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丽宁  应君 《城乡建设》2012,(11):88-90
一、绿色基础设施概况(一)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时就有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雏形。但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将城市绿色空间提升为一个系统,至今没有  相似文献   

2.
车生泉 《风景园林》2011,(5):157-157
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由城市中可以发挥调节空气质量、水质、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治不只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技术问题,而是将多元主体纳入雨洪决策和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的复杂动态过程。本文分析美国雨洪管治的主要模式,回顾费城雨洪管治策略——"绿色城市,清洁水体"计划的实施过程,梳理其基于地块尺度的精细化雨洪管治演变历程。费城雨洪管治是水利局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治理过程,强调绿色基础设施与传统设施结合,在确立整体雨洪管理目标后,通过空间用地对目标进行系统分解,保证目标实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本文借鉴费城案例提出我国城市层面雨洪管治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尺度的协调机制,将城市雨洪管治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次,注重布局的公平性,实现数据可视化与成本控制。  相似文献   

4.
从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出发,以雨洪调蓄为导向的城市公园(雨洪公园)为例,将城市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园相结合,进行协同整合和统筹建设。通过在公园层面上实现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功能与景观和生态功能的无缝衔接,形成二者在空间上相互交织和组合的统一体。并以此提出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新型城市公园形式——景观基础设施公园。总结了这种以最少的用地来满足最大的社会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公园的特点,为当今乃至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介绍了高校校园雨洪管理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要点和主要内容,阐明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海绵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国高校校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丰富的绿道建设思想和杰出的范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重新布局和挖掘中国原始绿道,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以山、林、江、海为要素,形成"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框架,并以此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珠三角"区域绿网"。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绿"道"之路,勇于担当时代先行者角色,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栖居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不透水面分割,呈现破碎化和硬质化,导致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雨水溢流和水体污染困扰。绿色基础设施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吸收、减缓和过滤雨水[1]。已有研究证实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城市水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社区价值提升,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2]。美国现有772个城市采用雨污合流排水模式[3]。这些城市的雨洪管理一般分三种方式:一是增加集中布局的大规模雨水管网,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江陵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的步伐也在加快。绿道作为一个先进的理念,在江陵县具有实际需求。建设绿道,不仅有利于江陵县生态宜居形象的强化,更有利于完善旅游体系、做大做强江陵旅游产业,增加江陵县旅游城市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5,(Z1)
绿道的多功能特征决定了绿道系统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及慢行系统规划的关系密切。基于此,研究提出复合型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从相关规划的视角出发,挖掘绿道发展空间,强化绿道系统规划与相关规划在思路、内容等方面的协调关系,避免重复规划、各项规划之间的不协调及项目难以实施等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及绿色出行等方面的功能,并结合奇台县绿道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董晶晶  张晓魏 《规划师》2015,(1):194-198
绿道的多功能特征决定了绿道系统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及慢行系统规划的关系密切。基于此,研究提出复合型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从相关规划的视角出发,挖掘绿道发展空间,强化绿道系统规划与相关规划在思路、内容等方面的协调关系,避免重复规划、各项规划之间的不协调及项目难以实施等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及绿色出行等方面的功能,并结合奇台县绿道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中国城市迅速向地下发展,形成了大面积的城市负荷表面。在城市负荷表面构建景观并进行雨洪管理设计是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从负荷表面景观的特殊性出发,结合其水文过程,总结了城市负荷表面雨洪管理的核心思路、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并以西咸天福和园A区景观雨洪管理设计为例,着重探讨了城市负荷表面与自然下垫面景观组合式的雨洪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4,(4)
"绿道"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美国,英译"绿道"——greenway,其在国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发展期。而在我国绿道始建于2008年的广东省,目前也仅有沿海等发达的省份建设了示范段,而中部地区基本上尚无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本文以芜湖市南陵县为例,探讨中小城镇中如何规划绿道网,通过绿道的建设,带动城乡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为例,依据城市自身气候特点、水文条件、土地资源以及构建海绵城市的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构建了5个方案层,8个影响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是解决横琴岛雨洪问题更为有效的措施。人工湿地在促进城市降水污染物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再生潜力,可以获得城市雨洪管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天然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河湖湿地、丛林草地等开放空间的水文水力与水生态特性及其在城市雨洪管理中调蓄雨洪、净化水质、支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以及在城市规划中保护、设计和利用这些自然空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整合各类人工与自然雨洪设施,规划构建城市—社区—源头三层尺度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框架,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城市规划应以雨洪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雨洪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郑斌 《福建建筑》2014,(12):1-3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绿道网规划,积极推动单车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绿道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山地绿道不同于城市绿道,山地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在规划中应着重于地形、空间、坡度、材质及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考虑。鼓山绿道网规划以风景区资源为背景,着重处理选线、景观节点、生态材质及与绿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突出福州城中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展示闽都特色的山水文化。  相似文献   

16.
传统单一功能的城市雨水管理方式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挑战和质疑,"海绵城市"的提出更是在我国更新了雨洪管理的概念。城市地表水的处理需要多目标的综合性方法,在城市规划框架内利用景观基础设施改进雨水处理方法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景观基础设施与城市管网系统协同作用以减少暴雨径流、增加生物多样性并且提升社会文化(公众健康)价值。该文以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为例,介绍了如何运用Arc GIS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景观构成进行分析,并且针对不同空间尺度、规划设计城市绿色、蓝色和灰色空间网络,同时展示了空间系统分析、分层级设计和降水-径流建模的结合在城市规划、可持续雨洪管理实践以及生态系统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与现行城市规划发生矛盾,基于对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冲突的探讨,将霍州作为例证,从城市发展方向、建设用地布局与绿地系统等几方面的具体冲突入手,探讨了协调途径。包括溯源城市传统聚落选址,推敲城市发展方向;保留廊道,补充冲突的建设用地;调整道路保证大型斑块的完整性;绿地建设结合EI,增加水系廊道。  相似文献   

18.
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态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安阳城市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绿道与城市中央公园关系的调查分析,对安阳生态绿道与城市中央公园的结构与特点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对其构建与规划提出建议,为提升绿道与城市中央公园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及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山地小城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雨洪灾害特征呈现出特有属性,其发生机理涉及多尺度、多地域的要素影响.基于城市韧性与海绵城市等理论研究,构建山地小城镇雨洪管理模式,采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方法,从宏观(市域)、中观(镇域)、微观(场地)3个空间尺度,层层递进地探究科学有效的雨洪调控方法.依次选取四川省彭州市、彭州市湔江...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系统及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也是创新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的城市绿道建设大多文化特色不足、功能单一。该文基于洪湖绿道项目,以文化植入为出发点,挖掘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特性,探寻文化要素在城市绿道规划中的表达途径,以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绿色出行及户外休闲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