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综述了含苯氧基亚胺配体的Ⅳ族金属配合物(FI催化剂)在烯烃活性聚合中的应用.N-芳基的邻位氟原子是FI催化剂催化乙烯进行活性聚合的必要条件,芳氧基邻位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并不影响催化剂的活性聚合特性.高间规的聚丙烯可由氟代Ti-FI催化剂(尤其是负载的Ti-FI催化剂)制得.在合适的聚合条件下,氟代Ti-FI催化剂/甲基铝...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用于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的后过渡金属(主要是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在乙烯与丙烯酸甲酯共聚合中,以含α-二亚胺配体的阳离子钯化合物为催化剂,可得到高度支化的共聚物,酯基都分布在支链的末端。以含酚亚胺配体的中性镍化合物或含邻-二芳基膦苯磺酸配体的中性钯化合物为催化剂,可以制备乙烯与功能化的降冰片烯的共聚物。目前,后者不仅可以催化乙烯与丙烯酸甲酯共聚合,还可以催化乙烯与丙烯腈、乙烯基醚或氟乙烯共聚合。共聚产物为线型聚合物,极性单体无规分布在共聚物链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专利     
[N^O]型双齿配体与锆金属配位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为一种[N^O]型双齿配体与锆金属配位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表达式为ZrL_2Cl_2,其中L表示一种含有可与金属配位的N,O原子的配体。该催化剂不仅具有独特新颖的结构,催化乙烯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催化剂制备简单。该催化剂作为A,B组分配合,可用于催化乙烯聚合,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产品。公开号CN 101824109公开日2010年9月8日申请人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4.
非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作为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具有配体可修饰及过渡金属可选择的优势,拓宽了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领域。综述了水杨醛亚胺型镍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近二十年研究进展,阐述了配体上取代基电子效应、空间结构及催化乙烯聚合或烯烃共聚性能关系,分析了水杨醛亚胺型镍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或者共聚特点,指明了此类烯烃聚合催化剂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沈安  曹育才  杨晴 《化工进展》2020,39(9):3444-3457
配位催化共聚是制备环烯烃共聚物的主要方法,目前商品化的环烯烃共聚物主要由乙烯与降冰片烯或者四环十二碳烯共聚得到。共聚单体及其含量是决定环烯烃共聚物性能的关键因素,而决定共聚单体含量的最核心因素是催化剂。本文从催化剂结构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乙烯和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碳烯共聚用有机金属催化剂,从双茂有机金属催化剂、单茂有机金属催化剂、非茂有机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等部分进行论述,同时论述了催化剂结构及关键聚合工艺(如温度、压力、单体浓度等)对催化活性及共聚单体插入量的重要影响。此外,由于乙烯与四环十二碳烯共聚活性低,未来针对该共聚反应的研究会继续进行。合成更多新结构的配体、开发更高活性的催化剂、构建更经济有效的反应体系将会是新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专利     
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的聚合物中除去催化剂的方法;一种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催化剂;乙烯聚合催化剂的用途;烯烃气相聚合的方法;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金属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高活性降冰片烯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中固体催化剂的方法;用于丙烯聚合的催化剂和使用该催化剂的丙烯聚合方法;固体状钛催化剂成分、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及烯烃系聚合物的制造方法;质子传导性聚合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脂肪族聚碳酸酯聚合用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乙烯类聚合物微粒、含有官能团的乙烯类聚合物微粒及其制造用催化剂载体;在烯烃聚合催化剂存在下聚合烯烃的方法;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其制备和用途。  相似文献   

7.
