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古1潜山裂缝性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开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结合矿场实践,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裂缝性古潜山碳酸盐岩特,超稠油油藏开采特征及开采效果。目的:搞清此类油藏的开采规律,使其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结果:高角度裂缝发育的古潜山碳酸盐岩特,超稠油油藏,由于裂缝发育的随机性,直井开采效果差异较大,而水平井能钻遇更多的裂缝,故水平井方式开发较有利;由于此类油藏渗透性较好,依据平面原油性质的变化,采取井筒降粘和蒸汽吞吐引效相结合的配套开采模式,并应用改进的井筒降粘采油工艺及优化的注采参数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对改善开采效果均是有效的。结论:通过开采特征研究,所确定的布井方式,开采方式及采取的一系列参数技术界限,保证了此类特种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目前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解释储层裂缝和识别其中的流体性质,是世界攻关的难题。文中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采用分区块,分岩性,分测井系列的方法,对辽河油田齐家潜山裂缝性油藏进行了评价,应用多参数综合判别法实现了对裂缝段的识别和裂缝级次的划分,提高了解释精度,并针对不同区块和不同流体性质采用不同的流体判别参数重新划分了油气水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潜山灰岩储层溶蚀和裂缝发育程度的差异造成在测井曲线上不同的响应特征,而且在钻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油气显示。主要高产油气层段都对应裂缝及溶蚀相对发育的层段,裂缝或溶蚀不发育层段对应致密灰岩层,一般为干层,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弱溶蚀或裂缝发育差层段往往是低产油层。通过提取反映溶蚀和裂缝发育的控制特征参数——测井参数、溶蚀参数和录井参数,对潜山灰岩储层溶蚀和裂缝发育程度进行解释、分级与评价,最后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太古代结晶岩基底潜山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裂缝的发育与分布是该类潜山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通常潜山裂缝储层发育于断裂带。通过对秦皇岛地区鸽子窝与北戴河新太古代结晶岩露头断裂带与区域性构造节理带裂缝观测与描述,建立了裂缝发育的露头模型。研究表明,断裂带由核部碎裂带与两侧节理密集带组成,单侧节理密集带的宽度大于40m,整个断层带的宽度大于100m。节理密集带的线密度可达到28条/m,而且裂缝尺度长,多个方向的裂缝构成连通的网络系统,是该类裂缝储层发育的最有利部位。节理密集带以外的区域性节理发育带,因裂缝发育密度低、尺度小、彼此不连通,不能形成有效裂缝储层。潜山裂缝储层的分布受断层的控制呈现高度的非均质性,裂缝发育带与致密带在空间上构成不规则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相似维数对于定量评价储层裂缝平面分布的非均质性和裂缝的发育程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非线性统计方法,并对平面上裂缝发育程度具有很强的定量描述能力。裂缝发育的线性分布曲线表明,裂缝分布具有分形几何特征。运用变尺度分形统计方法,统计了储层裂缝发育区平面分布的相似维数,理论和实际资料都证实该充填空间能力较差,裂缝发育程度不是很强,这与目前该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及产能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潜山裂缝性油藏的裂缝分布随机性强,非均质性差别大,导致开发过程中油井水淹规律复杂,但目前还没有识别地下储层裂缝分布的有效方法。为此,以渤海JZS潜山油藏为例,利用其丰富的动态资料,分析了不同油井的见水特征,总结得出了该潜山裂缝性油藏"台阶形"见水特征及由局部裂缝见水逐渐发展为整体见水的含水率上升规律;基于该潜山裂缝性油藏的见水规律,选取剖面压力均等模型作为裂缝性油藏见水预测模型,通过拟合实际油井的见水特征反算了地下裂缝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潜山裂缝性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以及其裂缝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研究认为,将裂缝对数正态分布这一特征作为约束条件应用到潜山裂缝性油藏的地质建模中,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该类油藏含水率拟合结果的准确性,这对类似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和有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测井、地震、地质等资料种类及品质的限制,辽河坳陷N区块潜山裂缝油藏自开发以来缺乏有效、准确的地质模型。本课题以测井资料为基础,使用三维有限元反演法较准确地计算裂缝性储层参数,借助地质建模软件分层段建立岩性相控三维地质模型。裂缝性储层参数计算结果及三维地质模型与勘探及开发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建立潜山裂缝性油藏地质模型有效可行,为该类油气藏岩性、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开发方案设计及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及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8.
9.
依据辽河油田边台潜山裂缝性低渗油藏的压裂试验研究,认为:裂缝性低渗油藏水力压裂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加砂过程中容易出现早期脱砂和压裂液对天然裂缝的伤害。探讨了张开型天然裂缝油藏压裂研究方法及其施工优化程序,在设计与实施中,适当增加了施工排量、压裂液表观粘度与前置液百分数,并采用在前置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粉陶防滤失剂来充填张开的天然裂缝,使其综合滤失系数下降。首次在水力压裂上使用油藏模拟(SimbestⅡ)进行了对裂缝性低渗油藏压后的生产历史拟合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油藏特征与压后效果的认识。评估了已取得的增产效果。这实例研究对进一步发展张开型裂缝性低渗油藏的水力压裂技术提供了先导性试验与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井组模型,研究了布井方式和井距对底水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油井产水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注水方式、采液强度、注水和调堵时间情况下油藏开发动态和出水规律;综合分析了单井和井组模型的生产特征,导出裂缝型潜山油藏含水率上升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在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分别给出了单井和井组含水率上升曲线系数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式,该式包括了地质及工艺参数,并将裂缝和基质的参数分开,计算结果将更为准确可靠,同时为双重介质油藏含水率预测及控水措施的选择实施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沈229潜山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裂缝表征参数描述基本上,介绍了裂缝空间分布网络模型的建立的过程。在辽河油田沈229潜山实际的岩心、测井及岩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空间分布模型,认为裂缝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越靠近断层裂缝越发育,同时裂缝的密度受岩性的控制,在白云岩分布区裂缝越发育,最后对裂缝的有效性进行了预测。该方法和传统的构造裂缝的曲率分析相比,不仅考虑了构造演化的特征,同时也考虑了目前的应力状态,广泛地应用了测井、岩心等多方面的信息,提高了裂缝分布模型的精度,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裂缝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低渗透砂岩油田,尤其是丘陵油田砂、泥岩裂缝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以岩心观测为主,综合静态和动态等多方面资料,骤建立裂缝地质模型的方法。首先确定静征裂缝统计特征的10项参数;其次建立缝剖面模型,划分和对比裂缝发育段,确定隔层厚度;第三步对裂缝平面分布作出定性预测和评价;第四步确定裂缝表征以;最后面建立裂缝定量模型,给出裂缝渗透率分布场及裂缝产状的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13.
裂缝性油气藏采收率:100个裂缝性油气田实例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世界上100个裂缝性油气藏的综合评价,研究储集层及流体本身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黏度、可动油比例、含水饱和度、润湿性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和驱动机制及油藏管理战略(优化日产量和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其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将裂缝性油气藏分为4类:I类的基质几乎没有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是储存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Ⅱ类的基质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Ⅲ类(微孔隙)的基质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Ⅳ类(大孔隙)的基质具有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和流动通道,裂缝仅增加渗透率。对26个Ⅱ类油气藏和20个Ⅲ类油气藏的开采历史的研究表明:Ⅱ类油气藏的采收率受水驱强度和最优日产量控制,日产量过高会很容易破坏Ⅱ类油气藏,一些Ⅱ类油气藏如果管理得当,采收率可以很高,不需要二次或三次采油;Ⅲ类油气藏的采收率主要受岩石和流体本身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基质渗透率、流体重度、润湿性以及裂缝强度等,不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不可能完全开采,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采收率的专门技术。以往将Ⅱ类和Ⅲ类裂缝性油气藏归为一类,认识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裂缝性油藏的渗流规律,国内外相关专家提出并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但都有其局限性,且没有一个很好适合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模型。为此,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裂缝发育的特点,利用平行板理论、张量理论和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建立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为定量评价天然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天然裂缝表征成果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理论和油藏工程研究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并用实际油田的裂缝表征成果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尤其是特低渗透油藏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储层的渗透率,使油藏得以开发,另一方面加剧了储层的各向异性,增加了开发难度。  相似文献   

