刻哲学属性的铁路工程知识,对铁路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铁路工程发展历程描述铁路工程知识演化的过程,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架构,构建以铁路工程通用知识为基础、以铁路工程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并辅以案例论证。其中铁路工程通用知识包括铁路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工程管理知识三种类型;铁路工程专业知识包括工程决策知识、设计知识、实施知识、验收知识、运维知识与评估知识等六类。前瞻铁路工程知识变化与创新,强调铁路工程知识的科学运用,建设绿色智能铁路工程,乃铁路工程知识论研究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研究房屋框架结构的内场爆破应用LS-DYNA软件的程式和方法,对四层房屋框架结构在不同炸药量作用下的爆破进行仿真模拟,爆破模型采用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在前处理软件hypermesh14.0中建立有限元模型,调用ansys apdl product launch的DYNA求解器进行求解分析,研究不同炸药量作用下房屋框架结构的位移、等效应力的响应过程,以及不同炸药量下房屋框架结构各层的加速度、速度的动力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距离炸药最近的部位在爆破瞬间容易直接被炸失效;房屋框架结构主要的损坏作用来自于与炸药的直接接触面;当炸药量较大时,房屋框架所产生的较大加速度响应导致房屋框架立柱失效。  相似文献   

14.
智慧主动型交通控制系统及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于交通信息采集内容及方式、控制实现手段和优化模型性能等因素,传统交通控制系统难以满足实际的交通控制需求。大数据和车联网及车路协同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为提升交通控制系统的控制基础与条件、系统适应能力和响应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数据和计算技术等变革对交通系统运行环境、交通控制对象特征和通信与实现手段的影响;进而面向多模式交通流,提出了以更安全、更快速、更绿色、更人性化等为基本特征的下一代智慧主动型交通控制系统及其逻辑架构与物理架构。系统原型测试表明,快速发展的信息通信等技术及基于此的下一代交通控制系统具有出色的潜在性能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套管下入对井眼曲率的限制,从套管弯曲截面真实的轴向力出发对弯曲段套管进行受力分析井眼曲率的选择对定向井轨道设计至为关键,其大小受制于多种条件;基于API计算最大井眼曲率传统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其适用范围及不足;对其他学者的相关计算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为了提高适用性与准确性,从弯曲段套管真实受力出发,基于有效应力得出了适用于各种拉力条件下的套管下入所允许的最大井眼曲率的计算模型。并对套管下入过程中的各种工况进行分析,且分析结果认为上提套管为最危险工况,此时的最大井眼曲率为某一弯曲井段保证套管安全下入的最大井眼曲率。得出了可适用于任何拉力条件下的新的最大井眼曲率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的变形失稳及其围岩控制问题,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建立了底板巷道围岩应力的简化计算模型,深入分析了底板巷道围岩应力的采动响应规律及其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在采动邻域内,底板巷道的围岩应力响应十分敏感,大主应力动压系数呈持续增大的趋势,是围岩产生变形的主要阶段;底板巷道水平应力的采动响应值远高于垂直应力,因而容易造成围岩两帮高偏应力部位严重变形,致使顶板载荷支撑结构的破坏,进而引起顶板的垮冒灾害及巷道的整体失稳。现场支护工程实践表明,提出的锚网注+卸压锚索+底板锚索复合控制技术对于底板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7.
狄增如  樊瑛 《工程研究》2015,(2):182-187
当前的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背景下,社会治理生态具有"复杂性",需要从思维范式、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方面创新社会治理。本文基于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视角,分别从宏观制度设计及转型途径、多主体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的微观层次、基层社区管理中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组织与模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各自层面关注的问题及可能的研究途径,以期探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框架与结构体系。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加深对多元主体行为的认识是建立新型社会治理组织与模式的基础;在宏观层面,建立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壮大的正反馈机制,是驱动社会治理走向新模式的关键;而在基层社区层次,则需要建立维持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稳定和适应性运行的负反馈机制,关注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互动模式,特别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综合集成方法的互动、协调与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在运维阶段涉及大量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这些后期维护与检修十分繁琐,经过长期训练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并且维护成本高、效率低。为降低设备现场维修的难度和提高维护效率质量,本研究在增强现实(AR)系统的基础上集成运用Qt和MySQL技术,开发设计了基于AR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进行相关的实验,提出设备信息查询和运用AR实时指导设备维修这两个模块。深入研究了各模块所需要的模型和设备维护管理资料信息,分析了AR在设备设施管理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应用模块系统的总体架构和界面,并详细阐述了实现流程。最后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并分析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结构变化、信息化等角度分析公共交通协调调度的必要性;从多方式运营组织角度阐述城市公共交通协调调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剖析目前我国公共交通单一交通方式下的运营组织协调调度存在的问题;从数据挖掘、协调调度模型与策略、调度决策支持等方面给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公共交通协调调度的发展趋势,研究针对多源公共交通数据进行多主题、多维度的数据挖掘并建立相适应的多方式运营组织调度模型与策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完善公共交通数据资源库、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方向,探索基于云服务模式的公共交通智能调度模式,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动态、精细化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技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气象事业的发展又与气象科技密切相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对于准确判断科技创新成效,提高政府科技决策水平和科研单位创新组织效率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气象科技创新现状,根据2015年气象统计数据,采用专家评分等方式建立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准确认识全国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提供了视角,并提出加强基础研发经费投入、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开放与合作、建立地区间互动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大型科技计划带动科技创新和知识溢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