中国专利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6,23(1):84-85
催化剂体系及其在聚合过程中的应用;硅铝酸盐负载的铁系后过渡金属乙烯聚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用于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的催化剂;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镍配合物催化剂;单核及多核苊二亚胺镍乙烯聚合催化剂;一种不饱和聚合物加氢后残余催化剂的分离方法;用于烯烃聚合的固态钛催化剂成分、烯烃聚合催化剂;……[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单环戊二烯基钛类茂金属)催化剂在烯烃聚合方面的应用,包括乙烯/链烯烃共聚合,长链α-烯烃和降冰片烯的共聚,含乙烯端基大分子单体的共聚,乙烯和苯乙烯的聚合以及高分子量的无规聚丙烯的合成。研究表明,单环戊二烯基允许各种单体的插入,环戊二烯上的取代基团及配体基团的引入,影响催化烯烃聚合活性,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聚合分散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专利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22(5):83-84
烯烃聚合用过渡金属催化剂;一种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高交换容量树脂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介孔分子筛负载的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用于烯烃聚合的含层状硅酸盐的复合载体催化刺制备方法;复合载体催化剂制备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茂金属环烯烃聚合物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茂金属环烯烃聚合物的最新进展,讨论了环烯烃聚合及其与乙烯共聚合的茂金属催化体系、聚合机理、聚合工艺以及茂金属环烯烃共聚物的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旋涂法及浇铸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聚醚砜(PES)薄膜。通过测定薄膜对氧气的透过率研究薄膜厚度对PES物理老化性能的影响;控制薄膜的物理老化温度分别为45,55,65℃,时间超过400天。结果表明:膜越薄、物理老化温度越高,则PES的老化速度越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50 nm厚的PES薄膜在65℃物理老化过程中可形成某种局部有序的凝聚态结构;而50μm厚的PES薄膜没有明显的局部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征收燃油税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它对石化企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及汽柴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并提出了就此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具有圆柱阵列的微通道可利用法琳效应产生的无细胞血浆层(尾迹)来放大血液等复杂流体的流动行为,从而更好地操控流体或简便地预测流体的特性。以血液作为典型的复杂流体,系统考察了静态和动态血细胞浓度与减阻剂等因素对圆柱阵列微通道中尾迹宽度和血细胞分布的影响规律。血液样品流经圆柱阵列后产生尾迹宽度随着血细胞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甚至消失。在考察的1.7%-70%血细胞浓度范围内,可根据两者的定量关系由尾迹宽度得出血细胞浓度的大小。微量聚环氧乙烷(PEO)减阻剂的加入使粘弹性作用起主导作用,血细胞向壁面发生迁移,并且出现复杂的分层分布。研究结果有望为微通道中非牛顿流体等复杂流体各组分的分离和操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比研究特种炭黑BL104与N115炭黑在全钢巨型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与炭黑N115硫化胶相比,特种炭黑BL104硫化胶的磨耗性能、耐热老化性能提高,降低硫化胶生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硼-磷-氮协效膨胀型阻燃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聚氰胺(MEL)、磷酸(PA)、硼酸(BA)等为原料,合成了三聚氰胺磷酸盐(MP)和三聚氰胺硼酸盐(MB)中间体,以及三聚氰胺磷酸硼酸盐(MPB)硼-磷-氮协效"三位一体"膨胀型阻燃剂,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阻燃剂合成的最佳条件。探讨了MPB的元素组成对MPB阻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氧指数的影响,以及MPB的协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合成MP时,三聚氰胺和磷酸的最佳摩尔比为1:0.5;合成MB时,三聚氰胺和硼酸的最佳摩尔比为10:1;合成MPB-1(以MP为中间体)的最佳质量比为w(MP):w(BA)=3:1;合成MPB-2(以MB为中间体)的最佳质量比为w(MB):w(PA)=0.92:1。MPB-2对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优于MPB-1,这是由于MPB-2中元素组成均衡,使得B-P-N协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医用薄膜对聚乙烯树脂的要求,确定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产品的技术指标及生产工艺条件,开发了医用LDPE薄膜专用树脂Q281D。分析表明:Q281D产品的性能达到国家标准(正己烷溶出物质量分数≤2.00%,灼烧残渣质量分数≤0.20%),质量稳定,完全满足医用薄膜用LDPE专用树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非洲高硅低品位铜钴矿氨浸体系下的浸出工艺与动力学。首先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研究了浸出剂浓度、添加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液固比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其次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对高硅低品位铜钴矿和浸出渣的物相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最后,对高硅低品位铜钴矿氨浸提取铜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硫酸铵作为浸取剂,在硫酸铵浓度为300 g/L、还原剂用量为0.7 g、浸出温度为353 K、反应时间为240 min、液固比为6:1的工艺条件下,铜的浸出率可达97.29%,钴的浸出率可达95.18%。高硅低品位铜钴矿氨浸提取铜的活化能、硫酸铵浓度的反应级数及粒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76.06 kJ/mol, 1.50和0.25,表明其应遵循界面化学反应控制,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s)表面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得到MWNTs-PBA,并以此对聚氯乙烯(PVC)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C/MWNTs-PBA复合材料。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采用ATRP法成功地将PBA接枝到MWNTs的表面。接枝了聚合物的碳纳米管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5 oC左右)、耐热温度(20 oC左右);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导电性能也同时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树脂中添加一定量的氟弹性体加工助剂(PPA)进行造粒、吹膜,考察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结果发现:添加少量PPA后,薄膜的光学性能得到改善,雾度由不添加PPA时的14.0%降低至11.3%,加工能耗也有所降低,但是力学性能受到影响,薄膜的拉伸屈服强度(纵向/横向)由13.4/11.6 MPa降至12.5/10.7 MPa,拉伸断裂强度(纵向/横向)由45.1/40.0 MPa降至40.0/37.6 MPa,落镖冲击破损质量由75.0 g降至59.5 g。  相似文献   

20.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为接枝单体,通过反应挤出制备长支链聚丙烯(PP),研究了PP链长及主链中乙烯嵌段含量对PP长链支化程度的影响。随着PP树脂分子链长度降低以及乙烯嵌段含量增加,PP大分子自由基发生接枝和双基偶合扩链反应的几率增大,导致BDDA在PP主链上的接枝率提高,反应挤出产物的熔体弹性效应增强以及在Cole-Cole曲线出现上翘所对应的动态黏度降低。黏度降低表明分子链松弛时间增加,PP长链支化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