15.
在天然裂缝性油藏中有效裂缝间距对水驱和二氧化碳驱设计是很关键的。递减率数据和吸渗数据可结合起来以估算有效裂缝间距 .本文阐述了精心设计的实验室吸渗试验是如何与油田匹配的 ,以及这些简单的观察数据是如何用于估算一个大的天然裂缝性油藏的裂缝间距。裂缝间距也可用水平井岩心单独估算。用递减率 /吸渗间距计算的裂缝间距与从水平井岩心所得的结果极其吻合。  相似文献   

16.
青西油田是玉门油田分公司近年来滚动勘探开发获得实质性突破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已占到公司产量的56%.该油田主力产油区窿5井区块为相对独立的深层裂缝性底水砾岩油藏,已有3口百吨井相继暴性水淹,底水突进正严重威胁着油田开发。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对油藏水动力系统及水侵机理、控水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底水主要沿高角度、高渗透裂缝侵入油层;无水采油期主要受垂向渗透率和裂缝延伸深度的影响.这为今后稳油控水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依据大港千米桥地区大量静、动态资料,在储层特征、产层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裂缝是影响储层品质及产能的主要因素,储集类型主要为微裂缝—孔隙型。研究区裂缝主要发育构造(溶蚀)缝、压溶缝及节理缝等。将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和小尺度裂缝并建立裂缝模型,显示裂缝密度高值区的发育主要集中在不整合下的表层岩溶带内且以奥陶系潜山面下20~80m范围内最为集中,裂缝密度高值区具有成层分布、局部富集、各井之间裂缝发育差异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应用分形理论评价齐家古潜山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富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禄 《特种油气藏》2002,9(2):15-16,19
应用分形理论对欢喜岭油田齐家古潜山圈闭裂缝发育程序进行研究,以确定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研究结果认为,2号和3号圈闭裂缝最发育,是齐家古潜山的最有利油油气聚集区,应用分形理论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各圈闭的裂缝发育程度可以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9.
天然裂缝性储层拥有极大的油气储量因而是具有很大潜在吸引力的勘探目标,缝性储层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内(Asmari;伊朗;基尔库克(伊);伊拉克;Zechstein,欧州西北部;奥斯汀(美)Calk,德克萨斯等),同时也可能发育于砂岩(英国Rotliegend of Sole Pit),粉砂岩(德克萨斯的Spraberry油田),页岩(Appalachian盆地西部),燧石(加利福尼亚,蒙特雷)和基岩(埃及的Mara-La Paz,Venezuela,;Zeit湾)内。  相似文献   

20.
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