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食品检测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备受关注,特别是简便、灵敏、准确的食品检测手段和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简述了食品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检测方法,在阐述基于模拟酶纳米材料和纳米粒子的两类比色分析传感器构建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两类纳米材料比色分析传感器在食品添加剂和生物毒素、化学毒素等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特别对金属离子、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等化学毒素的检测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基于纳米材料比色分析传感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纳米比色分析传感器可通过溶液颜色变化直观地检测食品中的各类物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速和易微型化等优点,未来该类传感器应加强与生物复合材料的结合,在实现检测快速化、精准化的同时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钟萍 《广东化工》2013,(14):165-166
纳米晶是纳米尺寸的微小发光粒子,作为新型的生物标记试剂,它在食品分析检测中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快速方便的特点。文章简述了纳米晶的基本特性,重点阐述纳米晶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阿仑膦酸修饰的金纳米粒子(ALD-Au NPs)作为一种简单的比色传感器对铀(Ⅵ)进行检测。基于磷酸根对铀酰离子的螯合作用,ALD-Au NPs可与铀酰离子形成金属螯合物,诱导ALD-Au NPs聚集,致使溶液由酒红色转变为蓝色,该变化可直接通过肉眼识别,从而建立起一种简单快速且适用于现场实时检测UO_2~(2+)的可视化比色检测方法。在最优的pH、TEOS加入量、底物浓度和显色时间等条件下,其他金属离子对该比色系统无干扰。当铀酰离子浓度在1.10-2.20μmol·L-1范围内,该浓度与吸光度比值(A_(680)/A_(518))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Y=1.2188X-1.2749(R~2=0.9627))。其最低检测限为2.02×10~(-9)mol/L。  相似文献   

4.
李向华  黄胜堂 《广州化工》2010,38(12):20-21
基于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的比色检测,因其具有简便、高效、经济的特点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此检测方法基于颜色的改变和纳米粒子的团聚来检测不同的分析底物。本文综述了银纳米粒子作为比色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比色适配体传感器,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智能手机实现了对牛奶中氨苄西林快速、灵敏的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两种信号输出方式(吸光度和RGB信号)的线性范围分别20 nmol/L~10μmol/L和50 nmol/L~10μmol/L,检测限分别为10 nmol/L和20 nmol/L。此外,该适配体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并且在牛奶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3.9%~104.3%。表明该比色适配体传感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RGB方法不需要采用精密仪器,就能实现现场快速检测抗生素残留。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利用多糖合成贵金属纳米粒子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了贵金属纳米粒子材料合成的机理,并对其应用做出了论述。最后,对利用多糖合成贵金属纳米粒子材料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山东化工》2021,50(16)
爆炸物杀伤力大、隐蔽性强,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方面,也是恐怖分子施暴方式的首选。基于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迫切需求,爆炸物检测技术受到世界各国公共安全领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相比于其它分析方法,比色传感阵列因操作简便、结构简单、不依赖大型分析设备等优势,成为适用于爆炸物现场快速检测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比色传感阵列的原理及种类、爆炸物种类及比色传感阵列在爆炸物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比色传感阵列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生产、燃料电池、光催化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前景。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其结构、形貌、尺寸密切相关。超声技术由于声空化特有的还原、分散作用,可用于可控形貌的纳米粒子的合成。综述了超声方法制备不同结构的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纳米粒子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简要介绍了纳米粒子的特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复合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还原法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制备过程。与化学法相比,生物还原法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反应条件温和,制备成本较低等优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几年有关生物法还原制备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基于非标记金纳米粒子快速比色检测L-半胱氨酸的方法。采用废弃葡萄皮的提取物制备金纳米粒子,并对其表观形貌、稳定性和催化特性进行表征。再利用所制备的金纳米粒子比色检测不同浓度的L-半胱氨酸,并构建工作曲线。结果表明,葡萄皮提取物所制备金纳米粒子粒径均匀,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0. 01~1μmol/L和5~100μmol/L范围内半胱氨酸浓度与吸光度比值(A539/A863)具有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 837μg/L(S/N)。该类型金纳米粒子比色检测体系对半胱氨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许博阳 《山西化工》2022,(9):124-125
为解决传统黄酮类化合物检测方法存在精度、成本以及稳定性不能兼顾的问题,在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特性、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劣势对比以及电化学检测法特点概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电化学检测应用的可行性;其次,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了待测液体的处理和微电极的制备;最后,对电化学检测法在黄酮类化合物检测的实际检测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的提升,食品安全逐步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平静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在我国有二分之一的人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出现食源性疾病感染症状。全球每年发生300~100万件食源性疾病死亡案例[1]。以往我国所使用的检测方法过于复杂,已不能适用于现代高速的食品检验检测流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将先进的食品检验方法引进到我们的食品安全检验中来。利用先进技术所研究得到的新型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另我们对于食安问题重拾信心。为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几种新兴的快速食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增强增韧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弹性体增韧塑料的状况,介绍了刚性粒子塑料的优点,对纳米粒子的特性,制备方法及表面处理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报道了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微裂纹化增韧机理,基体层厚度对增韧效果的影响,以及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增强增韧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叶金鹏  龚劲松  陈霞  蒋敏  李恒  李会  许正宏  史劲松 《化工进展》2020,39(11):4575-4580
金纳米粒子传统制备主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存在着过程复杂、条件苛刻、化学试剂用量高等缺点,而生物法由于环境友好、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逐步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角蛋白酶的还原性制备金纳米粒子,恒温反应,分别对反应过程中氯金酸浓度、酶添加量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并通过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位分析、透射电镜(TEM)及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mmol/L的氯金酸溶液中加入1400U角蛋白酶,反应5h得到的金纳米胶体在550nm左右的吸收峰最显著,反应收率达到85%。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3100~3500cm-1处的酰胺N—H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和1650cm-1处的酰胺Ⅰ带,证明角蛋白酶本身参与了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所得纳米金的粒径在30nm以下,zeta电位值为-13mV,粒子之间没有聚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为金纳米粒子的绿色化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聚焦于纳米粒子在生物燃料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纳米粒子在生物氢、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沼气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纳米粒子应用性能的相关因素,提出了目前纳米粒子在生物燃料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银纳米粒子在木瓜蛋白酶固定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超声条件下正硅酸四乙酯与g-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同步水解,一步制备了带氨基的二氧化硅微球,并在其表面沉积了银纳米粒子. 以此负载银的二氧化硅微球作为载体固定木瓜蛋白酶,研究了银纳米粒子负载量对木瓜酶固定化的影响,考察了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性能. 结果表明,当载体的银负载量为0.68%时,固定木瓜蛋白酶活回收率达到最高,比使用未负载银的载体提高了188%;该固定酶比游离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在重复使用20次后仍保持原有酶活的43%,4℃下储存2个月后酶活基本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以碱式碳酸盐为前驱体,在400℃下焙烧成了粒径30纳米的ZnO纳米粒子,添加到以硫酸渣为主的煤气脱硫剂中,可提高脱硫剂的反应活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纳米粒子及其在复合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纳米粒子的一些优异特性和表面改性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纳米粒子充聚合物聚合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及其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L-丝氨酸修饰后的金纳米颗粒,实现对UO2+2进行简单、高效的即时比色检测。UO2+2的检测,可通过肉眼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识别纳米金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实现。吸光度比值(A650/A524)与相对应的UO2+2的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在最佳条件下(pH 4.0),体系对UO2+2的检出限为6.5×10-5mol/L。这种高效的比色传感器可用于UO2+2的即时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