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桐生  谢鸣 《化工之友》2008,27(5):44-45
从代谢组学的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模型复制、方药作用机制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应用的价值及可能性,认为代谢组学将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技术方法 .  相似文献   

2.
朱赫  纪明山 《农药》2013,(12):859-864,884
将代谢组学(主要是代谢轮廓(谱)和代谢指纹)应用于除草剂作用模式分类和鉴定,有望成为简化和缩短新型除草剂创制过程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重点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样品制备,分析平台,数据预处理、分析、可视化和结果的生物学解释等关键技术,以及代谢组学在除草剂作用模式分类和鉴定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展望了代谢组学在除草剂作用模式分类和鉴定研究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文慧  陶飞  许平 《广州化工》2012,40(13):14-16,24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高效液相色谱由于适用范围广、分离性能好等原因广泛应用于医学代谢组学的研究。本文从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和原理入手,结合HPLC-MS和UPLC技术,着重讲述了HPLC在药物代谢组学、疾病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高效液相色谱由于适用范围广、分离性能好等原因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本文从高效液相色谱入手,着重讲述了HPLC在代谢组学上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药物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和控制人类及动物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大量的抗生素药物残留通过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城市污水等途径排放,经过一系列迁移转化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及饮用水等水体环境中,威胁人类健康.综述了抗生素药物在水体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介绍了代谢组学应用于药物毒性及其代谢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秦依  冯芳 《广州化工》2023,(22):42-45
基于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技术(UPLC-Q-Exactive Orbitrap-MS)结合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栀子厚朴汤的毒性机制。评价栀子厚朴汤对大鼠的肝毒性。对采集的两组大鼠肝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鉴别出30种差异代谢物,涉及9条主要的代谢通路。本研究为栀子厚朴汤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涛  陈洵  王靖宇  班睿  赵学明 《化工学报》2004,55(11):1753-1758
代谢工程是应用分子生物学与反应工程的结合,已发展成为菌种改进的平台技术.后基因组学时代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物组学等为代谢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DNA改组及基因组改组可以构建新的代谢途径、对已知或未知的代谢途径进行快速优化,极大地促进了代谢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DNA改组及基因组改组技术可以加深对代谢网络及其分子调节机制的理解,是对合理代谢设计策略的完善和补充.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DNA改组、基因组改组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进而展望了基于基因组改组的代谢工程方法步骤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杨惠  尧宇翔  肖吾  唐鸿志  许平 《广州化工》2012,40(11):31-34,52
假单胞菌和节杆菌是两种最重要的尼古丁降解菌,目前节杆菌降解尼古丁的代谢途径、代谢相关基因和酶学机制都已经研究清楚,但是对假单胞菌降解尼古丁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将主要针对假单胞菌,从目前分离到的假单胞菌属微生物的菌株种类、代谢途径、代谢相关基因和酶学机制等方面阐述假单胞菌属微生物降解尼古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月11日,沃特世公司(Waters)宣布于第四届中医药代谢组学研究高峰论坛上确定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建立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该中心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教授领导,旨在通过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研究,推动传统中医药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10.
陈静莹 《生物化工》2021,(2):166-168
肠道菌群是影响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和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间代谢产物与人体的一些疾病有关.固醇类化合物分子量大、结构稳定,随着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肠道细菌对胆固醇以及胆汁酸的代谢途径、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代谢调控等生物学机制,同时也发现这一生物学过程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对...  相似文献   

11.
陈溪  纪明山 《农药》2013,(4):235-237,257
目前代谢组学是生物活性物质高效筛选的重要工具,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景。综述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实验方法、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以及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农药学领域的研究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杀菌剂作用机理可能的发展方向。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建立代谢指纹图谱库,创建一个可以快速筛查未知杀菌剂作用机理的方法,在新型农药的研制、毒理学分析、安全评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将成为农药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之后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之一。代谢组学是利用核磁共振、质谱、色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化学计量学处理来研究生物体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的一门新科学。本文对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及其在恶性肿瘤诊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代谢组学在恶性肿瘤方面的研究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月9日,沃特世公司(Waters)在第四届中医药代谢组学研究高峰论坛上宣布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建立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该中心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教授领导。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组学(metabonomic)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新兴前沿研究热点。把前沿性代谢组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优化并充实教学内容,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互动,有利于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实验采用核磁共振(~1H NMR)代谢组学方法,对MFC荷瘤小鼠和环磷酰胺(CTX)干预MFC荷瘤小鼠的肝脏提取物进行代谢谱分析,结合PCA和OPLS-DA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探索CTX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在肝脏提取物中分析确定了6个潜在的差异代谢物:丙酮酸、羟脯氨酸、肌苷、烟酰胺、胆碱、甘油磷酸胆碱。CTX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核酸代谢和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符合高脂血症的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qn、血脂康0.6mgbid及安慰剂,治疗60d后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胆固醇、甘油三脂、LDL、ox-LDL较治疗前下降,NO及HDL明显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在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不仅具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并且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还可以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来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腹部重度创伤的早期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26例重度腹部创伤患者分为A组(n=12)和B组(n=14),A组接受肠外营养联合rhGH治疗,B组接受肠外营养治疗,通过监测住院期间2组患者的血糖、甘油三脂(TG)、蛋白质代谢指标、免疫指标的改变和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2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蛋白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与B组相比,肠外营养联合rhGH组(A组)患者治疗后第4、7天蛋白质代谢指标、免疫指标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P<0.05)。而2组血糖和TG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7d监测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联合rhGH肠外营养是治疗重度腹部创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加用rhGH能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组学是生物机体在病理生理、遗传、环境或行为的不同刺激下,对机体所产生代谢产物变化的研究,是生物领域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已在植物学、营养学、中药学、微生物学、临床疾病诊断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动物应激一直是畜牧行业关注的热点,许多因素可导致动物应激,常见的应激类型有冷应激、热应激、氧化应激、束缚应激、噪音应激、运输应激,还有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等,这些应激均可对动物机体产生一定危害。目前,代谢组学也已应用于动物应激领域的研究,本文对代谢组学在动物的冷应激、热应激、氧化应激及束缚应激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siRNA的化学修饰及靶向转运策略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主要对siRNA的化学修饰、细胞穿透性多肽、靶向性配体及纳米颗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低成本、高效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本文从土壤中PAHs的环境污染特征出发,结合近年来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去除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剖析该技术工程应用存在的挑战及其解决策略。并对微生物与PAHs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介绍,指出细菌降解PAHs主要通过双加氧酶的作用,真菌降解PAHs利用的是单加氧酶,而藻类降解低环PAHs主要采用单加氧酶系统进行代谢,降解高环PAHs则主要采用双加氧酶系统进行代谢。最后提出了未来PAHs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立高效降解菌筛选体系、构建混合菌群及基因工程菌、加强作用过程及代谢组学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