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雪峰 《砖瓦》2023,(4):100-102
为实现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动态化管理,以某地区居民建筑工程项目为例,开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智慧施工动态管理研究。通过构建施工管理目标动态控制模型、施工数据库数据导入与工程链接、基于信息化技术的3D动态可视化管理,设计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该管理方法的运用可以实现对上述多方面的动态管理,并且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现场零事故。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填方沉降变形控制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室内侧限压缩试验和加湿试验,总结了重塑黄土在自重应力和含水率变化下的变形特征。基于分层总和法的思想,引入了Gunary模型和割线模量法,将黄土高填方地基的沉降分为荷载引起的施工沉降和含水率变化引起的施工后沉降,并提出了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工程背景,预测了高填方工程的沉降变形。结果表明:黄土高填方沉降的主要来源是施工期荷载引起的沉降;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工后沉降占总沉降的比例逐渐增大;在最优含水率条件下,当施工期压实度达到95%以上时即可完成土的排气固结,施工后期为土的排水固结;压实度的控制对高填方工程至关重要;该研究成果丰富了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的计算理论,为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和湿陷性沉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黄土高填方工程的施工及工后沉降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由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承担的《高速铁路建设及运营综合仿真服务平台建设》课题通过验收。该平台是基于铁路沿线高精度、海量、多源异构的地质地理信息和工程信息,集成信息技术与铁路专业技术,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对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综合仿真技术服务,最终实现在高铁勘察设计阶段以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改变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与展示;在建设管理阶段用可视化管理平台取代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建筑施工领域可通过BIM技术、WSN技术、无人机技术、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综合应用,实现对施工现场关键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管控。结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施工总承包工程,对塔式起重机及移动设备群落智慧管理进行介绍和总结。基于BIM技术可视化、协同性、综合性的特性,将现场所有动态安全信息进行集成,为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沟通和协调提供统一平台,形成一套安全管理实时监测与预警的管理及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索黄土高填方机场工后沉降的形成机制,以便于对其进行预测,以吕梁机场试验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原位监测资料和室内压缩试验,采用修正FDA方法,试图将工后期排水固结变形和次固结(蠕变)变形进行分离,并采用基于Mikasa固结理论和Voigt-Kelvin黏弹性模型的沉降量–沉降速率曲线法进一步对该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黄土高填方地基工后总沉降中约74%的沉降分量为深厚黄土地基的主固结沉降,其余的沉降主要以原地基及填筑体的蠕变引起,故基于修正FDA方法在分析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量形成机制的应用中比较符合工程实际,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工后沉降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仲青  苏振民  王先华 《建筑科学》2015,31(4):123-128,147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是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二者集成运用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有利于实现实时可视化、信息自动化、多方协同参与的高效安全监控。针对如何在施工现场安全监控中实现两者的集成运用,阐述了集成原理并分析了集成运用实现的关键技术,对提高现场安全监控自动化、可视化、信息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省延安市某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西北湿陷性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开展挖填方工程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详细介绍了工程的挖填方概况、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高填方地基设计和施工对策。结合场地形成的过程,对施工期及工后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黄土高填方场地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地基沉降的特点和规律:填方区工后沉降量随填土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填土厚度相近区域,原地基覆盖土层的厚度越大,工后沉降越大。  相似文献   

8.
BIM与工程监测存在功能互补,BIM与监测信息的集成对工程信息化管理有重要价值。今梳理BIM监测信息管理的概念与系统框架,结合案例研究,对其技术方法、应用成效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实现BIM监测信息集成管理的四要素,即:工程信息的标准化集中管理,监测信息与BIM模型的动态关联,监测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与新兴技术的集成创新,可作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填方地基强夯法处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 《工业建筑》2014,(Z1):691-693,758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高填方场地的开发也越来越多。通过强夯夯击能与规范中的轻型击实试验、重型击实试验的击实功进行对比分析,建议高填方场地强夯地基处理宜选择轻型击实试验作为压实度的控制标准。同时高填方地基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夯法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填料性质、地形、工期及造价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城市深大基坑工程建设的需求,发展健全的基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必然。在总结已有的基坑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基坑系统理念与构架。在此基础上,基于面向对象语言、数据库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研发一套数字基坑系统,从而实现了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监测点、工程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动态查询与管理,以及现场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查询与预测分析。将所研发的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天津文化中心深基坑工程中信息化管理中,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对复杂深基坑工程中坑角效应、坑中坑等的地连墙变形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一些基本规律。利用系统中的非线性预测功能,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与实际监测结果对比表明,系统嵌入的预测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预测效果。通过应用表明,所提出的数字基坑理念,将对于推动我国大型基坑工程及其他岩土工程信息化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三维平台的对比与分析,结合用户对三维GIS的需求,利用开源OpenSceneGraph引擎,设计一套灵活、高效的三维GIS的可视化内核,满足城市级海量三维模型的可视化表现,并集成ArcGIS核心功能,实现三维可视化GIS的管理、浏览和查询分析等功能。案例表明该系统既可延续原有二维功能,也能实现信息的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杨印旺 《施工技术》2012,41(1):56-58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大型土石方工程中,采用强夯法处理高填方填筑体,与传统的分层碾压法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及较好的经济效益.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高填方强夯施工工艺、排水设计和质量控制标准,提出了高填方强夯地基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高填方工程最易发生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施发弘 《四川建筑》2010,30(3):91-92,95
高填方是一个三维的、高度非线性的、时效的土木基础系统工程,施工中不仅涉及软弱顺坡地基处理、地震条件下填筑边坡的稳定、道面土基的强度和变形沉降的工后控制,而且涉及填方体的施工与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结合作者在九寨-黄龙机场、康定机场等高填方工程施工中的实践,在系统分析高填方工程各种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填方工程影响因素系统分析、施工过程"三面一体"控制等系统控制方法,为高填方工程施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行业升级转型的需求下,BIM技术已逐步发展成为大型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其应用优势也在日益凸显。因此以光谷大道南延工程为例,探索BIM技术在城市高架桥梁工程中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应用,完成了桥梁主体结构工程、钢筋工程及周边环境的三维可视化设计、碰撞检查、施工信息化管理等主要工作,并结合工程协同管理平台对以上过程进行了全方位把控。实践证明,利用BIM技术提升了设计质量和施工效率,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从安全集成的集成模式、集成体系与框架的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机房“硬安全”管理的要求、现状与需求,提出了将机房内的环境监测、设备监测、安全集成等不同应用系统通过网络化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系统的信息化集成、应用集成与可视化集成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承德机场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机场建设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机场高填方工程屡见不鲜,然而对于高填方工程的地基沉降计算研究却不够完善。河北省承德机场具有以下工程特点:(1)原地基无特殊性岩土且进行地基处理,(2)填筑体以硬质岩为主。以高填方工程工后沉降现场监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回归参数模型对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数据拟合的合理性,在指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对数模型、双曲线模型、平方根模型中,指数模型能够真实的反映此类高填方工程工后地基沉降规律。由预测结果及沉降影响因素可知,此类工程工后沉降组成以填筑体压缩固结为主,填筑体厚度为工后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填筑体厚度变化较大处工后差异沉降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9)
西部山区建设采用高填方地基居多,机场等大型基建项目尤为明显。高填方地基填方量大、填筑高度高,原始地貌类型复杂,但其工后沉降变形与各影响因素间依然存在动态关联。结合相关工程实例,采用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GM(1,1)预测模型以及二次抛物线预测模型等常用沉降预测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最终确定GM(1,1)预测模型为适用于高填方地基初期沉降预测的最佳模型,本研究对山区大型工程建设高填方项目安全运营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建模,对项目工程进行三维校核;在生产阶段,BIM平台共享图纸、清单、工艺、加工程序等,用于指导一线生产,通过APP跟踪生产进度并实现质量、安全等模块管理,实施分析生产过程数据;在施工阶段,将人、机、料等施工过程信息形成可视化动态数据库,通过工程数据实现施工进度和造价可视化管理,建立质量验收体系,实现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钢结构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作为依据,指导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应用,从而有利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19.
山区变电站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首先从试验和理论2个方面确定了山区变电站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填方高度和变形模量,并给出计算地基工后沉降的初步公式;然后结合2个典型工程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修正,拟合出一个实用的经验公式;最后以2个山区变电站工程为例进行分析,发现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有力地论证了该公式的有效性.所得的结论为山区变电站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进一步研究和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17(z1):382-386,418
采用遗传算法(GA)优化BP神经网络,建立黄土高填方工程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别对曲线形态呈"J"形和"S"形的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并探讨建模数据量及是否剔除预测起点沉降值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对某黄土高填方工程的工后沉降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A-BP模型在合适的建模数据量下具有预测精度高、预测效率高、收敛速度快等特性,适合用于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